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德广,谢安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63107
  • 页数:5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高教学会组织的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推荐教学用书,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本书是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本教材如果编写得当,对于高等教育学专业中的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本书没有重复与其他课程交叉或相关的内容,而是把侧重点放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在功能衔接及相互作用上,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而且,本书的作者都是国内非常有名的教育学者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本书不仅可以用做高等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的参考读物。
《高等教育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科 23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4

一、古代的高等教育 24

二、中世纪的高等教育 26

三、近现代高等教育 30

四、当代高等教育 33

第二节 高等教育学科 34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5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37

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与发展 42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47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 48

一、高等教育概念的丰富性 48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52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大学的关系 55

一、传统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56

二、“现代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57

三、多元化巨型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59

四、“前瞻性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60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63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63

二、高等教育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67

三、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70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77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78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78

二、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83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 87

一、高等教育价值与高等教育目的 87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服务方向 93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95

第三节 高等教育目标 97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97

二、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 98

三、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102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07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108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108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10

三、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112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 114

一、国外学位制度概况 115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和授予条件 117

三、我国学位授权体系和标准 120

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 125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129

一、我国高考制度的沿革和现状 129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 132

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133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就业制度 136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 136

二、市场经济下对高校就业制度的要求 138

三、深化改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140

第五章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143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44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内涵 144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46

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154

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161

五、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67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 172

一、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172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175

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 184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师 191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概念和特质 192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概念 192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特质 194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200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 201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203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与聘任 212

一、资格 212

二、聘任 216

第四节 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 224

一、教师发展 225

二、教师队伍建设 231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 239

第一节 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240

一、生理发展特征 240

二、心理发展特征 241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248

一、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48

二、价值观取向多样化 249

三、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和分散性 250

四、参与意识强烈 251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特征 252

一、参与社会活动的特点 252

二、大学生群体构成的特点 253

三、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256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259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 260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261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64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66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上) 267

第一节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268

一、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概述 268

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依据 272

三、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 275

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286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 290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程结构 290

二、高等学校课程设计 298

三、高等学校课程评价 311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下) 323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324

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324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330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335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335

二、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349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55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355

二、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357

三、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359

第十章 高等学校德育 369

第一节 高校学生德育面临的形势 370

一、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 370

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 371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的挑战 371

四、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372

五、青年学生的现状对德育的挑战 373

第二节 高校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374

一、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 374

二、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376

第三节 高校德育的原则 379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379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原则 380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81

四、德育理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81

五、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82

六、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382

第四节 高校德育的方法 383

一、说服法 384

二、示范法 385

三、锻炼法 385

四、陶冶法 386

五、自我教育法 387

六、奖惩法 387

第五节 高校德育的途径 388

一、树立高校德育新理念,增强现代化意识 388

二、适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389

三、开发德育新资源,开辟德育新渠道 390

四、重视学生德育评价,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394

第十一章 研究生教育 397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概论 398

一、研究生教育的含义 398

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398

三、研究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400

四、研究生的特点 401

五、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403

六、研究生教育的原则 404

第二节 研究生招生制度 407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 407

二、改革开放30年来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407

三、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 408

第三节 研究生就业制度 410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研究生毕业实行统一分配制度 410

二、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就业制度 411

三、我国研究生就业制度的未来发展思路 413

第四节 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 413

一、培养目标 414

二、培养层次 414

三、培养类型 415

四、培养方式 416

五、培养方案 417

第五节 研究生导师制 418

一、导师及导师制的含义 418

二、研究生导师管理的意义 420

三、导师管理的原则 421

四、导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422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423

一、国家职能管理部门 423

二、省级管理部门 424

三、基层培养单位 425

第七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425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 426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类型 426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27

第十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 429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内涵与特征 430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空背景 430

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嬗变 434

三、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结构 436

四、社会人才类型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437

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441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447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447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449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451

一、办学定位:从附属走向独立 452

二、办学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452

三、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走向职业素质本位或人格本位 453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发展 454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454

二、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依赖路径 458

第五节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基地)建设 463

一、实训中心(基地)建设内容与原则 463

二、实训中心(基地)项目建设步骤与滚动式发展 467

第十三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 471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历史沿革 472

一、西方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历史沿革 472

二、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历史沿革 476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481

一、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481

二、高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484

三、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486

四、高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488

五、高校主要科研基金的类型与申报 490

六、科研评价与科技奖励 491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科技开发 494

一、高校科技开发的特性与内容 494

二、高校科技开发的作用 497

三、高校科技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499

四、高校科技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501

第十四章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505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沿革 507

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沿革 507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沿革 509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 516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征、功能与现状 516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525

三、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原则与国家的鼓励政策 533

第十五章 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 539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540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540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543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与形式 545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和要求 548

五、两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550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554

一、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554

二、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557

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560

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564

参考文献 5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