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科学学
经济科学学

经济科学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0524293
  • 页数:550 页
图书介绍:
《经济科学学》目录

序/陈岱孙 1

绪论 1

第一节 经济科学学的由来 1

一、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

二、经济科学学产生的背景 3

三、经济科学学在中国的形成 8

第二节 科学学和经济科学学的体系 13

一、科学学的体系 13

二、经济科学学的体系 16

第一篇 科学哲学和经济科学哲学问题 23

第一章 活动范畴及其要素 23

第一节 活动范畴 23

第二节 活动要素的含义和属性 21

一、主体的含义和属性 25

二、客体的含义和属性 27

三、中介的含义和属性 28

第三节 活动要素的类型 29

一、主体和经济主体的类型 29

二、客体和经济客体的类型 33

三、中介和经济中介的类型 35

第四节 活动要素的关系 38

一、混沌和分化 38

二、定型和转化 40

三、发动和制约 43

第二章 事实、价值和审美 44

第一节 科学的定义 44

第二节 事实和价值事实 47

一、事实、混沌态事实、冲突态事实 47

二、当事人和旁观者 48

三、主观价值认识和客观价值认识 49

四、价值冲突的解决方式 54

五、价值认识的检验 54

六、对若干价值观的评价 55

(一)关于“合理” 55

(二)关于“价值中立” 55

(三)关于“自行实现的预言” 56

(四)关于“规律”和“音义” 56

第三节 审美认识 57

一、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 57

二、审美认识的困难和前景 61

小结 63

第三章 科学研究的发展模式 64

第一节 近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 64

一、归纳主义模式 65

二、演绎主义模式 65

三、假设主义模式 67

第二节 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 69

一、证伪主义模式 69

二、历史主义模式 70

三、无政府主义模式 72

四、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 73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中的非理性主义 74

一、观察渗透理论 74

二、理论不可证实 75

三、理论不可证伪 75

四、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 77

第四节 经济学算不算一门科学 78

第四章 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经济学 81

第一节 简单性和复杂性 81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和对立 81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和统一 84

第二节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87

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87

(一)严格决定论 87

(二)统计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88

(三)量子力学统计规律和“本质上的非决定论” 89

(四)超弦论试图彻底统一矛盾 90

(五)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自组织系统中的转化 90

(六)混沌学和“决定论无序” 91

二、不确定性的来源 93

第三节 精确性和模糊性 94

一、模糊性的含义 94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96

第四节 整体和部分 97

一、整体论和个体论的发展 97

二、加和性与非加和性 98

三、统一性和差异性 99

第五节 复杂性经济学 102

一、经济学的均衡模式和数学比 102

二、经济学的非均衡模式和心理学比、实验比 103

三、关于非线性经济学和模糊经济学 105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 109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贯彻 110

一、辩证唯物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初步应用 110

二、辩证唯物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进一步应用 113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118

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总结和批判 118

二、“具体—抽象—具体”堤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121

三、《资本论》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辩证关系 124

第三节 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 126

一、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的唯物主义性质 126

二、逻辑结构、范畴体系和历史过程的关系 128

三、《资本论》逻辑考察和历史考察的现实对象 130

第六章 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133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131

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归纳方法的使用 134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演绎方法的使用 136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和制度方法 142

一、历史学派和历史研究方法 142

二、制度学派和制度研究方法 148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心理方法和数学方法 154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心理研究方法 154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方法 159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方法 167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分析方法 168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分析方法 170

三、微观与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结合 175

第五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178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方法 179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动态分析方法 182

第六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方法 189

一、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190

二、均衡分析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195

三、非均衡分析方法 202

第二篇 经济科学体系学问题 209

第七章 经济科学的体系 209

第一节 新兴经济学科 210

一、国外情况 210

二、国内情况 213

第二节 经济科学体系的演变机制 218

一、经济科学体系演变的外部机制 218

二、经济科学的对象 220

(一)经济科学对象的范围 220

(二)对象范畴 228

1.机制 228

2.要素、结构、属性、功能 228

三、经济科学体系演变的内部机制 229

(一)经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230

(二)科学领域 234

1.学科总体、学科、专题 234

2.科学领域的演变机制 235

3.科学领域的复分和复归 237

第三节 经济科学领域的基本框架 238

一、经济科学领域的总体框架 238

二、主属经济科学领域 239

(一)普通经济学 239

1.普通经济学与分支经济学的区别 239

2.普通经济学的框架 239

3.普通经济学的复分 241

(二)分支经济学 246

1.要素经济学 246

2.结构经济学 247

3.属性经济学 253

(三)交叉经济科学领域 254

三、从属经济科学领域 256

小结 258

第八章 西方经济学流派 259

第一节 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259

一、重商主义经济学 259

二、古典经济学派 261

三、边际主义学派 268

四、新古典学派 269

五、凯恩斯经济学派 270

第二节 当代自由主义诸流派 272

一、经济自由主义的四个理论支柱 273

二、新自由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辩护 275

第三节 非主流经济学 280

一、制度学派 281

二、发展经济学诸流派 283

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86

四、福利主义经济学 287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回顾和展望 290

第九章 中国的经济研究 29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本格局 294

一、学术特点 295

二、目标设计和机制选择 297

三、经济思想综览 303

第二节 国外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305

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305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309

(一)资产阶级民主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0

(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1

三、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学 3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316

一、1949—1976年 317

二、1976年10月—1978年 322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研究 325

一、1979—1981年 326

(一)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商品经济问题 326

(二)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 328

二、1982—1984年 329

三、1985—1988年 331

(一)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332

(二)关于改革的突破口问题 331

(三)关于配套改革问题 336

四、1989—1991年 337

五、1992—1993年 338

第五节 对起飞时期经济研究的展望 340

第六节 中国经济研究的制约因素 341

一、价值观念约束 342

二、政治经济制度约束 345

三、社会文化背景约束 349

四、个人素质约束 351

五、推动因素 352

第十章 经济科学的研究方法 354

第一节 经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54

一、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 354

二、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357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 359

四、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 362

第二节 数量经济的研究方法 364

一、经济数学分析方法 364

(一)经济数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 364

(二)运用数学方法的意义和范围 366

二、经济统计方法 368

(一)经济统计的特点 368

(二)经济统计的指标分析方法 369

三、经济模型 374

(一)经济模型的含义、作用和类型 371

(二)决定经济模型特点的因素 375

第三节 经济预测方法 379

一、经济预测的特点和作用 379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和特点 379

(二)经济预测的作用 380

(三)经济预测的发展 381

二、经济预测的种类、基本原则和程序 382

(一)经济预测的种类 382

(二)经济预测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384

三、经济预测的主要方法 385

(一)移动平均法 385

(二)加权平均法 386

(三)指数平滑法 386

(四)时间数列预测法 386

(五)回归预测法 387

(六)先行指标综合指数预测法 388

第四节 “六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388

一、系统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389

二、控制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391

三、信息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394

四、耗散结构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397

五、协同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400

六、突变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402

第五节 经济调查方法 404

一、经济调查方法 404

(一)普查方法 404

(二)典型调查方法 405

(三)抽样调查方法 406

(四)论证调查方法 408

(五)追踪调查方法 408

二、经济调查方式 409

(一)座谈讨论式 409

(二)访谈式 409

(三)问卷式 410

第三篇 经济科学工作学问题 413

第十一章 经济科研工作的管理 413

第一节 经济科研管理的依据和职能 413

一、经济科研管理的依据 413

二、经济科研管理的职能 414

第二节 经济科研体系和体制 415

一、经济科研体系 415

(一)基础研究 415

(二)应用研究 415

(三)发展研究 416

二、经济科研体制 417

(一)科研体制的模式 417

1.分权式管理体制 417

2.集权式管理体制 417

(二)经济科研机构的设置 418

(三)设量科研机构的基本原则 418

(四)科研机构的组织形式 419

1.按学科的组织形式 419

2.按学科与项目混合管理的组织形式 420

3.按产品的组织形式 420

4.矩阵式组织形式 421

(五)科研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422

1.技术市场 422

2.科研—生产联合体 423

第三节 经济科研计划、项目和经费 424

一、经济科研规划和计划 424

二、经济科研项目和立项 426

(一)科研项目和科研合同 426

(二)经济科研立项程序 426

三、经济科研经费 429

(一)科研经费的来源 429

(二)科研经费的管理原则 429

(三)科研经费的核算 430

第四节 经济科研成果 431

一、经济科研成果管理 431

(一)成果的分类 431

(二)成果的建档 432

(三)成果的鉴定和评价 432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 433

(五)成果的奖励 434

(六)专利问题 434

二、经济科研成果评估 435

(一)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435

(二)经济科研成果评估程序 437

(三)经济科研成果评估指标体系 438

(四)经济科研成果评估方法 439

第十二章 经济信息的传播 444

第一节 概述 444

一、经济信息及其传播 441

二、经济信息的传播方式 445

三、经济信息传播的功能和发展趋势 446

第二节 经济信息的广播电视传播 447

一、广播电视传播经济信息的特长和程序 447

二、广播电视传播经济信息的功能和利用 450

三、广播电视传播经济信息的发展 453

第三节 经济类出版物的出版 455

一、经济类出版物的功能 455

二、书籍、报纸、期刊的特点和关系 456

三、经济类出版物的出版程序和学术要求 457

四、经济类出版物的发展 460

第四节 经济文献的管理和服务 462

一、经济文献机构 462

二、经济文献整理方法 463

三、经济文献加工 465

四、经济文献服务 466

(一)图书情报部门的文献服务 466

(二)盈利性经济信息机构的服务 469

第五节 经济文献的查找 470

一、学科概况信息的查找 470

二、单个文献的查找 471

(一)图书 471

(二)期刊、报纸 475

三、经济类工具书 477

四、计算机检索 478

五、图书传播符号的识别 478

(一)在版编目的识别 478

(二)国际和中国标准书号的含义 418

第十三章 经济科学的教育 483

第一节 经济科学教育的作用 483

第二节 经济科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 484

一、经济科学教育体系 484

二、经济科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485

(一)普通高等经济学教育 485

1.本科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486

2.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488

3.专科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490

(二)普通中等经济学教育 492

(三)成人经济学教育 493

(四)普及性经济学教育 495

第三节 经济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497

一、经济科学的专业设置 497

(一)专业设置的级别和模式 497

(二)中国经济学专业的设置 498

(三)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原则 499

二、经济科学的课程设置 501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和综合化趋势 501

(二)中国经济学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502

(三)经济学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503

三、经济科学的教材建设 505

(一)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中的问题 506

(二)经济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507

第四节 经济科学的教学方法 509

一、教学方法的发展 509

二、经济科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类型 512

三、经济科学教学方法的初步调查 520

第十四章 经济科学的应用 524

第一节 经济科学应用的功能 524

第二节 经济科学应用的条件 527

一、通俗性和可操作性 527

二、经济科学应用的现实条件 528

(一)经济发展阶段 528

(二)经济体制和观念 529

第三节 经济科学应用的模式 530

第四节 经济学家与政府决策 532

一、两种类型的经济学家 533

二、影响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家角色 533

三、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 534

第五节 经济科学应用的反馈机制 535

一、反馈机制的内容 536

二、反馈机制的信息传递 536

三、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538

第六节 经济科学在中国的应用 538

一、改革刚 538

二、改革后 539

三、研究和应用的一体化 540

参考文献 5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