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耕还林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世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32939
- 页数:398 页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目的意义 1
1.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进展 2
1.2.1 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背景 2
1.2.2 工程任务完成情况 5
1.2.3 工程建设初步成效 6
1.2.4 工程建设主要做法 6
1.3 退耕还林研究进展 9
1.3.1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研究 9
1.3.2 林带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11
1.3.3 林草之间的生态关系及防护效果研究 12
1.3.4 树种之间的生态关系及混交林研究 13
1.3.5 退耕还林管理机制研究 14
1.4 退耕还林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15
1.4.1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研究 15
1.4.2 退耕还林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类型及其区域划分研究 15
1.4.3 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15
1.4.4 退耕还林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 16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7
2.1 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基本特征 17
2.1.1 工程区域范围 17
2.1.2 自然条件特征 17
2.1.3 社会经济状况 19
2.1.4 需退耕地状况 19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0
2.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0
2.2.2 研究技术路线 20
2.2.3 试验研究方法 20
第3章 退耕还林时空发展比较研究 24
3.1 退耕还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4
3.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1949~1998年) 24
3.1.2 第二阶段:试点示范阶段(1999~2001年) 26
3.1.3 第三阶段:工程建设阶段(2002~2010年) 28
3.1.4 第四阶段:后期巩固阶段(2011~2020年) 29
3.2 中外退耕还林比较研究 30
3.2.1 美国退耕还林概况 31
3.2.2 欧洲退耕还林概况 32
3.2.3 发达国家退耕还林的背景 32
3.2.4 中外退耕还林特点比较 33
3.3 退耕还林与世界重点生态工程比较研究 35
3.3.1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和外延 35
3.3.2 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 36
3.3.3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单因素比较 40
3.3.4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的多因素综合比较 44
3.3.5 讨论 45
第4章 退耕还林理论技术体系研究 46
4.1 退耕还林的基础生态学理论 48
4.1.1 退耕还林与最小因子和生态适宜性 48
4.1.2 热力学定律与食物链原理 49
4.1.3 退耕还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 49
4.1.4 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50
4.1.5 退耕还林与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50
4.1.6 退耕还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51
4.2 退耕还林的景观生态学理论 52
4.2.1 退耕还林与干扰 52
4.2.2 退耕还林与尺度效应 53
4.2.3 退耕还林与斑块-廊道-基底 53
4.3 退耕还林与恢复生态学 53
4.3.1 退耕地及其恢复与重建 54
4.3.2 退耕地恢复的机理 54
4.3.3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目标 55
4.3.4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56
4.3.5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技术 56
4.3.6 退耕地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操作程序 56
4.3.7 退耕地恢复成功的标准 57
4.3.8 退耕地恢复的时间 58
4.4 退耕还林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59
4.4.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59
4.4.2 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 61
4.4.3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 62
4.5 退耕还林的产业生态学理论 64
4.5.1 生态产业及其特点 64
4.5.2 生态产业设计原则 65
4.6 退耕还林的环境科学理论 67
4.6.1 环境要素的属性 67
4.6.2 环境的功能特性 67
4.7 退耕还林的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理论 68
4.7.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69
4.7.2 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思想程序 69
4.8 退耕还林的土地经济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 71
4.8.1 人地关系与人地矛盾 71
4.8.2 人地关系的基本规律 75
4.8.3 退耕还林中人地关系的调整 77
4.9 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学理论 78
4.9.1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 78
4.9.2 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演替 79
4.10 退耕还林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80
4.10.1 可持续发展及其衡量标准 80
4.10.2 可持续发展观 81
4.10.3 可持续发展评价原则 82
4.10.4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83
第5章 退耕还林类型区划研究 86
5.1 区划范围和目标 87
5.1.1 区划范围 87
5.1.2 区划目标 87
5.2 区划原则和依据 88
5.2.1 区划原则 88
5.2.2 区划依据 88
5.3 区划方法 89
5.3.1 区划总体方案 89
5.3.2 区划多级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方法 89
5.3.3 区划命名 94
5.4 区划结果 94
5.4.1 一、二级区划 94
5.4.2 三、四级区划 101
5.4.3 五、六级区划 101
第6章 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 110
6.1 试验地概况 110
6.1.1 云南省鹤庆县 110
6.1.2 山西省乡宁县 111
6.1.3 内蒙古凉城县 111
6.2 试验研究方法 112
6.2.1 研究思路 112
6.2.2 测定的试验指标 113
6.2.3 数据测定方法 114
6.2.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114
6.3 系统结构分析 115
6.3.1 确定系统目标 115
6.3.2 建立系统模式 115
6.3.3 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15
6.3.4 结构分析 118
6.4 建立仿真模型 119
6.4.1 绘制因果关系图 119
6.4.2 建立系统流程图 119
6.4.3 建立方程与参数确定 119
6.4.4 模型调试与检验 126
6.4.5 模型仿真结果 126
6.5 优化模式筛选 127
6.5.1 云南鹤庆县试验点优化模式筛选 127
6.5.2 山西乡宁县试验点优化模式筛选 130
6.5.3 内蒙古凉城县试验点优化模式筛选 130
6.6 模式技术研究 137
6.6.1 云南鹤庆县试验点优化模式技术研究 137
6.6.2 山西乡宁县试验点优化模式技术研究 138
6.6.3 内蒙古凉城县试验点优化模式技术研究 141
6.7 模式机理分析 144
6.7.1 生态效益机理分析 147
6.7.2 经济效益机理分析 148
6.7.3 社会效益机理分析 150
6.7.4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关系机理分析 152
6.8 典型模式研究 156
6.8.1 干热干旱河谷区典型模式 156
6.8.2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模式 162
6.8.3 三北风沙区典型模式 168
第7章 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 176
7.1 黄河下游及华北东北大区退耕还林模式(A) 176
7.1.1 东北山地沙地区退耕还林模式(A-1) 176
7.1.2 京津周围沙地平原区退耕还林模式(A-2) 184
7.2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大区退耕还林模式(B) 190
7.2.1 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B-1) 190
7.2.2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B-2) 198
7.2.3 云贵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B-3) 204
7.2.4 琼桂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模式(B-4) 209
7.3 长江上游及西南大区退耕还林模式(C) 213
7.3.1 西南高山峡谷区退耕还林模式(C-1) 213
7.3.2 青藏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C-2) 219
7.4 黄河上中游及西北大区退耕还林模式(D) 222
7.4.1 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D-1) 222
7.4.2 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模式(D-2) 229
7.4.3 黄河源头高原区退耕还林模式(D-3) 234
7.4.4 甘蒙高原沙漠区退耕还林模式(D-4) 237
第8章 退耕还林技术经济政策研究 243
8.1 现行政策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评析 243
8.1.1 现行政策主要内容 243
8.1.2 现行政策理论分析 246
8.2 “退”的政策研究 255
8.2.1 问题分析 255
8.2.2 政策建议 257
8.3 “还”的政策研究 257
8.3.1 问题分析 257
8.3.2 政策建议 259
8.4 “补”的政策研究 262
8.4.1 粮食补助 262
8.4.2 现金补助 263
8.4.3 种苗补助 264
8.4.4 税费减免 264
8.4.5 前期工作费和科技支撑费 265
8.4.6 补偿机制 266
8.5 “管”的政策研究 268
8.5.1 林地管护 268
8.5.2 种苗管理 272
8.5.3 计划管理 273
8.5.4 工程管理 273
8.5.5 资金管理 277
8.5.6 科技管理 278
8.5.7 组织管理 279
8.5.8 退耕还林与其它工程的协调发展 280
8.5.9 资源配置方式 282
8.5.10 宣传教育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85
第9章 结论 290
9.1 基本摸清了退耕还林时空发展等规律 290
9.2 建立了退耕还林理论技术体系 291
9.3 建立了退耕还林类型区划体系 291
9.4 提出了退耕还林典型优化模式和分区模式体系 292
9.5 完善了退耕还林技术经济政策体系 292
附录 294
附录1 退耕还林工程区域范围 294
附录2 退耕还林工程区社会经济情况表 300
附录3 退耕还林工程省区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情况表 302
附录4 退耕还林工程第四级区划结果明细表 304
附录5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三级区自然因子特征值 309
附录6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三级区经济因子特征值 313
附录7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三级区社会因子特征值 317
附录8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四级区自然因子特征值 321
附录9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四级区经济因子特征值 325
附录10 退耕还林工程区划四级区社会因子特征值 329
附录11 退耕还林工程第六级区划结果明细表 333
附录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346
附录1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351
附录14 退耕还林条例 357
附录15 REGULATIONS ON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365
附录16 退耕还林大事记 380
参考文献 384
后记 398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汉江歌魂 下》潘世东,郝敏主编;何道明,潘龚凌子副主编 2018
- 《远去的战马 上》萨仁托娅,李东东著 2019
- 《唐诗三百首 全彩必读名著注音美绘本 木头人》张兴东著 2013
- 《前期与后期 困境中的生命意识》刘东著 2020
- 《有一朵花是葵花》李世民著 2011
- 《国学经典 大学·中庸译注》樊东著 2018
- 《教育探索的新视域》罗明东著 2019
- 《珍琴流芳》楼庄东著 2017
- 《高中数学思想渗透策略的探讨》李世明著 2019
- 《古风漫记 2》代雨东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