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基础土壤学
基础土壤学

基础土壤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顺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1193091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
《基础土壤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

一、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

二、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和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

三、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之一 4

四、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五、土壤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 5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5

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组成 5

二、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条件 7

第三节 土壤科学发展史 9

一、土壤科学发展史中的主要学派 9

二、我国土壤科学研究概况及进展 10

第四节 土壤科学研究内容和任务 11

一、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 11

二、土壤科学研究的任务 12

第二章 土壤母质的形成 15

第一节 地球的构造及其物质组成 15

一、地球的外圈构造 15

二、地球的内圈构造 15

三、地壳的物质组成 16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地质作用 17

第二节 土壤母质的来源 19

一、主要成土矿物的组成和特性 19

二、几种主要岩石类型和特性 23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27

一、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7

第三节 土壤母质的形成过程 27

三、风化作用的产物 31

第四节 土壤母质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32

一、残积体 32

二、坡积体 32

三、洪积体 33

四、冲积体 33

五、湖积体 35

六、风积体 35

七、黄土母质 35

八、滨海沉积体 36

一、矿物质土粒的来源 37

二、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37

第一节 矿物质土粒 37

第三章 土壤矿物质 37

三、矿物质土粒的组成和性质 38

第二节 土壤质地 47

一、土壤质地分类 47

二、不同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 50

三、土壤质地层次性及其评价 51

四、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 53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5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形态 55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条件 56

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56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59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63

第四节 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65

一、非腐殖物质 65

二、腐殖物质 66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 69

一、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69

二、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70

三、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71

四、其他方面的作用 72

第六节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72

一、恢复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迫切性 72

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 73

一、土壤孔隙数量 76

第一节 土壤的孔隙状况 76

第五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76

二、土壤孔隙的类型(孔径分布) 79

三、当量孔径与土壤水吸力 81

四、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82

第二节 土壤结构 84

一、土壤结构性的含义 84

二、土壤结构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改良 85

三、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87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 89

五、培育团粒结构的措施 95

六、对团粒结构的评价 96

第三节 土壤耕性 97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 97

二、土壤耕性的内容及类型 100

三、土壤的宜耕性 101

四、土壤耕性改良的措施 103

五、耕作对土壤的影响 104

第六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及其调节 105

第一节 土壤水分 105

一、土壤水分的保持、类型和性质 105

二、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和测定 110

三、土壤墒情和田间验墒 113

四、土壤水分的能态 115

五、土壤水分运动和有效性 119

六、土壤水分平衡 124

第二节 土壤空气 126

一、土壤空气组成和变化 126

二、土壤中的空气流与通气性 128

三、土壤空气与土壤肥力 129

第三节 土壤热量 131

一、土壤的热参数 131

二、土壤热量的收支平衡和热量状况 135

三、土壤温度与土壤肥力 137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138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 138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139

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节水灌溉,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139

四、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140

五、其他措施 142

二、土壤胶体的种类 144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 144

第一节 土壤胶体 144

第七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144

三、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147

四、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 148

第二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 151

一、土壤吸收性的含义 151

二、土壤吸收性的类型及其意义 151

三、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155

四、土壤吸收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58

第三节 土壤的酸碱性 159

一、土壤酸性 160

二、土壤碱性 162

三、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62

四、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163

第四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164

一、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与通气性 164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165

三、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66

第八章 土壤养分 167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67

一、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167

二、植物营养的三要素 168

第二节 土壤中的氮素 169

一、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 169

二、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170

三、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170

四、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172

五、土壤氮素的调节 176

第三节 土壤中的磷素 178

一、土壤中的磷素的含量、来源和形态 178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 180

三、调节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及措施 185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钾素 186

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86

二、土壤中钾的形态及有效性 187

三、土壤中钾的转化过程 188

四、土壤中钾的平衡及其调节途径 189

第五节 土壤中的硫 190

一、土壤中硫的来源、含量和形态 190

二、土壤中硫的转化 191

第六节 土壤中的钙、镁 192

第七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93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193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 193

三、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194

第九章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197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197

一、母质因素 198

二、生物因素 199

三、气候因素 200

四、地形因素 202

五、时间因素 204

六、人为活动因素 204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206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 207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214

第三节 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216

一、原始成土过程 216

二、盐渍化形成过程 217

三、钙积化过程 217

四、粘化过程 217

五、富铝化过程 218

六、螯合淋溶过程 218

七、白浆化过程 218

八、潜育化过程 218

九、有机质积累过程 218

一、地带性分布概念 219

十、土壤熟化过程 219

第四节 我国土壤分布概况 219

二、水平地带性分布 221

三、垂直地带性分布 221

四、区域性分布 222

第十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224

第一节 华北平原土壤类型 224

一、自然条件 224

二、地貌与成土母质 225

三、主要土壤类型 227

第二节 其他地区主要土壤类型 240

一、东北地区的黑土、黑钙土 240

二、华南地区的红壤、黄壤 246

三、西北地区的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 251

四、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255

五、水稻土 257

第十一章 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 266

第一节 土壤化学污染及其防治 266

一、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266

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266

三、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267

四、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 268

五、农药污染 269

六、土壤污染的防治 270

一、土壤侵蚀的概念 272

二、土壤侵蚀的类型 272

第二节 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272

三、土壤侵蚀的控制 274

第三节 土壤砂化及其防治 275

一、土壤砂化的概念及类型 276

二、土壤砂化的防治 277

第四节 酸雨对土壤的危害及其防治 279

一、我国酸雨的分布概况 279

二、酸雨的成因及其条件 280

三、酸雨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 280

四、酸雨的监测及其预防措施 281

第十二章 我国的土壤资源概况 282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282

二、我国土壤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84

三、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2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