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卫平,王哲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040071185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讲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世界历史,反映了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本书结构严谨,详略得当,适合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及其他层次的读者使用。
《世界当代史》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战后初期的世界与美苏冷战 5

第一节 二战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5

一、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5

英法的削弱和德意日败降 5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7

苏联崛起为世界军事、政治强国 7

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和世界进步势力的壮大 8

战后世界政治新格局 10

二、世界经济的变化 11

世界经济统一性的重建与发展 11

世界经济的多样性 12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3

第二节 美英苏三大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 15

一、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15

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15

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15

二、对战败国的处置 16

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16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7

五国和约的缔结 18

三、联合国的建立 19

第三节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20

一、冷战的开始 20

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20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2

杜鲁门主义与“冷战”的全面展开 23

第一次柏林危机 24

二、美国的全球性扩张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26

马歇尔计划与第四点计划 26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8

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 29

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0

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 30

共产党情报局与经互会的建立 3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2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4

第二章 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 36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 3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6

战争对苏联经济的巨大破坏 36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37

二、社会政治生活 38

列宁格勒案件 38

思想批判运动 39

三、联共(布)十九大与斯大林逝世 40

第二节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 41

一、东欧各国人民民主制度的确立 41

二、东欧各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44

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建设 44

东欧各国政权的巩固 45

三、东欧各国的民主改革与经济建设 47

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 47

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和措施 48

第三节 朝鲜和越南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48

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中朝抗美战争的胜利 48

朝鲜的分裂 48

朝鲜战争 50

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与抗法战争的胜利 51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51

边界战役和奠边府战役 52

日内瓦会议与日内瓦协定 54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55

第一节 美国 55

一、战后初期的经济繁荣 55

二、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57

三、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 58

第二节 英国和法国 61

一、英国战后的进一步衰落及其内政外交 61

二、法国的重建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64

第三节 德国 66

一、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66

二、艾哈德的经济改革和西德经济的恢复 67

第四节 日本 68

一、日本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 68

政治民主化 68

经济民主化改革 70

二、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和旧金山体制 72

第四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75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民族民主运动 75

一、战后初期的亚洲 75

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75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与分治 79

以色列的建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81

战后初期的伊朗和摩萨台的改革 83

二、战后初期的非洲和拉丁美洲 84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84

南部非洲的民族独立斗争 86

埃及七月革命 87

拉美人民反对美国掠夺的斗争 88

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改革 90

第二节 50—60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91

一、50—60年代的亚洲 91

印支三国的抗美救国战争 91

第二次、第三次中东战争 94

南、北也门建立共和国 96

苏加诺的“纳沙贡”和“9·30运动” 98

二、50—60年代的非洲和拉丁美洲 99

黑非洲的觉醒和非洲年 99

古巴革命 101

多米尼加的反美斗争 102

第五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104

第一节 苏联 104

一、斯大林逝世后的国内政局与苏共二十大 104

斯大林逝世后的国内政局 104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105

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107

农业改革措施 107

工业改革措施 109

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10

赫鲁晓夫下台 110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新经济体制 111

苏联国势的强盛 113

四、过渡时期和戈尔巴乔夫前期的经济改革 115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执政 115

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16

第二节 东欧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经济改革 117

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17

工人自治时期 117

社会自治时期 119

联合劳动自治时期 120

二、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 121

波兹南事件 121

哥穆尔卡的改革及其挫折 123

盖莱克的高速发展战略 124

雅鲁泽尔斯基当政及其继续改革 125

三、匈牙利 127

匈牙利事件 127

卡达尔的改革 129

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133

诺沃提尼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133

“布拉格之春” 134

第六章 50—6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37

第一节 美国 137

一、50—60年代的经济 137

经济的繁荣 137

经济繁荣的原因 138

二、50—60年代的内政 140

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 140

从“新边疆”到“伟大社会” 141

三、50—60年代的人民运动 143

反战运动 143

黑人民权运动 144

第二节 西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47

一、法国 147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建立 147

法国经济的发展 148

五月风暴 151

二、英国 153

经济的缓慢发展 153

保守党的长期执政 155

三、联邦德国 156

经济的快速发展 156

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长期执政 158

第三节 日本 160

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160

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61

外部原因 161

内部原因 162

三、自由民主党的长期执政 165

第七章 世界的动荡、分化和重新组合 1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歧和解体 167

一、苏南关系的破裂 167

苏南矛盾 167

对南斯拉夫的批判 168

二、中苏关系的恶化 169

中苏两党的分歧 169

中苏论战和两国关系的恶化 171

三、社会主义阵营分歧的加深和解体 174

罗苏矛盾 174

经互会和华约内部矛盾的加深 175

苏联出兵侵捷 176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歧和解体的根源 177

第二节 帝国主义阵营的矛盾和分化 178

一、欧共体的建立及其活动 178

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 178

欧共体的成立 179

欧共体的经济和政治政策 180

二、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182

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政策 182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84

英国加入共同市场 185

三、日本反对美国的控制 186

日美经济竞争的加剧 186

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187

第三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188

一、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88

赫鲁晓夫的外交战略 188

对奥地利和约与四国首脑会议 189

赫鲁晓夫访美和戴维营会谈 190

二、美苏的争夺和勾结 191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1

古巴导弹危机 192

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和葛拉斯堡会议 193

第四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 195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195

二、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形成 197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7

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 198

第三世界的形成及其意义 200

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的政治、经济斗争 201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1

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 202

石油和原料生产国为维护自身经济权益的斗争 203

第八章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205

第一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5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前提 205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09

主要内容 209

主要特点 213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15

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215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6

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影响 217

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218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219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219

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219

欧洲联盟 219

北美自由贸易区及美洲联合 220

亚太地区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21

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 222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遇到的障碍 224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24

贸易不平衡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226

发达国家的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27

第九章 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29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和滞胀 229

一、1970—1982年的结构性经济危机 229

1977—1975年的经济危机 229

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230

二、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 232

第二节 美国 234

一、尼克松执政时期 234

二、美国经济进入滞胀 236

三、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 238

第三节 西欧国家 241

一、撒切尔夫人的执政和对英国经济的调整 241

二、从后戴高乐时期到密特朗的“社会主义” 243

三、从勃兰特到科尔的联邦德国 246

四、西欧工人运动 248

第四节 日本 250

一、7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 250

二、70年代以来的日本政局 252

第十章 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民族独立国家的艰难发展 255

第一节 70年代后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255

一、安哥拉和津巴布韦的独立 255

二、南非人民争取独立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257

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及其影响 260

第二节 70年代后民族独立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261

一、第四次中东战争和《埃以和平条约》的签订 261

二、阿富汗的抗苏民族战争 263

三、巴拿马收复运河主权的斗争 264

四、孔塔多拉集团及其反霸斗争 265

第三节 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 266

一、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特点 266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269

三、海湾国家的“石油繁荣” 270

四、巴西的经济奇迹 272

五、非洲民族经济的发展及其困难 273

第四节 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 275

一、民族独立国家政治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 275

二、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277

三、尼加拉瓜革命和拉美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趋势 278

尼加拉瓜革命 278

拉美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趋势 279

第五节 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冲突和区域合作 280

一、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冲突 280

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建立 280

两伊战争 281

海湾战争 283

非洲国家间的冲突 285

二、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区域合作 286

东盟的建立和发展 286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287

阿拉伯国家联盟 288

第十一章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289

第一节 苏联的动荡和解体 289

一、苏联社会的全面危机 289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政治体制改革 289

苏联社会的全面危机 290

二、“8·19”事件 293

三、“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 294

第二节 东欧国家剧变 296

一、柏林墙的推倒和德国的统一 296

民德政局的变动和柏林墙的坍塌 296

德国的统一 297

二、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内战 299

南共联盟解体 299

国家的分裂和内战的爆发 300

三、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 301

四、其他东欧国家的政局变化 303

波兰团结工会上台执政 303

匈牙利政局的变化 303

保加利亚的政局变化 304

罗马尼亚突变 305

阿尔巴尼亚的政局变化 306

第十二章 70年代以来从两极走向多极的国际关系 308

第一节 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308

一、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308

美国实力的相对减弱和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308

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 310

二、苏联70年代的全球进攻战略 312

全球进攻战略的两大支柱 312

苏联的全球扩张 313

三、二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第二次缓和 313

尼克松访苏 313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 314

四、80年代互有攻守的美苏争霸 315

苏联积极进攻战略力不从心 315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316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与东西方关系的第三次缓和 317

美苏战略武器谈判的突破 318

第二节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319

一、欧共体的进一步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319

七八十年代欧共体的扩大及其影响 319

欧共体的对外关系 32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欧洲的一体化 322

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323

福田主义和综合安全战略 323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324

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继续努力 325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丧失 326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326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327

第三节 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327

一、7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327

历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及其影响 327

不结盟运动宗旨的变化 328

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329

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 329

南北对话和坎昆会议 329

《洛美协定》的签订 330

乌拉圭回合谈判 331

三、集体自力更生和南南合作 332

阿鲁沙集体自力更生纲领 332

南南合作及其存在的问题 332

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334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334

中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337

第四节 冷战后的世界新局面 337

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 337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337

马耳他会晤和冷战结束 338

二、进入90年代的世界新局势 339

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39

缓和与紧张并存的两种趋势 339

南方战略地位的暂时下降 339

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340

参考书目 342

后记 3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