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乾县志
乾县志

乾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富民主编;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24062529
  • 页数:95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瀛涯胜览校注下一篇:武则天大传
《乾县志》目录

总述 1

大事记 13

行政建置 37

第一章 县域 37

第一节 位置 37

第二节 境域变迁 37

第二章 建置沿革 38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6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 46

第二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48

第四章 乡镇简介 55

自然地理 69

第一章 地质(含矿藏) 69

第一节 概述 69

第二节 矿藏 70

第二章 地貌 70

第一节 地貌概况 70

第二节 地貌分区及山脉走向 71

第三章 气候 72

第一节 光照 72

第二节 气温 73

第三节 降水 74

第四节 风 74

第五节 物候 75

第四章 水文 76

第一节 河流水系 76

第二节 地下水 77

第五章 土壤 79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79

第二节 土壤类型 80

第三节 土壤养分 83

第六章 植物 84

第一节 农业作物 84

第二节 林木、花卉 84

第三节 药材 85

第七章 动物 86

第一节 家畜家禽 86

第二节 野生动物 86

自然灾害 89

第一章 旱灾 89

第一节 历史上的旱情述略 89

第二节 建国后的百日大旱 92

第二章 涝灾(包括暴雨灾害) 93

第一节 历史上的涝灾纪略 93

第二节 建国后的雨涝灾害 94

第三章 雹灾 96

第一节 发生的季节和途径 96

第二节 雹灾纪实 96

第四章 风灾 98

第一节 风灾史料 98

第二节 建国后的风灾 98

第五章 冻灾 99

第六章 虫灾 100

第七章 鼠害 狼患 101

第一节 鼠害 101

第二节 狼患 101

第八章 震灾 101

人口与土地 105

第一章 人口变化 105

第一节 历代人口概况 105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发展概况 107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07

第二章 人口普查 111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 111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 111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 111

第四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 112

第三章 人口结构 113

第一节 年龄结构 113

第二节 性别结构 113

第三节 民族 114

第四节 文化结构 114

第五节 城乡结构 116

第六节 职业结构 116

第七节 人口密度 117

第四章 人口素质 118

第一节 自然素质 118

第二节 社会素质 118

第五章 劳动人口 118

第六章 婚姻家庭 119

第一节 婚姻状况 119

第二节 家庭结构 121

第七章 计划生育 12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22

第二节 节育措施 123

第三节 宣传教育 123

第四节 政策与规定 123

第八章 土地资源 125

第一节 国土面积 125

第二节 土地丈量与查田定产 125

第九章 土地分配 126

第一节 清、民国人均亩数 126

第二节 建国后各个时期人均亩数 127

第三节 北丘陵带、南原带、中川区人均亩数 128

第十章 土地损耗 129

第一节 建设用地 129

第二节 因灾废弃及其他 131

第十一章 土地管理 131

农业 133

第一章 农业机构 133

第一节 县级机构 133

第二节 下属机构 133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135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135

第二节 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 136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39

第三章 农业生产发展 14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生产 14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农业 142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 142

第四节 商品粮基地建设 143

第四章 种植业 145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45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46

第三节 粮食产量 148

第四节 经济作物 149

第五节 果树 151

第五章 农机使用 152

第一节 农具演化 152

第二节 农业机械 153

第六章 农业科技 154

第一节 推广的主要农业技术 154

第二节 推广优良品种 157

第三节 农业综合技术承包 160

第四节 乾陵农林牧综合试验区 160

第七章 病虫害防治 160

第一节 主要病虫害 161

第二节 使用农药品种 161

第三节 植保技术 161

第八章 农业区划 162

第一节 农业区划的组织机构 162

第二节 农业区划的工作实施与成果 162

第九章 农业收益分配与经济效益 163

第一节 粮食分配 163

第二节 现金分配与经济效益 163

第十章 畜牧业 164

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 164

第二节 畜禽品种与产量 165

第三节 疫病 166

粮食 168

第一章 机构沿革与企业设置 168

第一节 清、民国时期粮食管理 168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沿革 168

第二章 购销 169

第一节 农村粮食购销 169

第二节 城镇粮食供应 172

第三节 粮食议购议销 174

第四节 粮食集市贸易 175

第三章 仓储 176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仓储 176

第二节 建国后的粮仓建设及仓储 177

第三节 科学保粮与“四无”粮仓 180

第四节 农村粮食储备 181

第四章 油脂 181

第一节 油脂收购 181

第二节 油脂供应 182

水利 18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85

第一节 水利机构沿革 185

第二节 宝鸡峡乾县管理站 185

第二章 水利建设 18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86

第二节 蓄引水工程 189

第三节 宝鸡峡灌溉工程(乾县段) 201

第四节 井水灌溉 202

第五节 灌区方田建设 203

第六节 治渍排涝工程 204

第三章 水土保持 205

第一节 水土流失 205

第二节 水土治理 207

第四章 水产 209

第一节 养殖水域 209

第二节 鱼种投放 210

第三节 科学养鱼 210

第四节 成鱼捕捞 211

第五节 服务机构 211

林业 213

第一章 机构 21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3

第二节 林业局下属单位 213

第二章 林业资源 215

第一节 资源及消长概况 215

第二节 用材林资源分布及主要品种 216

第三节 经济林资源分布及主要品种 216

第三章 植树造林 219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19

第二节 植树与造林 220

第三节 乾陵绿化 221

第四章 林木保护 225

第一节 依法治林 225

第二节 林业“三定” 225

第三节 林网管护 226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226

工业 229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 229

第一节 建国前的工业 229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业发展 231

第二章 工业生产 239

第一节 化学工业 239

第二节 机械工业(包括电子工业) 239

第三节 建筑材料工业 240

第四节 木材加工工业 240

第五节 粮油加工与食品工业 241

第六节 纺织、服装工业 241

第七节 皮革工业 242

第八节 印刷工业 242

第三章 主要工厂简介 243

第四章 乡镇企业 249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兴办与发展 249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生产 250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分布 252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的民营工业 253

电力 25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2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沿革 257

第二节 局以下管理机构 258

第二章 电力事业发展情况 260

第三章 供电和用电 263

第一节 供电 263

第二节 用电 263

第四章 安全用电及农村电网整改 264

第一节 安全用电 264

第二节 电网改造工程 265

经济管理 273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 27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73

第二节 体制改革工作 273

第二章 计划管理 27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74

第二节 计划制定与实施 275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275

第三章 统计管理 27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76

第二节 统计范围和项目 276

第三节 统计方式 276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277

第一节 管理体制沿革 277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278

第三节 市场管理 278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 279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280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281

第五章 物价管理 282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 282

第二节 计划价格及价格管理 282

第三节 物价改革 284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 284

第五节 商品比价 285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28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86

第二节 计量管理 287

第七章 审计 2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87

第二节 审计监督 287

第八章 物资管理 29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90

第二节 物资经营 291

第三节 物资管理 293

第四节 仓储管理 293

第九章 烟草管理 294

第一节 机构 294

第二节 烟草种植与收购 294

财税金融 295

第一章 财政 295

第一节 财政机构 295

第二节 财政收入 296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00

第二章 税务 304

第一节 税务机构 304

第二节 财税体制 305

第三节 工商税 306

第三章 金融 308

第一节 金融机构 308

第二节 货币 315

第三节 结算 316

第四节 储蓄 317

第五节 信贷 319

第六节 债券、保险 324

商业 327

第一章 商业机构沿革 327

第二章 私营商业 328

第一节 建国前农村集镇商业 328

第二节 建国后农村集镇商业及对私营商业的改造 330

第三章 集体商业 331

第四章 国营商业 331

第五章 商品流通 333

第一节 商品购进 333

第二节 商品销售 333

第六章 商业企业管理 336

第一节 人事管理 336

第二节 计划管理 337

第三节 财务管理 337

第四节 价格管理 339

第七章 商业教育 340

第八章 个体商业及管理 341

供销 343

第一章 建国前的合作事业 343

第一节 合作事业机构 343

第二节 经营与发展 343

第二章 建国后供销社组织机构 344

第一节 乾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344

第二节 公司、部、栈 345

第三节 基层供销社 345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前后农村的合作商业 34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的合作商业 347

第三章 管理形式 347

第一节 社员代表大会及理、监事会 348

第二节 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 349

第四章 业务经营 349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及发展 349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351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353

第四节 棉花经营 355

第五节 畜产品经营 356

第六节 废旧物资回收 357

第七节 仓储运输 357

第五章 经济管理 358

第一节 财务管理 358

第二节 会计核算 360

第三节 计划统计 361

第四节 物价管理 361

第六章 外贸出口 362

第一节 外贸机构的设置 362

第二节 外贸出口商品种类 362

第三节 外贸出口商品及销售 363

第七章 农村代购代销店 363

第一节 代销点 363

第二节 双代店 363

城乡建设 365

第一章 县城变迁 365

第一节 古代县城 3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城 366

第三节 建国后县城 367

第二章 县城建设与规划 36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67

第二节 城区建设 368

第三节 县城总体规划 370

第三章 县城设施与管理 371

第一节 道路建设 371

第二节 排水 373

第三节 绿化 376

第四节 供水、供煤和照明 376

第五节 环境卫生与管理 379

第四章 村镇建设 381

第一节 村镇发展 381

第二节 村镇建设 383

第三节 房舍建筑形式 384

第四节 村镇建设管理 384

第五章 房屋管理及改造 384

第一节 公房管理 384

第二节 私房改造 385

第六章 建筑工程 385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85

第二节 建筑设计 386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保护 386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86

第二节 环境治理 387

交通 389

第一章 人行大道 389

第一节 古代道路 389

第二节 民国道路 390

第三节 乡支道路及其建设 390

第二章 公路 392

第一节 主要公路干线 392

第二节 公路建设 395

第三节 公路养护与绿化 396

第四节 公路交通管理及征费稽查 399

第三章 桥涵 403

第一节 古代关梁 403

第二节 建国后桥梁建设 404

第四章 运输业的发展 406

第一节 民国运输 406

第二节 建国后运输 406

第五章 管理机构沿革 409

第一节 交通管理机构 409

第二节 公路管理机构 409

第三节 养护管理机构 410

邮电 413

第一章 古代邮驿 413

第二章 邮电机构设置 414

第一节 县局设置 414

第二节 分支机构 415

第三章 邮政通讯 416

第一节 邮路 416

第二节 邮政交通工具 422

第三节 邮政业务 422

第四章 电信通讯 423

第一节 机线设备 423

第二节 农村通信设备 424

第三节 电信业务 425

第四节 电信事业的发展 425

政权 427

第一章 代表会议 427

第一节 选举 427

第二节 乾县临时参议会 428

第三节 乾县参议会 428

第四节 乾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29

第五节 乾县人民代表大会 429

第六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31

第二章 行政机关 434

第一节 清朝以前县衙 43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 440

第三节 乾县人民政府 442

第四节 建国后乾县基层政权组织 445

第三章 法院 446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46

第二节 刑事审判 44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447

第四节 经济审判 447

第五节 依法执行与行政审判 448

第六节 人民陪审 448

第七节 人民信访 449

第四章 检察院 45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5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50

第三节 法纪检察 452

第四节 经济检察 45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45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453

政党群团 45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乾县地方组织 455

第一节 建国前党组织建立及活动 455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工作机构 457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458

第四节 重大活动纪略 460

第五节 宣传教育 462

第六节 纪律检查 463

第七节 统一战线 464

第八节 老干部管理 464

第九节 人民来信来访 465

第二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乾县委员会 46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66

第二节 政协委员 467

第三节 政协全体委员会议 467

第四节 政协主要工作 468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69

第一节 工会 469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470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472

第四节 农民组织 473

第五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474

第六节 工商业者联合会 474

第四章 民主党派 475

第一节 民主同盟乾县支部 475

第二节 民主促进会与民主建国会 475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乾县地方组织 475

第一节 县党部 475

第二节 国民党乾县基层组织 476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476

“文化大革命”纪略 479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 479

第一节 教师集训会与学生造反 479

第二节 “红卫兵”运动与破“四旧”、立“四新” 481

第三节 “三忠于”活动与“红海洋” 482

第四节 造反派夺权与“打、砸、抢”武斗 483

第五节 “三支”、“两军”与成立革命委员会 484

第六节 清理阶级队伍与“一打三反”运动 485

第七节 新的中共乾县县委的成立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487

第八节 批林批孔与“反击右倾翻案风” 487

第二章 拨乱反正 488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488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489

民政 49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91

第二章 优抚 491

第一节 拥军 491

第二节 抚恤 492

第三节 优待 496

第三章 社会福利 497

第一节 慈善团体 497

第二节 孤寡老人供养 499

第三节 其他福利 499

第四节 殡葬改革 500

第四章 社会救济 501

第一节 生产救灾 501

第二节 农村扶贫 502

第五章 安置 502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502

第二节 收容遣送 505

第六章 婚姻登记 507

第一节 结婚登记 507

第二节 离婚登记 507

人事劳动 509

第一章 人事管理 50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09

第二节 人员编制 509

第三节 干部选用 510

第四节 奖惩 511

第五节 离休、退休、退职 511

第二章 劳动管理 514

第一节 劳动就业 514

第二节 劳保福利 515

第三节 劳动工资 515

公安司法 517

第一章 公安 5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17

第二节 政治保卫 518

第三节 刑事侦查 522

第四节 治安管理 522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525

第六节 内部保卫 526

第七节 预审、看守 526

第八节 保安部队 527

第二章 司法行政 528

第一节 律师 528

第二节 公证 529

第三节 民事调解 529

第四节 法制教育 529

教育 531

第一章 教育管理机构 531

第一节 行政机构 531

第二节 业务机构 532

第三节 基层教育管理机构 532

第二章 民国以前的教育 532

第一节 启蒙教育 532

第二节 州学(儒学) 533

第三节 书院 533

第三章 初等教育 534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3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34

第四章 中等教育 536

第一节 普通中学 53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538

第三节 职业中学 539

第五章 成人教育 54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541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542

第六章 教师 543

第一节 教育队伍 543

第二节 教师地位 544

第三节 教师的工资福利 545

第七章 教育经费 546

第一节 经费来源 546

第二节 经费支出 548

附录 捐资助学人名录 549

卫生 551

第一章 机构 5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1

第二节 医疗单位 552

第二章 防疫 556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556

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 557

第三节 地方病的防治 557

第三章 妇幼保健 566

第一节 新法接生 566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66

第三节 儿童保健 569

第四章 卫生 569

第一节 公共卫生 569

第二节 劳动卫生 570

第三节 食品卫生 571

第四节 学校卫生 571

第五章 中西医 572

第一节 中医 572

第二节 西医 573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574

第四节 卫生教育 575

第六章 药品生产与经营管理 575

第一节 药品生产 575

第二节 药品经营 576

第三节 药品管理 576

科技 579

第一章 组织机构 579

第一节 乾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579

第二节 县级科研组织 579

第三节 群众团体 580

第二章 科技队伍 580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 580

第二节 农村科技队伍 581

第三节 专业技术职称 581

第三章 科技普及 582

第一节 科普宣传 582

第二节 科技教育 583

第三节 科技推广与应用 583

第四章 科技成果 585

第一节 省级科研成果 585

第二节 市级科研成果 586

第三节 县级科研成果 586

广播电视 589

第一章 机构沿革 589

第二章 广播 59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广播 590

第二节 乾县广播收音站 590

第三节 广播网路建设与喇叭入户 590

第四节 广播节目设置及采、编、播 591

第五节 县广播站器材设备 595

第三章 电视 597

第一节 电视 597

第二节 电视录像放映队 597

第三节 乾县电视差转台 597

第四节 乾县有线电视台 598

第四章 广播电视事业管理 598

第一节 广播宣传管理 598

第二节 广播网路管护 598

第三节 音像管理 600

第四节 事业费管理 600

第五章 广播电视服务 601

第一节 乾县广播站广播电视服务部 601

第二节 社会广播电视服务 601

第三节 勤俭办事业 601

第四节 技术革新与先进事迹表彰 602

文化艺术 607

第一章 机构沿革 607

第二章 文化事业单位及团体 607

第一节 文化馆(民众教育馆) 607

第二节 图书馆 608

第三节 剧团 609

第四节 书店 610

第五节 电影发行公司 612

第六节 剧院 613

第七节 工人俱乐部 614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614

第九节 乾县报社 614

第三章 文学创作 615

第四章 书法绘画摄影 620

第五章 民间文艺 621

第一节 民间文学 621

第二节 民间工艺美术 622

第三节 民间音乐舞蹈 623

第六章 展览宣传 624

第七章 文化市场管理 626

第八章 艺文 627

第一节 序文 627

第二节 记赋 635

第三节 诗词 642

附:一、范紫东剧作目录 650

二、范紫东著作目录 653

三、乾陵杯书法篆刻大展勒石作品目录 653

四、乾县文化馆收藏部分字画名目 654

体育 659

第一章 群众体育 659

第一节 建国前的体育活动 659

第二节 建国后群众的体育 660

第二章 学校体育 662

第一节 发展情况 662

第二节 业余体育学校 663

第三节 乾师体育专业班 664

第四节 体育教师队伍 664

第三章 竞赛活动 664

第四章 体育设施 669

第一节 群众体育活动设施 669

第二节 县城内体委系统的体育设施 669

第五章 机构沿革 670

军事 671

第一章 地方武装建置 671

第一节 城守营 671

第二节 民国年间的地方武装 671

第三节 建国后的武装 673

第二章 兵役、民兵 674

第一节 募兵制到征兵制 674

第二节 青年军、出国兵和学兵 674

第三节 志愿军到义务兵役制 674

第四节 建国后的民兵建设 675

第三章 军训、备战 676

第一节 抗日时期的军训 676

第二节 战备训练和防空演习 676

第四章 战争 677

第一节 古代战争 677

第二节 近代战争 679

档案 685

第一章 档案工作 685

第一节 文书档案 685

第二节 科技档案 686

第三节 专门档案工作 687

第二章 县档案馆 689

第一节 馆藏 689

第二节 收集 691

第三节 鉴定 692

第四节 保管 693

第五节 利用 693

第三章 档案队伍建设 694

第一节 档案队伍 694

第二节 档案学会队伍 695

第三节 档案专业技术队伍 695

宗教 民俗 方言 697

第一章 宗教 697

第一节 佛教 697

第二节 道教 698

第三节 基督教 698

第四节 天主教 699

第五节 伊斯兰教 699

第二章 民情风俗 700

第一节 节日习俗 700

第二节 喜庆礼俗 702

第三节 丧葬礼俗 704

第三章 方音方言 706

第一节 地方语音 706

第二节 方言古语渊源 707

第三节 地方成语 710

第四节 方言 711

第五节 地方谚语 714

第六节 地方歇后语 715

文物古迹 717

第一章 古遗址 717

第一节 村落遗址 717

第二节 宫殿遗址 720

第三节 古城镇遗址 724

第四节 古建筑及遗址 725

第五节 古寺庙遗址 727

第二章 古陵墓 732

第三章 金石 739

第一节 金、玉类 739

第二节 石刻 744

第四章 其他文物 773

第一节 古树 773

第二节 化石 773

第五章 文物管理 774

乾陵 780

第一章 陵园 780

第一节 内城和外城 781

第二节 陵园建筑 781

第三节 陵园石刻 784

第四节 地宫隧道 796

第二章 陪葬墓 798

第一节 墓主简介 798

第二节 墓区及墓葬结构 803

第三节 出土文物 808

第四节 墓室壁画 809

第五节 哀册文及墓志铭 813

第六节 石椁与石门 824

第三章 乾陵的建设、保护、发掘与管理 828

第一节 建设与保护 828

第二节 发掘与管理 830

第四章 陵区规划 832

第五章 管理机构 833

第六章 建国以来大事记 834

附录一、谏合葬乾陵疏(摘录) 839

二、请停乾陵四季及生忌日节日起居(摘录) 839

三、请停日祭疏(摘录) 839

四、后唐李璟修奉关西陵寝诏 840

五、昭陵乾陵说 840

六、游乾陵记 840

七、梁山蝴蝶纪异 841

八、武则天去周号说 841

九、乾陵(俗称姑婆陵)辩 842

十、历代咏乾陵诗选 842

十一、乾陵楹联作品选 853

十二、乾陵1962~1994年接待游客一览表 857

十三、乾陵“六十一蕃臣像”考述 858

人物 867

第一章 人物传记 867

第一节 古代人物 867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872

第二章 人物简介 896

第一节 古代人物 896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 898

第三章 人物表录 907

第一节 乾县革命烈士录 907

第二节 荣获省部级光荣称号人名录 914

第三节 地师级以上干部名录 917

第四节 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名录 918

第五节 中学高级教师人名录 923

第六节 乾县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名录 925

附录 927

一、诏文 927

二、碑文 929

三、旧志序(简介) 930

四、文献 936

五、文件辑录 943

修志始末 9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