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林业碳汇计量
林业碳汇计量

林业碳汇计量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怒云,吕佳编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3854323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外版引进碳汇方面图书,书中内容包括:绪论;全球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减排;碳汇监测所需的行动方式,项目及计划;碳汇监测所需的碳库和测量设备;以大陆为基础的碳汇测量项目等。全书理论性强,对国内进行碳汇项目研究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林业碳汇计量》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土地利用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与转移 4

1.2土地利用部门减缓机会与潜力 4

1.3气候变化的影响 5

1.4为什么要进行碳计量 6

1.4.1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碳计量 7

1.4.2气候变化减缓项目或规划的碳计量 7

1.4.3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碳计量 8

1.4.4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碳计量 8

1.4.5森林、草原与混农林业开发项目碳计量 9

1.5碳计量方法与指南条款 10

1.6本书的目的、组织和读者对象 11

第2章 全球碳循环、二氧化碳排放与减缓 13

2.1碳贮存量与流动量 13

2.2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5

2.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15

2.4不同生物群落的植物和土壤内碳贮存量 16

2.5土地利用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 18

2.6土地利用部门减缓潜力 20

2.6.1林业部门 20

2.6.2农业部门 21

2.7结论 21

第3章 项目、规划的碳计量 22

3.1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22

3.2气候变化减缓项目与规划的碳计量 24

3.3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碳计量 26

3.4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碳计量 28

3.5森林、草原和农田开发规划与项目的碳计量 29

3.6结论 31

第4章 碳库与碳计量的测量频率 33

4.1碳库特性 34

4.1.1不同碳库的分布 34

4.1.2碳库定义 36

4.1.3碳库的流通量 39

4.2碳库选择的标准 40

4.3不同规划与项目的主要碳库 41

4.3.1碳减缓项目 42

4.3.2木材生产、土地保护和开发项目 44

4.3.3国家级层面温室气体清单 44

4.4监测碳库频率 45

4.4.1地上生物量 45

4.4.2地下生物量 46

4.4.3枯落物和枯死木生物量 46

4.4.4土壤碳 47

4.5结论 47

第5章 项目周期内不同阶段的碳计量 49

5.1项目概念 51

5.2项目建议书阶段 52

5.3项目审阅、评估和批准阶段 55

5.4项目实施阶段 56

5.5项目监测阶段 56

5.6项目评价阶段 57

5.7碳减缓与不以碳汇为主要目的的土地开发项目 57

5.8结论 58

第6章 土地项目方法学 60

6.1基线 60

6.1.1建立基线情景的基本步骤 62

6.1.2项目特定的与一般的基线情景 62

6.1.3固定的和可调整的基线情景 64

6.1.4碳减缓与以土地为基础开发项目的基线情景 64

6.2额外性 65

6.3永久性 67

6.4泄漏 68

6.5项目界限 69

6.6项目尺度 70

6.7结论 71

第7章 基线情景与项目情景碳计量 73

7.1估算碳贮存量的广义途径 73

7.1.1以缺省值为基础的途径 73

7.1.2以横断面现场研究为基础的方法 75

7.1.3以模型技术为基础的方法 76

7.2基线情景碳计量 77

7.2.1固定的或可调整的基线情景的选择 77

7.2.2估算项目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基线情景碳贮存量 79

7.2.3估算和预测项目开发期间基线情景碳贮存量 79

7.2.4碳贮存量的监测 82

7.2.5应用模型估算基线情景碳贮存量 85

7.3项目情景下的碳计量 86

7.3.1项目开发阶段 86

7.3.2监测碳贮存量的变化量 88

7.4方法总结 91

第8章 项目面积和边界的估算与监测 92

8.1选择方法 94

8.2地表方法 95

8.2.1物理测量 95

8.2.2全球定位系统(GPS)方法 97

8.2.3参与式乡村评价(PRA) 99

8.3遥感方法 101

8.3.1航空照片 103

8.3.2被动卫星数据 104

8.3.3主动的卫星数据 105

8.4估算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106

8.5结论 107

第9章 碳库计量方法 108

9.1估算碳库贮存量变化量的方法 108

9.1.1碳通量方法 109

9.1.2碳贮存量变化方法 109

9.1.3碳通量方法与碳贮存量变化方法对比 110

9.2估算碳库方法学的选择 111

9.3估算地上生物量方法 111

9.4估算地下生物量和根生物量 117

9.5估算枯落物与枯死木生物量 119

9.6估算土壤有机碳 120

9.7结论 122

第10章 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 123

10.1选择土地利用类型和项目活动或植被类型 124

10.2定义项目边界与图示土地利用类型或项目面积 124

10.3层级项目区面积或土地利用类型 128

10.3.1基线情景的层级化 128

10.3.2项目情景的层级化 129

10.3.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层级化 130

10.3.4层级化的步骤 131

10.3.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层级化中的应用 131

10.4应用样地方法估算地上生物量 132

10.5选择测量地上生物量库的适宜频率 133

10.6测量估算地上生物量库所需要的参数 133

10.7选择抽样方法与样地容量 135

10.7.1抽样原理 135

10.7.2样地类型与形状 137

10.7.3样地数量 139

10.7.4样地大小 142

10.8现场工作准备与信息记录 143

10.9抽样设计 145

10.10抽样样地的位置与设计 147

10.11指标参数的现场测量 151

10.11.1地上乔木生物量 152

10.11.2灌木 156

10.11.3草本植物 157

10.11.4草生产量 158

10.11.5棕榈植物和木质藤本 159

10.12记录和编辑数据 160

10.13长期监测地上生物量 161

10.14结论 162

第11章 地下生物量估算方法 163

1.1地下生物量 163

11.2挖掘根 164

11.3整体挖出深根 166

11.4土壤芯或非树木植被的土壤坑 167

11.5根冠比 168

11.6异速生长方程 169

11.7地下生物量的长期监测 170

11.8结论 170

第12章 枯死木与枯落物估算方法 172

12.1枯死木生物量 173

12.1.1枯立木 173

12.1.2枯倒木 174

12.2枯落物生物量 175

12.2.1每年枯落物生产量方法 176

12.2.2枯落物贮存量变化量方法 177

12.3枯死木和枯落物的长期监测 178

12.4结论 179

第13章 土壤有机碳估算方法 180

13.1土壤利用项目与温室气体清单中土壤碳计量 181

13.1.1减缓项目土壤碳计量 181

13.1.2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的土壤碳计量 182

13.2土壤有机碳计量方法 182

13.3土壤碳计量程序 189

13.3.1土地利用项目层级和边界 190

13.3.2确定测量频率 190

13.3.3选择估算方法 191

13.3.4选择抽样技术 191

13.3.5现场准备工作 192

13.3.6确定现场抽样点的位置 192

13.3.7测量容重参数 192

13.3.8野外提取土壤样本的步骤 195

13.3.9实验室分析土壤样本 196

13.3.10估算土壤有机碳 196

13.3.11长期监测土壤有机碳 196

13.4结论 197

第14章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98

14.1在碳计量中的应用 199

14.2遥感数据 199

14.2.1遥感与地面参考数据 208

14.2.2校正遥感数据 208

14.3估算生物量的方法 209

14.3.1应用遥感数据指标估算生物量 210

14.3.2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估算生物量 212

14.4不确定性和准确性 214

14.5遥感测量不同项目类型的可行性 215

14.6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216

14.7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16

14.8结论 218

第15章 预测和估算模型 220

15.1预测与估算碳贮存量的模型及其应用 220

15.1.1生物量方程 222

15.1.2 PROCOMAP 223

15.1.3 CO2 FIX 224

15.1.4 CENTURY 225

15.1.5 ROTH3C-26.3 226

15.1.6在国家层面温室气体清单中的应用 226

15.2模型需要的数据和程序 227

15.2.1应用生物量方程的步骤 227

15.2.2应用PROCOMAP的步骤 228

15.2.3应用CO2 FIX(第3.1.0版)的步骤 229

15.2.4应用CENTURY(V.5)的步骤 232

15.2.5应用ROTH的步骤 234

15.3结论 234

第16章 国家层面温室气体清单 236

16.1 1996年IPCC指南条款修改稿 238

16.2 IPCC 2003和2006指南条款 239

16.2.1 IPCC指南条款(2003,2006) 239

16.2.2 IPCC(2003,2006)制定清单步骤 240

16.3土地利用类型碳计量方法 241

16.4 IPCC 2003与2006清单指南条款 241

16.5 IPCC 1996、2003和2006清单指南条款没有包含的内容 242

16.6碳计量方法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的应用 243

16.7估算碳排放和转移因子的方法 245

16.7.1应用层级确定和选择温室气体清单 245

16.7.2主要类型分析 246

16.7.3土地利用类型和层级化 248

16.7.4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地图 249

16.8估算和监测生物量贮存量和变化量 250

16.8.1抽样方法与样地位置 250

16.8.2固定样地方法 251

16.8.3监测生物量碳的参数以及监测频率 251

16.8.4现场准备、数据格式和现场测量程序 252

16.8.5分析与计算生物量碳的程序方法 252

16.9估算与监测贮存量和土壤有机碳贮存量的变化量 252

16.10 LULUCF或AFOLU领域温室气体清单估算报告 254

16.11估算和降低不确定性 254

16.12质量保证与控制 255

16.13遥感技术在国家层面碳计量中的应用 256

16.14结论 256

第17章 估算碳贮存量和变化 258

17.1树木地上生物量 259

17.1.1应用采伐方法估算树木生物量 259

17.1.2估算立木蓄积 259

17.1.3应用材积表估算树木生物量 261

17.1.4应用树木重量估算树木生物量 262

17.1.5生物量方程 263

17.1.6生物量转变和扩展因子 268

17.1.7应用估算地上生物量的方法 269

17.2非树木地上生物量 269

17.2.1灌木与草本植物生物量 270

17.2.2地上草生物量 271

17.3地下生物量 271

17.4计算枯死木与枯落物生物量 273

17.4.1枯死木 274

17.4.2枯落物 275

17.5土壤有机碳 276

17.6估算不同碳库的公式 276

17.6.1计算气候变化减缓项目的碳贮存量与变化量 278

17.6.2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279

17.6.3计算木材生产项目生物量贮存量和变化量 280

17.6.4混农林业、防护林、草原管理和土壤保护活动的碳计量 280

17.7数据资源 281

17.7.1碳计量需用的数据 283

17.7.2数据资源 283

17.7.3评价选择参数的标准 289

17.7.4选择与应用碳计量参数值的步骤 290

17.8结论 291

第18章 不确定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93

18.1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 294

18.2估算不确定性 295

18.2.1简单误差传播 296

18.2.2蒙特卡罗模拟 297

18.3不确定性分析 298

18.4降低不确定性 299

18.5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验证 300

18.5.1质量控制程序 301

18.5.2质量保证检查程序 301

18.5.3验证 302

18.6结论 302

第19章 碳计量与气候变化 304

19.1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 305

19.2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06

19.3气候变化情景下预测碳贮存量变化的模型 307

19.4气候变化对碳计量的影响 309

19.5结论 310

第20章 碳计量实践 311

20.1森林碳计量 311

20.1.1生物量法 311

20.1.2蓄积量法 311

20.1.3生物量清单法 311

20.1.4涡度相关法 312

20.1.5模型模拟法 312

20.1.6遥感估算法 312

20.2碳计量实践 313

20.3生态服务市场的碳汇 314

20.3.1生态服务市场 314

20.3.2交易规划和计量标准 315

20.3.3政府的作用 316

20.4中国绿色碳基金 316

20.4.1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 316

20.4.2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发展 317

词汇 320

致谢 3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