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为了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为了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为了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敏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2035756
  • 页数:5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联合国土著民族权利宣言》为研究对象,对宣示和确认的土著民族权利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立法的重要借鉴意义。
《为了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目录
标签:编著 世界

导论 1

一、选题的意义 1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6

三、研究范围 14

四、相关研究动态 18

第一章 国际人权法上有关“民族”的法律用语和概念 21

第一节 非国际人权法语境中的“民族”概念 22

一、表示有国家组织之民族的“nation” 22

二、表示有国家组织之民族构成部分的“nationality” 23

三、表示民族文化特征的“ethnic” 23

四、表示民族种族特征的“race” 25

五、表示民族为特定社会或社群的“community” 25

六、表示作为人们共同体之民族的“people” 26

七、表示民族为特定地域上的人类种群或人口的“popu1ation” 27

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上的“民族” 30

一、国际人权法上的法律用语“民族”(peoples)和“国族”(nation)的法律渊源 30

二、法律用语“民族”(peoples)的定义和法律地位 31

三、国际人权法中的“peoples”是“民族”还是“人民”——一个因语言转换造成的困惑 37

本章小结 50

第二章 民族人民的权利 54

第一节 民族人民的权利是集体人权 55

一、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 55

二、原生权利和基本权利 59

三、民族人民权利的发展 60

第二节 民族人民的原生权利 65

一、民族人民的生存权 66

二、民族人民的发展权 68

第三节 民族人民的基本权利 77

一、民族人民的平等权 77

二、民族人民的自决权 79

三、民族人民对天然财富和资源的永久主权权利 88

本章小结 92

第三章 谁是土著民族——土著民族的界定问题 94

第一节 关于“土著”的一般语义考查 95

一、对土著民族各种称谓的简要概述 96

二、“土著”(indigenous)的语义学解释 98

三、法律用语“土著民族”(indigenous peoples)在国际人权法上的演进 100

第二节 关于法律用语“土著民族”的概念和定义 104

一、“土著民族”概念的定义之争 104

二、定义“土著民族”概念的国际实践 111

三、定义“土著民族”概念的可行路径 130

第三节 界定土著民族标准的形成 134

一、作为法律概念的“土著”——界定土著民族的关键要素的形成 134

二、界定土著民族的标准和原则 141

第四节 分解与沉淀:土著民族在全球分布的历史人类学分析 149

一、世界有多少土著民族和何处有土著民族——一个在政治框架内难以解答的问题 150

二、迁徙——人类活动范围扩展的常态活动 153

三、欧洲殖民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世界土著民族的第一次分解和沉淀 156

四、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主义全球性浪潮——土著民族的两次分解和沉淀 168

本章小结 184

第四章 土著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 187

第一节 近代殖民主义全球性侵袭是土著民族问题的始作俑者 189

一、殖民主义入侵导致土著民族人口减少乃至种族灭绝 191

二、欧洲殖民者对土著文明和文化的毁灭 196

三、欧洲殖民者对土著民族的土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掠夺 199

四、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划分殖民地势力范围造成土著民族的跨界分离 205

五、欧洲殖民者对土著民族生存环境的破坏 208

六、不发达问题——始于殖民地时期的基本问题 212

七、以欧洲白人种族为主导地位的国家对土著民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 213

第二节 现代国家对现代性的追求是土著民族问题的深加工者 216

一、国家权力和政策干预对土著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冲击 217

二、国家发展政策和出卖土地使用权使土著民族失去对土地的控制权 223

三、国家经济发达目标的追求使土著民族付出沉重代价 225

第三节 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土著民族 242

一、争取民族权利的土著民族 242

二、支持土著民族人权事业的国际社会 250

本章小结 253

第五章 土著民族的法律地位 259

第一节 享有民族人民法律地位的土著民族 260

一、使用民族人民(peoples)的法律用语 261

二、承认土著民族人民的自决权 262

三、承认土著民族的缔约能力和与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263

第二节 土著民族权利概述 267

一、属于土著民族集体人权的权利 268

二、属于土著民族个人人权的权利 273

三、同时属于土著民族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的权利 273

第三节 土著民族与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群体的联系与区别 276

一、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群体的用语渊源考查 276

二、法律用语“少数群体”概念的定义 279

三、法律用语“少数群体”概念的范畴 283

四、少数群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293

五、“土著民族”概念和“少数群体”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97

本章小结 305

第六章 土著民族的自决权和自治权 307

第一节 民族人民自决权在后殖民时期的含义 308

一、自决权最小含义说——自决权即为独立权利 310

二、自决权最大含义说——自决权即为保护伞式权利 312

三、自决权两分法说 314

第二节 土著民族的自决权 323

一、土著民族自决权——在艰难中确立的权利 323

二、土著民族享有自决权的正当性 337

三、土著民族自决权是否包含分离权 339

第三节 土著民族自主权或自治权——土著民族自决权的内部自决权利方面的具体体现 350

一、土著民族的自主权或自治权 351

二、国际人权法话语中的土著民族自主权或自治权 354

本章小结 358

第七章 土著民族的土地权利 361

第一节 土著民族土地权问题产生的原因 362

一、剥夺土著民族土地:发生在土著民族居住国的普遍现象 363

二、阻碍土著民族享有土地权利的成因分析 364

第二节 《土著民族权利宣言》确认土著民族土地权利的法理依据 373

一、保护土著民族土地权利的正当性 374

二、保护土著民族土地权利的法律根据 377

第三节 维护土著民族土地权利的行动方案 391

一、明确维护土著民族土地权利的目标 391

二、维护土著民族土地权利的途径 392

本章小结 399

第八章 土著民族的文化权利 401

第一节 土著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的概念 403

一、“文化遗产”概念的一般定义 403

二、“土著文化遗产”概念的特定定义 404

三、土著民族对“土著文化遗产”概念的独特认识 408

四、土著民族传统知识的界定 412

第二节 土著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的国际法保护问题 415

一、土著民族维护土著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的权利要求及其正当性 415

二、联合国系统保护土著民族的土著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的行动 420

三、土著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问题 425

第三节 土著民族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原则、准则和标准 431

一、制定保护土著民族文化遗产准则的基本标准 432

二、制定保护土著民族文化遗产准则的目的 433

三、保护土著民族文化遗产的实质性原则 434

第四节 保护土著民族文化遗产权利的现行国际人权法律文件 441

一、专门保护土著民族文化遗产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 441

二、含有保护土著民族文化遗产权利专门条款的国际环境法律文件 445

本章小结 447

第九章 土著民族的生态环境权利 452

第一节 土著民族生态环境问题 453

一、土著民族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453

二、地球气候变化与土著民族生态环境 458

第二节 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的权利要素 467

一、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是土著民族人权的组成部分 468

二、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是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障 473

三、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的价值取向 477

四、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包含权利受益者维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482

第三节 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的国际法保护 484

一、土著民族生态环境权的国际法保护标准 484

二、正确处理土著民族人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88

本章小结 493

第十章 《土著民族权利宣言》对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启示 497

第一节 中国对土著民族和少数民族人权的态度和立场 497

一、中国对土著民族人权的态度和立场 497

二、中国对少数民族人权的态度和立场 502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的法制化成就 508

一、维护少数民族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法律制度 509

二、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法律制度 510

三、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利的法律制度 512

四、维护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权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权利的法律制度 514

五、维护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制度 515

第三节 《土著民族权利宣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启示 518

一、重视《土著民族权利宣言》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带来的挑战 518

二、《土著民族权利宣言》对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的启示 520

本章小结 525

结论 527

主要参考文献 533

后记 5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