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明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7623700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有机结合,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目录

上编 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语言学翻译观 1

1.1系统功能翻译理论 1

1.1.1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 2

1.1.1.1阶和范畴语法 2

1.1.1.2系统语法 3

1.1.1.3功能语法 3

1.1.1.4关于语境 3

1.1.2基于系统功能理论的翻译研究 4

1.1.2.1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和翻译转换 4

1.1.2.2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7

1.1.2.3罗杰·贝尔的翻译研究模式 10

1.1.2.4哈提姆和梅森的翻译研究模式 12

1.1.2.5贝克的语篇分析途径 16

1.1.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 17

1.1.3.1语域分析与翻译对等 19

1.1.3.2三大纯理功能的传译 22

1.1.4结语 39

1.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39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40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40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40

1.2.2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 40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40

1.2.2.2弗米尔的目的论 42

1.2.2.3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48

1.2.2.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52

1.2.2.5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57

1.2.3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 64

1.3心理语言学理论 65

1.3.1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65

1.3.1.1认知心理学 66

1.3.1.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 67

1.3.1.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 68

1.3.1.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69

1.3.1.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1

1.3.1.6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73

1.3.2翻译过程的研究 76

1.3.2.1语言的感知与翻译心理 76

1.3.2.2语言的记忆与翻译心理 77

1.3.2.3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心理 79

1.3.2.4语言的产生与翻译心理 80

1.3.2.5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 81

1.3.3结语 82

1.4语用学翻译理论 83

1.4.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 83

1.4.1.1国外语用学流派 83

1.4.1.2国内语用学的发展 88

1.4.1.3语用学的跨学科发展趋势 91

1.4.2语用翻译研究现状 92

1.4.2.1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 92

1.4.2.2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现状 93

1.4.3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94

1.4.3.1指示语的翻译研究 95

1.4.3.2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 95

1.4.3.3会话含义理论的翻译研究 95

1.4.3.4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 96

1.4.3.5礼貌原则的翻译研究 97

1.4.4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98

1.4.4.1关联理论概述 98

1.4.4.2关联翻译论 102

1.4.5语用学纵观的翻译研究 109

1.4.5.1语用学翻译过程论 110

1.4.5.2语用学翻译语境论 112

1.4.5.3语用学等效翻译论 114

1.5语义学理论 116

1.5.1意义 116

1.5.1.1意义的定义 116

1.5.1.2意义的分类 117

1.5.2语义场 118

1.5.3语义与翻译方法 119

1.5.3.1雷茨克尔的翻译方法 119

1.5.3.2马隆的翻译方法 119

1.5.3.3维奈与达内尔内的翻译方法 120

1.6符号学理论 120

1.6.1符号学与翻译 121

1.6.1.1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121

1.6.1.2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 122

1.6.1.3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 123

1.6.2文化符号的传译 123

1.6.2.1语内翻译 124

1.6.2.2语际翻译 124

1.6.2.3符际翻译 124

1.7对比语言学理论 124

1.7.1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125

1.7.1.1语言的可比性 126

1.7.1.2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 127

1.7.2对比分析与翻译 128

1.7.2.1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128

1.7.2.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 129

1.8模糊语言学理论 135

1.8.1语言的模糊性 135

1.8.1.1思维的模糊性 135

1.8.1.2语言模糊性的特征 136

1.8.1.3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 136

1.8.1.4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 137

1.8.2跨文化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 137

1.8.2.1跨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138

1.8.2.2模糊语言的翻译 139

1.9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40

1.9.1对比研究 140

1.9.1.1语言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40

1.9.1.2理论评价 141

1.9.1.3语言迁移与翻译教学 141

1.9.2错误分析 143

1.9.2.1错误类型 144

1.9.2.2错误分析与翻译教学 145

1.9.3中介语理论 146

1.9.3.1中介语的系统多变性 146

1.9.3.2中介语的发展规律 147

1.9.3.3中介语与翻译教学 147

1.9.4监控理论 147

1.9.5认知学习理论 148

第二章 文化学翻译观 150

2.1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 152

2.2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52

2.2.1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152

2.2.2文化的分类 153

2.3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文化翻译观 155

2.3.1文化翻译观 156

2.3.2翻译研究的综合法 156

2.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156

2.4.1翻译研究的分类 157

2.4.2翻译单位的文化转换 158

2.4.3文化翻译观的内涵 158

2.4.4文化翻译观的特点 159

2.5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 160

2.5.1三要素理论 160

2.5.1.1意识形态 160

2.5.1.2诗学形态 160

2.5.1.3赞助人 161

2.5.2改写 161

2.6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 161

第三章 中国翻译理论 163

3.1“文质说” 163

3.1.1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 163

3.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 165

3.1.3玄奘的“五不翻”原则 166

3.2严复的“信达雅” 168

3.2.1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 168

3.2.2“信达雅”理论评价 169

3.2.2.1“信、达、雅”的文化渊源 169

3.2.2.2“信、达、雅”的意义探究 170

3.3鲁迅“信顺说” 171

3.3.1关于翻译策略问题 172

3.3.2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173

3.3.3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 173

3.3.4关于读者接受问题 174

3.3.5“宁信而不顺”的主张 174

3.4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 176

3.4.1“风韵译”的美学主张 176

3.4.2“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 177

3.4.3“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主张 178

3.4.4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 178

3.5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 179

3.5.1译者的修养 179

3.5.2“忠实、通顺、美” 180

3.5.3“句译”概念 181

3.6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 182

3.6.1译介的丰富性 183

3.6.2译介的网合性 183

3.6.3译介的统筹性 184

3.6.4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 184

3.7茅盾的“意境论” 185

3.7.1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186

3.7.2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 186

3.8傅雷的“神似说” 189

3.8.1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 189

3.8.2翻译中的“传神达意” 189

3.8.3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 190

3.9钱钟书的“化境说” 191

3.9.1“化境说”的提出 191

3.9.2“化境说”的分类 192

3.9.3“化境说”的意义 192

3.10焦菊隐的“整体论” 194

3.10.1“段本位”思想 195

3.10.2“篇本位”思想 196

下编 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197

第四章 概念、目标与定位 197

4.1翻译与翻译研究 197

4.1.1翻译 197

4.1.1.1翻译的定义 197

4.1.1.2翻译的分类 200

4.1.1.3翻译的性质 201

4.1.1.4翻译的原则 201

4.1.1.5翻译的方法 202

4.1.2翻译研究 203

4.1.2.1翻译研究的目的 203

4.1.2.2翻译研究的体系 204

4.1.2.3翻译研究的流派 204

4.2翻译规范 205

4.2.1翻译规范的界定 205

4.2.2国外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 206

4.2.2.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07

4.2.2.2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 207

4.2.2.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207

4.2.3中国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 216

4.2.3.1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的局限性 216

4.2.3.2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据 217

4.2.3.3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作用 219

4.2.4翻译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221

4.3翻译教学的重新界定 222

4.4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 224

4.4.1翻译能力的界定 225

4.4.2翻译能力要素模式 227

4.4.2.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 227

4.4.2.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 227

4.4.2.3纽伯特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 227

4.4.2.4 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 228

4.4.3翻译能力要素模式的局限性 230

4.4.4跨文化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 230

4.5翻译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232

4.6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232

第五章 教学模式 234

5.1国内外大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34

5.1.1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34

5.1.1.1翻译教学思想和教学体制 234

5.1.1.2翻译教学模式 235

5.1.1.3翻译教学的特点 237

5.1.2法国翻译教学现状 239

5.1.2.1翻译教学培养模式 240

5.1.2.2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特点 243

5.1.3德国翻译教学现状 244

5.1.4奥地利翻译教学现状 246

5.1.5港、澳、台翻译教学现状 248

5.2翻译策略与教学模式 251

5.2.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 252

5.2.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252

5.2.1.2翻译语料库研究现状 253

5.2.1.3语料库与翻译普遍性 255

5.2.1.4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58

5.2.1.5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 260

5.2.1.6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局限性 262

5.2.2多维信息输入翻译教学模式 263

5.2.3人本主义翻译教学模式 264

5.2.4竞合探究翻译教学模式 265

5.2.5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 266

5.2.6过程式翻译教学模式 267

5.2.7流程图式教学模式 269

第六章 翻译测试 272

6.1翻译测试的理论基础 272

6.1.1翻译测试的定义 272

6.1.1.1翻译评价和评估 272

6.1.1.2测试与评估、评价的区别 273

6.1.1.3翻译测试定义 273

6.1.2翻译测试的分类 274

6.1.3翻译测试的依据 275

6.1.3.1语言测试中的效度 275

6.1.3.2语言测试中的信度 277

6.2翻译测试现状分析 278

6.2.1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测试 279

6.2.2权威考试中的翻译测试 279

6.3建议和措施 281

6.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 281

6.3.2拓宽翻译试题的多样性 281

6.3.2.1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281

6.3.2.2翻译试题编写原则 282

6.3.2.3翻译试题编写 283

第七章 教材开发 285

7.1翻译教材的目标和定位 286

7.2翻译教材现状 288

7.2.1教材编排问题 289

7.2.2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290

7.2.3译例选编存在的问题 290

7.2.4翻译练习设计的问题 291

7.3翻译教材建设指导意见 291

7.3.1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 293

7.3.2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 294

7.3.3译例选编 295

7.3.4练习设计 296

7.4结语 297

参考文献 2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