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学新论
经济学新论

经济学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伯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1746001
  • 页数:755 页
图书介绍:
《经济学新论》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1

满足需要的多方面与多层次 1

发展生产——“劳动是父,土地是母” 3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矛盾的统一 5

第二节 经济学是研究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7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7

任务(一)——激励劳动热情 9

任务(二)——引导有序劳动 12

资源稀缺与经济学 15

第三节 经济学的几个重要范畴 19

生产与再生产 19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两大要素 2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4

第四节 经济规律与经济动力 26

经济规律 26

经济机制 29

经济动力、活力与压力 32

第五节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34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34

系统原理 37

辩证方法 38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43

第二章 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大协作 46

第一节 分工协作与三次产业 46

分工协作的伟大功勋 46

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8

三次产业的产品形态 50

对三次产业的一些理论误解 54

第二节 科技在分工协作中特殊地位和作用 57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7

科技层次和发展的无限过程 60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 63

第三节 两个层次的经济运动 67

企业经济运动 67

国民经济运动 69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 71

第四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73

提供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协调发展 73

从整体出发,组织宏观经济调控 76

从长远出发,促使社会经济多目标的实现 79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83

第三章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83

第一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83

使用价值与价值 87

使用价值与效用 89

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 92

第二节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94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94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96

两种劳动的统一内涵 99

完全价值 101

第三节 商品价值的内容构成 101

剩余价值 103

剩余价值率 107

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 111

第四节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115

社会劳动的不同表现 115

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117

物化劳动C全部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 121

否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严重后果 124

价值只解决交换问题 127

第五节 有关商品价值几范畴一一价值、价格与产值 127

价格引入了供需因素 129

产值与效率成正比变化 131

第六节 价值范畴内涵的变化 133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实物价值) 133

理论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内涵的变化 139

价值范畴再变,但本质内涵决不会变化 141

第七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143

商品的价值形式 143

商品与货币的转化 148

商品、货币拜物教 152

货币表现形式及其流通规律 155

第四章 物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159

第一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与二重性 159

现代生产决定于物化劳动 159

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162

继承与发展,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 164

关于“斯密教条”的思考 167

第二节 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171

两个范畴的内含 171

历史的误会和误解 173

按资分配和三要素理论批判 175

第三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 177

生产资料所有制 177

不同的所有制模式 179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 184

第四节 物化劳动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87

环境资源与级差地租 187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189

大核算与可持续发展 192

两只看不见的手 196

第一节 市场对组织社会劳动的巨大功能 196

第五章 社会劳动与市场经济规律 196

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 198

优化资源配置及竞争机制的核心地位 201

第二节 按劳分配规律 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 205

按劳分配规律的制约条件 207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 210

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规律) 215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 215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 217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申 218

社会主义创造了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 220

第四节 市场供需与供需均衡 223

市场供需与供需弹性 223

市场均衡与蛛网原理 227

投资乘数及其质疑 231

加速系数及其补充 242

市场秩序 249

市场管理 252

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254

第五节 市场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 257

第六章 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 257

第一节 市场类型 257

完全竞争市场 257

不完全竞争市场 257

不同市场的成本估量 262

第二节 商品市场 265

商品市场的主体与客体 265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267

批发零售与商品劳务市场 269

金融市场 272

第三节 要素市场 272

劳动力“市场” 274

房地产市场 277

技术、信息市场 279

第四节 国内国际市场 281

国内市场 281

区域市场 284

国际市场 285

坑洼效应 287

第五节 坑洼效应、空心趋向与国内国际市场体系 287

空心趋向 292

国内国际市场体系 29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97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297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是短缺经济 302

企业的市场行为 303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3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 309

个人和家庭的市场行为 309

政府的市场行为 316

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 3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318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321

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途径 3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研究 326

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 326

杜会市场经济与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 32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33

第一节 企业行为目标和约束 336

企业基本特征 336

第八章 企业行为目标和经营管理 336

企业行为目标 338

企业行为约束 341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构成要素 344

企业内部要素 344

企业外部环境 347

组织协调与企业管理 350

第三节 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352

经营管理与管理科学 352

经济人、社会人与行为科学 355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 358

企业组织结构 361

第四节 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 361

企业组织形式 364

农业产业化组织 368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 371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371

公司制组织形式 374

股份制经营 376

第九章 企业要素与费用投入 381

第一节 活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 381

劳动数量与质量——“倍加系数” 381

按劳分配——工资与奖金 384

其他分配形式 389

第二节 劳动对象投入与价值补偿 392

劳动对象种种 392

资源消耗 395

劳动对象的价值补偿 397

第三节 劳动手段投入与价值移行 399

劳动手段投入的特殊表现 399

劳动手段的折旧与更新 401

劳动手段的扩大再生产规律 404

有关诸范畴——资金、费用与成本 407

第四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计量——企业经济核算 407

企业经济核算 410

几种会计表式 412

会计学的理论难题 416

第五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分析研究 420

财务成本 420

机会成本 423

企业成本控制 424

第一节 企业产出的内容 428

产出内容——品种、质量与数量 428

第十章 企业产出与效益考察 428

产品质量与质量经济 430

第二节 企业产出的计量(核算) 433

实物量与价值量 433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433

总产值、增加值与生产净值 436

第三节 企业投入产出对比的经济效益 440

效益、效果与效用 440

效益理论和计量方法 442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445

规模经营 446

第四节 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开拓创新 446

企业集团 449

跨国企业 451

企业生产经营的开拓和创新 454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 4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 458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 458

多重目标的矛盾和统一 460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与社会再生产 464

国民经济的平衡原则 464

社会产品的生产——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467

“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471

“国民收入”的使用——消费、积累与净出口 475

第三节 国民经济活动量的核算 479

国民生产的核算 479

国民分配的核算 482

国民使用的核算 486

国民经济总体核算 489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两种运动及平衡表现 492

两种运动与流量、存量 492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循环理论 495

古典均衡原理的现实经济思考 500

谈一谈泡沫经济 504

第五节 供需平衡与宏观调节 508

供需平衡与失衡 508

供需平衡的重构 512

供需平衡的宏观调节 515

揭示两种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 519

第六节 价格水平与价格体系 524

物价总水平 524

价格信号与价格扭曲 528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 531

价格体制与体系 534

第七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537

产业结构 537

产业政策 541

产业配置与区位优势 544

第十二章 财政收支与财税调节 548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的性质变化 548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 548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 550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 553

国家与财政 556

第二节 财政与财政收支 556

财政收入与支出 559

财政收支的决定因素 562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功能 565

财政政策目标 565

财政政策功能 568

财政体制模式 572

第四节 财政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 575

国家预算 575

税收及税收率 578

公债与债息率 583

第五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 585

财政平衡的多种内涵 585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588

财政“结余”的合理界限 590

第十三章 货币、信用及金融调节 594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 594

货币与信用 594

货币与资金 597

金融与金融资产 600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 603

货币总量 606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 606

信贷收支与平衡 609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 612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 615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与传导 617

货币政策目标 617

货币政策选择 621

货币政策传导 624

利率及贴现率 626

第四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 626

准备金制度 628

公开市场业务 631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633

第五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 636

银行系统 636

保险及保险业 639

证券及证券业 642

现代金融体系 646

第一节 对外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65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651

第十四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 651

比较成本和相对需求理论 655

经济全球化趋势 658

国际贸易与金融组织 660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 664

商品劳务进出口 664

关税与非关税 668

外贸效益与盈亏标准 670

外资及其类型 673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 673

利用外资 677

对外投资 680

第四节 外汇及汇率调节 683

外汇及汇率 683

汇率调节与综合作用 686

汇率与购买力 691

人民币汇率 695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及其调节 697

国际收支的内容 697

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 700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704

第十五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09

第一节 加强法制建设 709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709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 711

增强法律意识与严格执法 714

第二节 坚持两个文明 716

物质文明 716

精神文明 718

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721

国民核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 723

第三节 强化国民核算 723

综合国力的内涵 725

国际经济对比 728

第四节 制定发展战略 73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732

经济发展战略 737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的探讨 739

第五节 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46

坚持系统原理与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 746

改革和建设的一二三原则 749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7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