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恒星方位天文学
恒星方位天文学

恒星方位天文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艾科恩(H.Eichhorn)著;任江平译
  • 出 版 社:北京:测绘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5039·新158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地球下一篇:潜入大西洋海底三千米
《恒星方位天文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天文坐标系 1

1.1 前言 1

1.1.1 星表的定义 1

1.1.2 球面极坐标系的定义 1

1.1.3 坐标系的选取 2

1.2 地平坐标系 3

1.2.1 天顶 3

1.2.2 零经圈 3

1.3 赤道坐标系 4

1.3.1 赤纬和时角 4

1.3.3 黄道 5

1.3.2 赤经 5

1.4 表和公式 6

1.5 惯性系 7

1.5.1 定义和重要性 7

1.5.2 最广义的惯性系 8

1.5.3 和赤道坐标系的联系 8

1.6 星表系统 9

1.6.1 星位及其误差 9

1.6.2 星位的变化 10

1.6.3 自行的讨论 11

1.6.4 因光速有限产生的效应(光行差) 14

1.6.5 真位置和平位置 17

1.6.6 由星表定义的系统 17

1.6.7 星表的系统误差 19

2.1 观测 20

2.1.1 天文测量的原理 20

2.1.2 对准 20

第二章 天文资料的取得 20

2.1.3 旋转 21

2.1.4 中天观测 21

2.1.5 用度盘的观测 22

2.1.6 时间的记录 22

2.2 由目视观测求得恒星位置 24

2.2.1 子午观测原理 24

2.2.2 子午观测中的误差来源 25

2.2.2.1 仪器轴和地轴互相不垂直 25

2.2.2.3 中天的一般理论 26

2.2.2.2 仪器视线和仪器轴互相不垂直 26

2.2.2.4 表征仪器状态的坐标系的畸变 27

2.2.2.5 现代的观测和一般的讨论 27

2.2.3 垂直圈仪和中星仪 27

2.2.4 棱镜等高仪 29

2.2.5 绝对赤纬的测定 30

2.2.5.1 仪器误差 30

2.2.5.2 大气折射 30

2.2.5.3 同时测定大气折射改正和仪器纬度 31

2.2.5.4 动力学的改进 32

2.2.6 绝对赤经的测定 33

2.2.6.1 测定赤经和黄赤交角的基本原理 33

2.2.6.2 绝对赤经差的测定 35

2.2.6.4 分点改正 36

2.2.6.3 赤经的准绝对观测 36

2.2.7 相对位置的目视测定 37

2.2.8 相对目视位置的随机精度 39

2.3 照相位置 41

2.3.1 历史的回顾 41

2.3.2 照相天体测量原理 41

2.3.3 心射切面投影 42

2.3.4 标准坐标和量度坐标之间的关系 42

2.3.5 大气折射和光行差的考虑 43

2.3.6 对于心射切面投影的偏离 44

2.3.7 量测坐标和标准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模型 45

2.3.8.2 底片重迭技术 47

2.3.8 平差技术的发展 47

2.3.8.1 用物镜的光栅技术求得星等相关项 47

2.3.9 照相机(照相望远镜) 48

2.3.10 照相天体测量位置的精度 49

2.4 由观测星位求得的资料 50

2.4.1 自行的严格定义 50

2.4.2 自行的测定 52

2.4.3 岁差常数的测定 53

2.4.3.1 黄道和赤道在惯性系里的定向 53

2.4.3.2 总岁差 54

2.4.3.3 岁差对于天体赤道坐标的影响 56

2.4.3.4 由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系 56

2.4.3.6 由北极管测定岁差常数 58

2.4.3.5 由分析行星运动决定惯性系 58

2.4.4 章动常数及其测定 59

2.4.3.7 以河外星系为背景求得自行从而决定岁差常数 59

2.4.5 光行差常数及其测定 60

第三章 星表概论 62

3.1 前言 62

3.1.1 历史上的星表 62

3.1.2 星表的类别 62

3.1.3 星表的特征 63

3.1.4 星表的编排 65

3.2 星表的处理 67

3.2.1 位置的变换和自行的变换 67

3.2.2 综合新求得的位置来改善完整星表 68

3.2.3.1 定义;系统改正确定性的界限 70

3.2.3 星位的系统改正 70

3.2.3.2 星位改正中的自变量 71

3.2.3.3 涉及到完整星表的改正 72

3.2.3.4 星表改正的分析模型 73

3.2.3.5 布罗舍模型 74

3.2.3.6 各类星表中的星位的系统改正的来源 75

3.2.4 星表中恒星位置的精度(权) 76

3.2.4.1 恒星位置的偶然均方误差 76

3.2.4.2 评论和建议 78

3.2.4.3 一个星位总误差的期望 78

3.2.5 编制星表的编纂 79

3.3.2 恒星的历史资料(GFH) 81

3.3.1 里斯滕伯特目录 81

3.3 星表一览表 81

3.3.3 “星位的索引” 84

3.3.4 其它的目录 86

3.4 比较重要的独立星表一览表 87

第四章 编制星表 108

4.1 德国系统的基本星表 108

4.1.1 基本星表的来由及其重要性 108

4.1.2 基本星表(FC) 109

4.1.3 新基本星表(NFK) 110

4.1.4 FK3 111

4.1.4.1 柏林天文年历第三基本星表 111

4.1.5.1 历史和基本理由 114

4.1.5.2 FK3R 114

4.1.4.2 FK3补充星表(FK3Supp.) 114

4.1.5 第四基本星表(FK4) 114

4.1.5.3 FK4位置和自行的赤经系统 115

4.1.5.4 FK4位置和自行的赤纬系统 117

4.1.5.5 关于FK4的说明 119

4.1.5.6 FK4的初步补篇(FK4 sup.) 120

4.1.5.7 基本星的视位置(APFS) 121

4.1.6 关于FK4的评论 121

4.2 美国系统的基本星表 123

4.2.1 纽康的“基本星星表” 123

4.2.2 艾克尔伯格标准星表 125

4.2.3 初期总星表(PGC) 126

4.2.4 “总星表”(GC) 128

4.2.5 N30星表 132

4.3 非基本编制星表 135

4.3.1 史密逊天体物理天文台“星表”(SAOC) 135

4.3.1.1 初始的目的和历史 135

4.3.1.2 星表组成的描述 135

4.3.1.3 关于星表资料的描述及评价 137

4.3.2 AGK2A德国天文学会在用照相方法编制AGK2参阅5.1.3节 138

4.3.3 “3356颗暗星星表”(KSS) 139

4.3.4 AGK3R 140

4.4 目前正在编纂的编制星表 142

4.4.1 南天定标星纲要(SRS) 142

4.3.5 PFKSZ 142

4.4.2 迪克沃斯AGK2/3-AC总星表 144

4.4.3 修订博斯总星表的计划 145

第五章 系统的分区星表 146

5.1 德国天文学会星表 146

5.1.1 前言 146

5.1.2 AGK1星表及其向南美的扩展 146

5.1.3 AGK2星表 151

5.1.3.1 前言 151

5.1.3.2 汉堡—贝尔格多夫区(+20°~+90°) 151

5.1.3.3 波恩区(-21/2°~+20°) 153

5.1.3.4 普尔科沃区(+70°~+90°) 154

5.1.4 AGK3星表 155

5.2.1 前言和一般说明 157

5.2 耶鲁星表 157

5.2.2 第一群(Y.T.3、4、5和7卷) 159

5.2.3 第二群(Y.T.9和10卷) 161

5.2.4 第三群(Y.T.11~22卷第Ⅰ部分) 165

5.2.5 用四号照相机拍摄的底片计算的区域(Y.T.18、19、22/Ⅱ、26/Ⅱ、27卷;+9°~+20°以及+50°~+60°Ⅱ) 167

5.2.6 耶鲁-AGK2联合星表 169

5.2.7 用五号照相机拍摄所得的星位(北天极区域,Y.T.26/Ⅰ卷) 169

5.2.8 -30°以南的区域 170

5.3 1950.0历元的好望角照相星表(CPC) 173

5.3.1 概述、曝光和定标星 173

5.3.2 星表中星位的推算 174

5.3.4 星表的描述 175

5.3.3 把星位和自行归算到FK3系统 175

5.4 其它的AG型照相星表 176

5.4.1 基于复合底片的星表(佘山*和巴黎) 176

5.4.2 对CPC的-52°~-56°和-56°~-60°的重新归算 177

5.4.3 悉尼区-48°~-54° 178

5.4.4 华盛顿和悉尼的工作计划 178

5.5 照相天图星表(AC) 178

5.5.1 配置和历史 178

5.5.2 照相、量测和归算 181

5.5.3 照相天图星表各区的确定的归算参数 183

5.5.3.1 只依赖于星等的各项的测定 183

5.5.3.2 目前对确定的底片常数的测定 184

5.5.3.3 关于决定确定的底片常数的其它问题 185

5.5.4.1 底片常数的岁差 186

5.5.4 已发表的AC坐标的处理 186

5.5.4.2 星象坐标的鉴定 187

5.5.4.3 同一颗恒星在不同底片上坐标的比较 187

5.5.4.4 底片的界限 188

5.5.5 照相天图星表的各区 189

5.5.5.1 格林尼治(+90°~+65°) 189

5.5.5.2 梵蒂岗(+64°~+55°) 190

5.5.5.3 卡塔尼亚(+54°~+47°) 191

5.5.5.4 赫尔辛基(+46°~+40°) 191

5.5.5.5 波茨坦(+39°~+32°) 193

5.5.5.6 海德拉巴(+39°~+36°和-17°~-23°) 194

5.5.5.7 于克勒—巴黎(+34°,+35°) 195

5.5.5.8 牛津(+33°~+25°) 196

5.5.5.9 巴黎(+24°~+18°) 197

5.5.5.10 波尔多(+17°~+11°) 198

5.5.5.11 图卢兹(+10°~+5°) 198

5.5.5.12 阿尔及尔(+4°~-2°) 199

5.5.5.13 圣费南多(-3°~-9°) 200

5.5.5.14 塔库巴亚(-10°~-16°) 200

5.5.5.15 科尔多瓦(-24°~-31°) 201

5.5.5.16 珀思(-32°~-40°) 202

5.5.5.17 好望角(-41°~-51°) 202

5.5.5.18 悉尼(-52°~-64°) 203

5.5.5.19 墨尔本(-65°~-90°) 204

5.5.6 重新观测和自行的确定 204

参考文献 206

人名索引 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