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  1919.5-1949.10
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  1919.5-1949.10

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 1919.5-1949.10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16026977
  • 页数:83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 1919.5-1949.10》目录

序言&贾志杰 1

第一编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年5月—1923年6月)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社会 3

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中的湖北 3

二、辛亥革命前后湖北人民群众的斗争 16

三、湖北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自发斗争 22

第二章 五四运动在湖北的发展,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 27

一、湖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27

二、五四运动在湖北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2

三、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及其主要活动 44

第三章 中共湖北地方组织的建立,全省工人运动及青年运动的高涨 55

一、中共湖北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党组织的初步发展 55

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的成立和工人罢工“狂潮”的兴起 58

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北地方组织的恢复和青年运动的发展 66

四、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成立和工人罢工“狂潮”的继续高涨 69

五、以汉口江岸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大罢工 74

第二编 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第四章 全省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运动的恢复发展 83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湖北的建立 83

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开展 92

三、湖北工人运动的复兴 97

四、湖北农民运动的兴起 103

五、五卅运动狂飚席卷湖北和汉口六一一惨案 110

第五章 迎接北伐军进军湖北和全省人民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 119

一、中共湖北地方组织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119

二、全省人民积极行动,做好迎接北伐军的各项准备工作 128

三、配合北伐军进军湖北,军民并肩夺取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137

四、支援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和湖北战场的全面胜利 142

第六章 全国革命中心转移武汉和全省大革命高潮的迅猛发展 151

一、国民政府迁移武汉和全国革命新中心的确立 151

二、全省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和武汉工人收回英租界的斗争 160

三、全省农村大革命风暴 171

四、青年、妇女、商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81

第七章 反对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的斗争 191

一、轰轰烈烈的讨蒋斗争和湖北工农运动的新发展 191

二、反击夏斗寅、杨森叛乱 201

三、中共湖北地方组织挽救革命、反对汪精卫集团叛变的斗争 206

四、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对湖北的危害和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 213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第八章 全省工农武装起义的发动和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 223

一、大革命失败后湖北地区的形势 223

二、中共湖北省委全面贯彻八七会议决议和部署秋收起义 228

三、以鄂南为中心的全省秋收起义 233

四、湖北党内围绕武汉暴动问题的争论 243

五、黄麻起义和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 247

六、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鄂北等地武装起义 252

第九章 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64

一、中共湖北省委贯彻“六大”决议,武汉工人运动的复兴 264

二、以鄂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 273

三、以鄂西为基地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 280

四、以鄂东南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 291

五、以鄂北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 299

第十章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全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发展 306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对湖北工作的影响和武汉白区的斗争 306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红四方面军的成立 315

三、红二军团南征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30

四、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346

五、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54

第十一章 全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 365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 365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 372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群众团体建设 379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386

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94

第十二章 第四、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全省保卫农村根据地的斗争 403

一、张国焘的错误领导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 403

二、夏曦的错误领导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421

三、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433

四、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 438

第十三章 主力红军长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湘鄂赣边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449

一、红二十五军向外线转移,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449

二、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长征 457

三、重建鄂豫皖边区主力红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464

四、湘鄂赣边区主力红军的重建和游击战争的坚持 471

五、一二九运动在湖北的发展和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 478

第四编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89

第十四章 湖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全面贯彻 489

一、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地区的形势 489

二、中共湖北省委的重建和各地党组织的恢复、整顿与发展 496

三、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和黄安七里坪、应城汤池等抗日战略支点的建立 503

四、以武汉为中心的全省群众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 512

五、中共湖北地方组织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抵制与纠正 522

第十五章 各地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529

一、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 529

二、中共湖北省委的撤销和中共鄂豫皖、鄂中、鄂西北、湘鄂西区委员会的成立 536

三、各地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542

四、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548

第十六章 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 552

一、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挺进鄂中与湖北地区抗日武装的统一 552

二、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的成立和鄂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557

三、鄂东、襄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562

四、鄂皖边、鄂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坚持 570

五、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的大发展和群众运动的新高涨,鄂豫边区“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575

六、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584

七、党在湘鄂西、鄂西北国统区的工作和斗争 588

第十七章 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596

一、新四军第五师的组建与保卫、巩固抗战阵地的斗争 596

二、鄂南、襄南和江南桃花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609

三、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 616

四、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631

第十八章 湖北敌后解放区的继续扩大与巩固,争取湖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斗争 637

一、“以巩固为中心”工作方针的确定及贯彻 637

二、进军河南敌后向北发展根据地和开展敌占城市、交通要道工作 643

三、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647

四、恢复和保卫鄂中白兆山、鄂豫边四望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652

五、湖北敌后解放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 656

六、湖北战场的受降斗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659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第十九章 坚持中原战略阵地 反对内战独裁 667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的形势与党组织战略任务的提出 667

二、新四军第五师迅速完成战略转变,发起桐柏山战役 675

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成立,桐柏山战役结束 680

四、国民党在湖北的掠夺性“接收”和黑暗统治。中共中央南方局部署开辟湖北国民党统治区城市工作 686

五、中原停战谈判和《汉口协议》的签订 694

六、反对国民党军围困与封锁,争取主力合法转移与武装突围的准备 701

第二十章 中原突围的胜利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坚持 711

一、胜利的中原突围 711

二、《老河口临时停战协议》的签订和中原停战谈判的破裂 720

三、鄂豫陕、鄂西北敌后根据地的开创与坚持和鄂东、鄂中地区的游击战争 726

四、江南纵队转战大江南北 735

五、湖北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741

第二十一章 刘邓大军南下中原和湖北各解放区的恢复与扩大 749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中原突围主力重返鄂豫边区 749

二、湖北各解放区的重建 756

三、坚持和扩大中原前锋阵地,配合大军进一步发展战略进攻 765

四、湖北国民党统治区人民革命斗争进一步高涨和中共城市秘密工作力量的加强 776

五、“急性土改”的停止和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党的新区政策的实施 786

第二十二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的胜利 794

一、湖北各解放区军民转入全面反攻和紧急支前 794

二、粉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阴谋,武汉人民迎接解放的斗争 802

三、武汉的解放和全省党政军领导机关的组建 813

四、支援大军南下作战,完成湖北全省解放 818

五、中共湖北省第一次代表会议,湖北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25

后记 8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