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杰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6362541
- 页数:377 页
0.导论 2
0.1 国家、产权与制度结构 2
0.2 二重结构中的金融制度 6
0.3 一些基本假定 11
0.3.1 国家的理性假定 12
0.3.2 地方行为假定 13
0.3.3 国有金融部门的三重利益结构 15
0.3.4 关于金融产权形式、金融市场与金融中间结构 16
图0—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从二重结构到三重结构 19
图目录 19
0.4 方法论 19
0.4.1 关于实证经济学 19
0.4.2 关于均衡分析 21
0.5 对既有研究的评论与本书的结构安排 24
0.5.1 对既有研究的简要评论 24
0.5.2 本书的结构安排 26
1.制度结构、国家与国有金融制度安排 30
1.1 制度结构与国家角色 30
1.2 国家模型及其扩展性解释 32
1.3 国家效用函数、垄断性产权及其扩展路径 35
1.3.1 国家效用函数:一般性说明 35
1.3.2 垄断产权形式与国有化 36
1.3.3 国有产权形式的扩展与赶超战略 37
1.3.4 交易费用约束与资源配置制度 39
1.4.1 金融产权的整合过程:一种简要描述 41
1.4 国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形成与演进:改革前的情形 41
1.4.2 国有金融安排的功能 42
1.4.3 一个被剔除的制度安排 45
1.5.2 金融资源的分散化与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过程与性质 47
1.5.1 关于国家退让 47
1.5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改革后的情形 47
表目录 49
表1—1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展:1985年~1996年 49
2.1 货币化区间与货币化收益 53
2.1.1 中国之谜:低通货膨胀与高金融增长 53
2.货币化与国家的金融控制 53
2.1.2 初始条件与货币化区间 54
2.1.3 货币发行收益与金融剩余 55
表2—1 中国1985年~1996年金融机构对非国有部门的贷款份额 57
2.2 关于“强金融”问题 58
2.2.1 一种制度替代 58
2.2.2 弱财政与强金融 59
表2—2 中国的“弱财政”与“强金融”格局 60
2.3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国有金融制度的两难选择 62
2.3.1 国家的金融控制:一种描述 62
图2—1 中国的准备金率变化:1985年~1998年 64
2.3.2 两种控制:以1988年为界 65
表2—3 中国的货币化:改革前的情形 67
表2—4 中国的货币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1978年~1996年 68
图2—2 改革以来的货币与经济走势 69
2.3.3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经验证据 69
表2—5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 70
表2—6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成本指数:1979年~1996年 72
图2—3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成本指数变化趋势 73
2.3.4 两种成本与“公共金融产权陷阱” 74
2.4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退让:一个被部分检验的假说 76
2.4.1 货币化与国家效用函数 76
表2—7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比率:1989年~1994年 76
表2—8 国有银行自有资金比率:1979年~1996年 77
表2—9 国有银行净资本充足比率:1985年~1996年 78
2.4.2 国家退让的条件 80
图2—4 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退让:一个假说 80
3.1 货币化与金融增长:一般性说明 82
3.垄断金融安排的金融增长效应 82
3.2 金融产权的垄断结构与金融增长绩效 84
3.3 金融的真实增长与名义增长:初步估计 87
表3—1 中国的名义金融增长:1978年~1996年 89
表3—2 居民储蓄相关比率占M■相关比率份额走势:1978年~1996年 92
表3—3 国有经济的贷款比重:1984年~1996年 93
表3—4 中国的股票市值及其股权结构:1992年~1996年 97
表3—5 中国的真实金融增长:1978年~1996年 97
3.4 超常规金融增长假说 99
图3—1 超常规金融增长假说 100
4.1.1 既有的讨论:人们忽略了什么 104
4.1 转轨中的增长与金融因素 104
4.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 104
表4—1 中国国有经济生产投资资本中财政与金融份额的变化:1972年~1996年 110
4.1.2 储蓄差异及转轨绩效 113
图4—1 转轨中的储蓄差异及其绩效 114
4.1.3 国家能力的重要性 115
图4—2 政府可信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117
图4—3 政府能力、国有金融垄断及其影响 118
4.2 金融补贴与体制内产出增长 120
4.2.1 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一种估算 120
图4—4 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改革以来趋势 121
4.2.2 一个考虑金融补贴的体制内增长模型 122
表4—2 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占GDP比重 122
图4—5 一个固定比例的体制内产出函数 124
4.2.3 对“超常规金融增长”的进一步解释 127
5.转轨中的货币需求模型 130
5.1 金融深化的理论模型:一种综述 130
5.1.1 M—S初始模型:重要的是货币收益率 131
图5—1 “M—S初始模型” 136
5.1.2 K—G 扩展模型:重要的依然是货币收益率 137
5.1.3 M模型:一种渐进主义 141
5.2 转轨条件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重要的是货币收益率吗 144
5.2.1 关于利率中性 144
表5—1 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储蓄增长与金融增长:1979年~1996年 147
5.2.2 制度因素的引入 149
表5—3 中国的M■/M■:1978年~1996年 154
表5—2 中国的货币增长:1985年~1996年 154
表5—4 中国M■、M■的年度增加额:1978年~1996年 155
5.2.3 模型的扩展:考虑国家能力因素 158
图5—2 中国的货币需求模型:转轨情形 161
6.金融制度的过渡安排 163
6.1 何种金融制度安排更有利于转轨中的储蓄动员 163
6.1.1 垄断性金融安排的比较优势 163
6.1.2 混合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储蓄动员绩效 166
图6—1 垄断性金融制度在储蓄动员方面的比较优势 166
图6—2 混合性金融制度安排下的储蓄存单提供 168
6.2.1 再论国家能力因素 169
6.2 关于“金融约束” 169
图6—3 低利率条件下的储蓄扩展 170
6.2.2 租金是惟一重要的吗 171
6.2.3 货币性金融支持与证券性金融支持 174
图6—4 一个修正的希克斯图形 179
6.3.1 体制外增长的重要性 180
6.3 体制外增长中的金融安排 180
表6—1 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工业产出比重走势:1978年~1996年 181
6.3.2 体制外增长结构及其金融安排 182
6.4.1 麦金农的金融二元主义 188
6.4 金融三元主义 188
6.4.2 转轨中的增长结构变迁与金融安排的三元过渡 190
图6—5 转轨中的增长结构变迁与金融三元主义 192
7.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展与收缩 193
7.1 再论垄断金融产权边界的扩展 193
7.1.1 储蓄存单扩展与金融组织扩展 193
7.1.2 国家推动、部门推动与地方推动 196
7.1.3 金融组织的均衡规模与组织过剩 198
图7—1 金融组织均衡规模的确定 199
表7—1 中国国有金融组织的过度扩张:国际比较 201
7.2 金融组织的拥挤模型 202
7.2.1 关于公有金融产权 202
7.2.2 金融产权安排与金融组织拥挤模型 203
图7—2 金融组织拥挤模型 204
7.3.1 制度前提与金融组织分布逻辑 209
7.3 金融组织的空间竞争与空间分布 209
7.3.2 金融组织规模的国家边界与地方边界 211
图7—3 金融组织规模的国家边界与地方边界 213
7.3.3 地方间的金融组织竞争 214
图7—4 金融组织的“两个地方一轮竞争”情形 214
图7—5 金融组织的“两个地方多轮竞争”情形 216
7.3.4 金融组织的空间均齐分布:一个假说 218
图7—6 国有金融组织的空间分布假说 219
图7—7 国家控制国有金融组织的绩效 22
7.4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收缩 220
7.4.1 转轨条件下国有金融组织的利益追求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220
7.4.2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与国家控制绩效 224
7.4.3 国有金融组织规模的收缩路径:一个假说 228
图7—8 国有金融制度的扩展与收缩过程:一个假说 229
7.4.4 关于收缩条件 232
8.国有金融制度的产权困境与求解路径 235
8.1 关于国有金融产权的困境 235
8.1.1 金融组织边界与金融产权边界 235
8.1.2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的分割与国家担保的不可分性 238
表8—1 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注资规模:1990年~1996年 240
8.1.3 国有金融产权边界内的改革努力与产权困境 241
表8—2 国家的金融控制及其改革努力:1988年~1996年 243
8.2.1 呆账与渐进转轨 246
8.2 国有银行的呆账模型 246
图8—1 呆账与金融支持 247
8.2.2 国有银行的信贷均衡模型 250
图8—2 新古典信贷均衡模型 251
图8—3 政府干预的信贷均衡模型 252
图8—4 信贷配给均衡模型 253
图8—5 国有银行的信贷均衡模型 255
8.2.3 呆账的两种形式 257
表8—3 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贷款:1979年~1996年 259
图8—6 双重呆账模型 265
8.3 是注资求解还是交易求解 266
8.3.1 双重债务性注资 266
表8—4 中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走势 270
8.3.2 注资求解的成本:一种估算 272
8.3.3 注资能否改善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 278
8.3.4 国有金融产权可交易的条件与交易求解 280
图8—7 国有产权的交易求解与净损失抵补 288
9.1.2 信贷市场的自由进入与效率改进 29
表8—5 1996年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来源结构 292
9.地方性金融安排的进入与金融制度变迁逻辑 294
9.1 信贷市场结构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294
9.1.1 金融产权结构是惟一重要的吗 294
图9—1 信贷市场的“自由进入”模型 298
9.1.3 关于效率不对称问题 300
图9—2 国有银行经营费用与资产总额比率的变化:1979年~1996年 301
表9—1 国有银行经营费用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变化:1986年~1994年 301
图9—3 金融产权转变中的效率不对称情形 304
9.2 信贷市场的进入方式 305
9.2.1 自由进入的难题 305
图9—4 自由进入的障碍 308
9.2.2 一种特殊的进入方式 309
9.2.3 机会成本假说 315
图9—5 机会成本与地方的金融创新激励 318
图9—6 地方金融进入下的金融组织空间分布 320
9.2.4 关于地方性金融安排的效率 321
9.3 中间过渡因素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逻辑 325
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 329
附录Ⅰ 329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分项计算资料 355
表A SE:1979年~1996年 355
附录Ⅱ 355
表B BT:1979年~1996年 356
表C FS:1979年~1996年 359
表D MC:1979年~1996年 360
表F SI:1979年~1996年 361
表E SC:1985年~1996年 361
表G BD:1979年~1996年 362
表H 国家控制金融的收益与成本分项比重:1979年~1996年 364
参考文献 365
后记 375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原节子》日本国民女演员传记 比电影还传奇的一生 折射时代变迁》徐辰 2018
- 《柏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描摹本 第2册 头手足结构》杨建飞主编 2019
- 《殖民统治时期印度文官招录制度研究》周红江著 2019
- 《认知语言学视野的抽象方位结构研究》曹爽著 2019
- 《中国商事法律制度》赵旭东主编 2019
- 《无机材料晶体结构学概论》毛卫民编著 2019
- 《数据结构教程》付婷婷,王志海,张磊编著 2019
- 《数据结构 C语言版 第5版》邓文华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