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云南省志  卷1  地理志
云南省志  卷1  地理志

云南省志 卷1 地理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22022473
  • 页数:515 页
图书介绍:
《云南省志 卷1 地理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 4

第一章 国土和居民 6

第一节 国土 6

一 位置 6

二 面积 7

三 政区 9

第二节 居民 11

一 人口 11

二 民族 16

第二章 历代建置沿革 19

第一节 西汉时期 19

一 犍为郡 19

二 牂牁郡 20

三 越嶲郡 20

四 益州郡 21

第二节 东汉时期 23

第三节 蜀汉时期 26

第四节 西晋时期 30

第五节 东晋时期 34

第六节 南朝刘宋时期 39

第七节 南朝南齐时期 43

第八节 北朝时期 47

第九节 隋朝时期 48

第十节 唐朝前期 49

第十一节 南诏时期 60

第十二节 大理时期 68

第十三节 元朝时期 76

一 元初五城 77

二 十九万户府 77

三 云南行省 80

四 宣慰司(宣抚司) 80

第十四节 明朝时期 90

第十五节 清朝时期 96

第十六节 民国时期 104

一 废道 104

二 沿边行政区划 105

三 建县 106

四 政务视察区(行政督察区) 110

第十七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1114

一 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14

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 117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120

四 1976年10月以后 120

第三章 云南省地(州)、市历史沿革 128

第一节 昆明市 128

第二节 东川市 130

第三节 昭通地区 131

第四节 曲靖地区 132

第五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 134

第六节 玉溪地区 136

第七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38

第八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41

第九节 思茅地区 142

第十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44

第十一节 大理白族自治州 146

第十二节 保山地区 148

第十三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50

第十四节 丽江地区 152

第十五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53

第十六节 迪庆藏族自治州 154

第十七节 临沧地区 155

第四章 城镇 157

第一节 城镇现状 157

第二节 省辖市 162

一 昆明市 162

二 东川市 169

第三节 县级市 171

一 个旧市 171

二 曲靖市 173

三 大理市 175

四 开远市 177

五 昭通市 179

六 楚雄市 180

七 保山市 182

八 玉溪市 184

九 畹町市 185

第五章 地质 188

第一节 大地构造轮廓 188

一 扬子准地台 188

二 滇西褶皱带 188

三 滇东南拗陷褶皱带 188

四 松潘甘孜褶皱系 188

第二节 地层序列 188

一 扬子区 191

二 华南区 192

三 藏东滇西区 193

四 巴颜喀拉—秦岭区 194

第三节 岩浆岩 195

第四节 地质构造 198

一 构造单元 198

二 构造体系 207

三 新构造运动 212

第五节 地质演化 214

第六章 地貌 217

第一节 地貌特点 217

一 以山脉为骨架呈掌状分布 217

二 地势呈阶梯状递降 217

三 高原山地东西并列 219

四 山高谷深 219

五 小型盆地广布 219

六 地貌类型复杂 219

第二节 山地 220

一 山体类型 220

二 主要山脉 221

第三节 高原 229

第四节 坝子 231

一 坝子分布 231

二 坝子类型 236

三 主要坝子 241

第五节 地貌区划 244

一 滇东盆地山原区(Ⅰ) 246

二 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区(Ⅱ) 247

三 横断山南段中山峡谷区(Ⅲ) 248

第六节 奇特景观 249

一 喀斯特景观 249

二 河流景观 254

三 其他景观 258

第七章 气候 259

第一节 气温 259

一 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259

二 界限温度初终期和持续日数 266

三 热日与冷日 267

第二节 日照 269

一 日照时数 269

二 日照百分率 269

第三节 降水 270

一 年降水量 270

二 降水日数 270

三 暴雨日数 270

四 一日最大降水量 272

五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272

六 降水量时间分配 272

七 降水变率 273

八 雨季开始期 273

第四节 湿度 蒸发 干燥度 275

一 湿度 275

二 蒸发 275

三 干燥度 276

第五节 风 气压 277

一 风 277

二 气压 278

第六节 雾 雷暴 279

一 雾 279

二 雷暴 279

第七节 气候带 280

一 北热带 280

二 南亚热带 281

三 中亚热带 281

四 北亚热带 281

五 南温带 282

六 中温带 282

七 北温带 282

第八章 陆地水 283

第一节 河流 283

一 金沙江 288

二 珠江 289

三 红河(元江) 291

四 澜沧江 293

五 怒江 295

六 伊洛瓦底江 296

第二节 湖泊 297

一 滇池 299

二 洱海 301

三 抚仙湖 303

四 星云湖 305

五 杞麓湖 307

六 异龙湖 308

七 阳宗海 310

八 清水海 311

九 程海 312

十 泸沽湖 313

第三节 地下水 314

一 类型 314

二 时空分布 317

三 水质 319

第四节 冰川 320

第九章 土壤 321

第一节 类型 322

一 砖红壤 322

二 赤红壤 323

三 红壤 323

四 黄壤 324

五 燥红土 324

六 褐土 324

七 黄棕壤 325

八 棕壤 325

九 暗棕壤 325

十 棕色针叶林土 325

十一 亚高山草甸土 326

十二 高山草甸土 326

十三 高山寒漠土 326

十四 紫色土 326

十五 石灰(岩)土 327

十六 火山灰土 327

十七 新积土(冲积土) 327

十八 沼泽土 327

十九 水稻土 328

第二节 分布 328

一 水平分布 328

二 垂直分布 329

三 地域性分布 331

第三节 土壤改良利用区划 332

第十章 植物地理 339

第一节 区系地理 339

一 区系的组成种类 339

二 区系的古老科属 341

三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345

四 植物区系分区 367

第二节 植被地理 371

一 主要植被类型和分布 371

二 植被区划 378

第十一章 动物地理 381

第一节 动物地理特征 381

一 动物区系 381

二 动物分布 386

第二节 动物区系和分布类型 397

一 昆虫纲 397

二 鱼纲 401

三 两栖纲 406

四 爬行纲 408

五 鸟纲 410

六 哺乳纲 412

第三节 生态地理动物群 415

一 基本类型和垂直分布 415

二 组成和生态地理 415

第四节 动物地理区划 419

一 西南区(Ⅰ) 420

二 华南区(Ⅱ) 429

三 华中区(Ⅲ) 435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 439

第一节 矿产资源 439

一 有色金属矿产 439

二 黑色金属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产 441

三 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 442

四 非金属矿产 443

五 特种非金属矿产 444

六 建筑材料和其它非金属矿产 444

七 能源矿产 445

第二节 植物资源 447

一 用材树种 447

二 淀粉植物 449

三 油料植物 449

四 香料植物 451

五 纤维植物 452

六 药用植物 453

七 观赏植物 454

八 鞣料植物 455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 456

一 动物种类 456

二 珍稀保护种类 456

三 革用兽类 457

四 毛皮兽类 462

五 药用动物 462

六 实验动物 462

七 野生鸡类 462

八 野生鸭类 464

九 观赏鸟类 465

十 两栖爬行动物 465

十一 鱼类 467

第四节 其他资源 469

一 土地资源 469

二 气候资源 470

三 水资源 474

四 地热资源 478

第十三章 自然灾害 483

第一节 气象灾害 483

一 旱灾 483

二 洪涝 485

三 冰雹 487

四 低温、霜冻和大雪 490

第二节 地震灾害 492

一 地震活动主要特征 492

二 主要地震带 495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四次大地震 496

第三节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498

一 巧家—东川泥石流发育带 498

二 大盈江流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育带 501

三 龙川江滑坡泥石流发育带 502

四 金沙江撒营盘崩塌滑坡发育带 502

五 漾濞江泥石流滑坡发育带 503

六 期纳—宾川泥石流发育带 503

七 澜沧江中上游滑坡泥石流发育带 503

八 贡山—六库泥石流滑坡发育带 504

九 怒江中下游泥石流发育带 504

十 龙江流域泥石流滑坡发育带 504

十一 澜沧江下游滑坡泥石流发育带 505

十二 南汀河流域泥石流发育带 505

十三 李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发育带 505

十四 南盘江八大河滑坡崩塌发育带 505

十五 马关老君山滑坡带 505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 507

第一节 经济地理特征 507

第二节 农业地理 509

第三节 工业地理 511

第四节 交通运输地理 513

第五节 商业地理 514

附录:云南省地理学会 5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