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亮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11101204
  • 页数:3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环境哲学类图书,获得众多专家好评。作者从马列主义哲学高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合科学发展理念,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机制进行探索。
《人与环境》目录
标签:编著 环境

引言:环境问题,一个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1

0.1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5

0.1.1环境问题的产生 5

0.1.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8

0.1.3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11

0.2环境和环境保护: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13

0.2.1环境和环境保护:思想史的一个问题 15

0.2.2环境和环境保护:宗教发展史的一个伦理问题 21

0.2.3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难题 23

0.2.4环境和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5

0.2.5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7

第1章 环境问题的原因之析 29

1.1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30

1.1.1环境是物质使用性与生态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30

1.1.2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32

1.1.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 34

1.1.4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36

1.2环境问题的观念原因透视 38

1.2.1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38

1.2.2工具理性的科技观 39

1.2.3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41

1.2.4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42

1.2.5物质主义的发展观 43

1.2.6知识论的思维方式 44

1.3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分析 45

1.3.1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 46

1.3.2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 47

1.3.3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认识因素与资本逻辑的关系 50

第2章 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 53

2.1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54

2.1.1西方抽象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54

2.1.2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55

2.2“人”的革命性变革 56

2.2.1传统人学观及其缺陷 57

2.2.2当代对传统人学观的检思 60

2.2.3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的革命 61

2.3人与自身关系的两重性 64

2.3.1人是身心关系和谐的统一体 65

2.3.2关于人的生理和谐 66

2.3.3关于人的心理和谐 67

2.3.4构建身心和谐的途径 70

2.4人与自然关系的六重性 74

2.4.1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 75

2.4.2人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 77

2.4.3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性 78

2.4.4人与自然的双向适应性 80

2.4.5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81

2.4.6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 84

2.5人与人关系的四重性 86

2.5.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族性 86

2.5.2以宗教和文化为纽带的区域民族性 88

2.5.3以资产利益为纽带的阶级性 89

2.5.4以社会生产分工为纽带的相互依存性 90

第3章 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 94

3.1环境伦理的争论与反思 95

3.1.1人类中心主义 95

3.1.2非人类中心主义 97

3.1.3西方绿党的局限性 99

3.1.4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 100

3.2环境正义 103

3.2.1环境正义的内涵 104

3.2.2代内环境正义问题 105

3.2.3代际环境正义问题 108

3.2.4富人与穷人环境权益的博弈 109

3.3以人为本:环境伦理与环境公正的理论变革 110

3.3.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110

3.3.2以人为本在环境伦理中的体现 114

3.3.3以人为本在环境正义中的体现 115

第4章 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 117

4.1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生态哲学 117

4.1.1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 118

4.1.2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 119

4.1.3从对立性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 120

4.1.4从个体本位思维向类本位思维的转变 121

4.2发展观的变革 123

4.2.1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123

4.2.2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 126

4.3消费观的变革 129

4.3.1消费观的历史演变 130

4.3.2消费观的革命性变革 132

第5章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35

5.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环境保护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136

5.1.1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论 136

5.1.2邓小平的环境保护理论 141

5.1.3江泽民的环境保护理论 143

5.2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保护理论 146

5.2.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48

5.2.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51

5.2.3建设生态文明 154

5.3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62

5.3.1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关系 162

5.3.2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政治关系 165

5.3.3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关系 167

5.3.4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关系 168

5.3.5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党建关系 170

第6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社会大生产视角分析 172

6.1当前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173

6.1.1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状况 173

6.1.2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发展趋势 181

6.1.3当代中国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后果 182

6.1.4中国生态恶化形成的原因 185

6.1.5中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88

6.1.6中国环境保护的有利因素 190

6.2三种生产活动的内容及关系 193

6.3环境保护的物质生产视角分析 196

6.3.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96

6.3.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199

6.3.3大力推广绿色消费 200

6.4环境保护的人口生产视角分析 203

6.4.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03

6.4.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05

6.5环境保护的精神生产视角分析 207

6.5.1环境意识及其作用 207

6.5.2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209

第7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上):社会公众参与和市场机制 212

7.1环境保护的主体“缺位”与“错位” 212

7.2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216

7.2.1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参与 216

7.2.2NGO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参与 218

7.2.3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 220

7.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 223

7.3.1建立生态市场经济 223

7.3.2完善市场机制 226

第8章 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下):国家——管理体制和手段 229

8.1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230

8.1.1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230

8.1.2中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32

8.1.3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粗浅思考 236

8.2环境保护手段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思考 237

8.2.1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 237

8.2.2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239

8.2.3环境保护的政治手段 244

8.2.4环境保护的文化手段 249

8.2.5环境保护的科技手段 252

8.2.6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 253

8.3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 259

8.3.1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263

8.3.2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 266

结束语:建设生态文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74

附言: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281

一、古代环境保护思想 281

二、国外学者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91

三、国内学者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94

参考文献 300

后记 3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