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兴平县志
兴平县志

兴平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兴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24036684
  • 页数:973 页
图书介绍:
《兴平县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7

行政建置志 59

第一章 位置、境域 59

第一节 位置 59

第二节 境域 59

第二章 建置沿革 60

第三章 行政区划 64

第一节 县以下政区沿革 65

第二节 现行区划 70

第四章 县城 71

第一节 沿革 71

第二节 现状 73

第五章 镇、乡 74

第一节 镇 74

第二节 乡 75

第六章 村落 78

自然环境志 81

第一章 地质 81

第一节 构造发展 81

第二节 地层 82

第二章 地貌 84

第一节 渭河阶地区 84

第二节 黄土台原区 85

第三章 气候 85

第一节 光照 86

第二节 气温、地温 86

第三节 降水 89

第四节 气压、风 90

第五节 蒸发与湿度 91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91

第七节 物候 92

第四章 水文 102

第一节 河流 102

第二节 地下水 103

第三节 泉、肥水 106

第四节 水质 107

第五章 土壤 109

第一节 土壤类型 109

一、垆土 109

二、黄土 111

三、潮土 111

四、淤土 112

第二节 土壤养分 112

一、耕地有机质和含氮量 112

二、水解氮 112

三、速效磷、速效钾 113

四、氮磷比 113

五、土壤微量元素 113

第六章 野生植物 114

第一节 古代植被 114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15

第七章 野生动物 115

第一节 兽类 115

第二节 禽类 116

自然灾害志 119

第一章 旱灾 119

第二章 洪涝灾害 126

第三章 病虫灾害 130

第四章 雹灾 133

第五章 冻灾 134

第六章 风灾 135

第七章 瘟疫 136

第八章 地震 136

第九章 异常现象 137

人口与计划生育志 139

第一章 人口源流 139

第二章 人口规模 140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40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42

第三节 人口密度 143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44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44

第二节 年龄构成 144

第三节 性别构成 150

第四节 文化程度 152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54

第六节 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 157

第四章 人口变动 158

第一节 总量变动 158

第二节 自然变动 158

一、出生 158

二、死亡 158

三、自然增加 159

第三节 迁移变动 161

第五章 婚姻、家庭 162

第一节 婚姻 162

第二节 家庭 163

第六章 人口管理 164

第一节 清理户口 165

第二节 编查户口 165

第三节 人口普查 165

第七章 计划生育 16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69

第二节 晚婚晚育 169

第三节 节育、绝育 169

第四节 教育、奖惩 170

土地管理志 171

第一章 土地管理机构 171

第一节 县级管理机构 171

第二节 乡、村管理组织 172

第二章 土地资源 172

第一节 土地数量 172

第二节 土地质量 173

第三章 土地利用 173

第一节 耕地利用 174

第二节 园地利用 174

第三节 林地利用 175

第四节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75

第五节 交通用地 175

第六节 水域占地 176

第七节 未利用土地 181

第四章 耕地的人均占有量 181

第五章 土地管理 182

第一节 地籍、地政管理 182

第二节 土地监察 185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 185

经济综述 197

第一章 旧中国的兴平经济 197

第一节 周、秦、汉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97

第二节 隋、唐、宋时期 198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 198

第四节 民国时期 199

第二章 新中国的兴平经济 200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期 200

第二节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0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202

第四节 改革开放的十二年 203

第三章 兴平经济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向 203

第一节 优势、特点 203

第二节 发展趋向 204

第四章 人民生活 205

第一节 收入 205

第二节 消费与储蓄 206

第三节 衣、食、住、用 207

农、林、水、牧志 209

第一篇 农业经济制度变革 209

第一章 土地改革 210

第二章 互助、合作化运动 211

第一节 农业生产互助组 211

第二节 张明亮互助组 211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 212

第四节 许敬章农业生产合作社 212

第三章 人民公社化 214

第四章 农业生产责任制 215

第二篇 农业 217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17

第二章 农业区划 218

第一节 北部台原粮牧林区 218

第二节 中部川道农工商综合经济区 219

第三节 南部沿渭水产多经区 220

第三章 耕作制度 221

第四章 作物栽培 222

第一节 粮食作物 222

一、小麦 223

二、玉米 225

三、小宗杂粮 227

第二节 经济作物 227

一、棉花 227

二、油料 227

三、蔬菜 228

(一)大蒜 229

(二)辣椒 230

四、瓜类 230

五、烟叶、药材 231

第五章 农业技术 232

第一节 品种改良 232

第二节 农膜覆盖栽培 233

第三节 化肥使用 233

第四节 植物保护 234

第三篇 林业 235

第一章 育苗 235

第二章 绿化 236

第三章 果树 237

第四章 林业管护 238

第五章 科学植树 238

第四篇 畜牧业 239

第一章 饲草、饲料 239

第二章 畜禽饲养 240

第一节 家畜 240

第二节 家禽 242

第三节 其它养殖业 243

第三章 畜禽疫病及其防治 243

第五篇 渔业 244

第一章 渔业资源 244

第二章 渔业建设 245

第三章 成鱼生产 245

第四章 渔业管理 246

第六篇 副业 246

第一章 编织 247

第二章 加工 247

第七篇 水利建设 247

第一章 水利建设管理机构 248

第二章 渭河治理 248

第三章 修渠 250

第四章 打井 251

第五章 提灌、蓄水 252

第六章 园田化建设 253

第七章 灌溉 254

第八章 排洪 256

第八篇 农业机械 256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57

第二章 作业机械 257

第三章 加工机械 258

第四章 水利机械 259

第五章 运输机械 259

第六章 植保机械 260

第七章 机械供销 260

工业、乡镇企业志 261

概述 261

第一章 经营体制 264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私营工业 264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 267

第三节 县属全民工业 267

第四节 城镇街道、厂办的集体工业 268

第二章 县属工业 268

第一节 机械工业企业 268

第二节 化学工业企业 270

第三节 建材工业企业 270

第四节 印刷、电子、服装工业企业 271

第五节 医药工业企业 273

第六节 食品工业企业 273

第七节 其它工业企业 275

第八节 企业经营管理 276

一、改革制度 276

二、企业管理 276

(一)计划管理 276

(二)技术管理 276

(三)财务管理 277

(四)物资管理 277

(五)劳动管理 277

第九节 名优产品 278

第三章 中央、省、市驻县工业企业简介 278

秦岭电气公司 278

华兴航空机轮公司 279

陕西柴油机厂 280

陕西省兴平化肥厂 280

陕西玻璃纤维总厂 281

陕西省建筑工程机械厂 281

兴平缝纫机厂 282

陕西省塑料厂 282

陕西省兴平造纸厂 283

郑州铁路局兴平机械厂 283

咸阳市兴平油脂厂 283

咸阳市水泥制管厂 283

其它企事业单位 283

(一)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283

(二)中国电子系统工程公司第一安装公司 284

(三)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第四工程处 284

(四)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电务工程处 284

第四章 乡镇企业 285

第一节 概况、分布 285

第二节 行业、产品 288

一、农业企业 288

二、工业企业 289

三、交通运输企业 293

四、建筑企业 293

五、其它企业 295

第三节 经营管理 296

交通、邮电志 297

第一篇 交通 297

第一章 古道 297

第一节 驿道 297

第二节 乡村道路 298

第二章 公路 300

第一节 公路网络 300

第二节 公路养护 306

第三节 公路运输 307

第三章 铁路 310

第四章 桥梁 渡口 311

第一节 桥梁 311

第二节 河运、渡口 312

第五章 运输工具 314

第一节 货运工具 314

第二节 客运工具 314

第六章 交通管理 31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15

第二节 公路管理 315

第三节 运输管理 316

第四节 交通监理 317

第二篇 邮电 319

第一章 机构 319

第一节 驿站 319

第二节 邮政局、所 320

第二章 邮政 323

第一节 邮路及邮件运送 323

第二节 信函、汇兑、包裹 328

第三节 邮票、集邮 329

第四节 机要通信 330

第五节 代理兼营业务 330

第三章 电讯 331

第一节 电报 331

第二节 电话 332

电力志 341

第一章 设备 341

第一节 送电设备 341

第二节 变电设备 341

第三节 配电设备 342

第二章 线路 343

第三章 用电 345

第一节 工业用电 345

第二节 农业用电 345

第三节 市政生活及其它用电 346

第四章 供电用电管理 346

第一节 生产管理 346

第二节 用电管理 347

商业志 349

第一章 集、市 349

第一节 交易市场 349

第二节 交易集会 350

第三节 集市贸易 355

第二章 私营商业 35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商业 355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7

第三章 国营商业 358

第一节 机构、企业 358

第二节 批零网点 359

第三节 购进 359

第四节 销售 361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62

第四章 供销商业 363

第一节 机构、企业 363

第二节 管理 365

第三节 供应 365

第四节 购进、推销 370

第五章 粮、油购销 375

第一节 机构、企业 375

第二节 征收、征购 375

第三节 供应、销售 379

第四节 加工、储运 383

第五节 经营管理 385

第六章 对外贸易 386

财税、金融志 389

第一章 财政 389

第一节 机构 389

第二节 体制 390

第三节 收入 391

第四节 支出 393

第五节 地方财政 397

第六节 乡财政 399

第二章 税务 399

第一节 机构 399

第二节 农业税 400

第三节 工商税 404

第三章 金融 409

第一节 机构 409

一、旧中国的兴平金融机构 409

二、新中国的兴平金融机构 409

第二节 货币 412

一、货币的演变 412

二、人民币 413

三、货币管理 413

第三节 储蓄 415

一、城镇储蓄 415

二、农村储蓄 416

三、储蓄种类 416

第四节 信贷 419

一、工商信贷 419

二、农业信贷 421

第五节 信用合作 423

第六节 保险 425

第七节 信托 425

第八节 基本建设投资拨、贷款 426

第九节 公债、国库券 426

城乡建设志 429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29

第一节 县城发展 429

第二节 街巷 431

第三节 市政设施 438

一、路灯 438

二、供水 438

三、排水 439

四、绿化 441

五、环境卫生 442

第四节 城市消防 443

第五节 环境保护 443

一、废水治理 443

二、废气治理 444

三、废渣处理 445

四、其它污染治理 445

第六节 主要建筑 446

一、古代建筑 446

(一)北塔 446

(二)文庙大成殿 446

二、现代建筑 446

(一)兴平县招待所 446

(二)兴平影剧院 446

(三)妇幼保健医院主楼 447

(四)邮电大楼 447

(五)县粮食局大楼 447

(六)供销社大楼 447

(七)水利局大楼 447

第二章 乡(镇)、村建设 448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448

一、镇驻地建设 448

二、乡驻地建设 448

第二节 村庄建设 449

第三章 住房管理与建设 450

第一节 公房管理 450

第二节 私房改造 451

第三节 城区住房建设 452

第四节 农村住房建设 452

第五节 城镇房屋普查 453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 4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56

第二节 勘察设计 457

第三节 规划 459

一、县城规划 459

二、乡(镇)规划 460

管理经济志 461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6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6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462

第三节 经济信息工作 470

第二章 统计管理 470

第一节 机构 470

第二节 统计业务 471

第三章 物资管理 4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74

第二节 经营管理 475

一、计划内经营 475

二、计划外经营 476

第三节 经营效益 477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78

第一节 旧中国的市场物价 479

第二节 新中国的计划价格 479

第三节 物价调节与改革 481

第四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484

第五节 物价监督检查 486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488

第一节 工商企业管理 489

第二节 经济合同管理 491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492

一、商标管理 492

二、广告管理 492

第四节 集市贸易管理 492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4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95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495

第三节 计量制度 496

第四节 计量器具与管理 497

第七章 审计管理 500

第一节 财政、金融审计 501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501

一、定期审计 501

二、专项审计 501

第三节 企业审计 502

一、工业审计 502

二、商业、粮食、贸易审计 502

第四节 基本建设审计 502

第五节 委托与授权审计 502

第八章 经济体制改革 503

政权志 505

第一篇 权力机关 505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县参议会 505

第一节 临时参议会 505

第二节 县参议会 506

第三节 “国大”代表的选举 506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507

第一节 选举 507

第二节 会议、决议 509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14

第一节 机构 514

第二节 活动 515

第二篇 行政机关 516

第一章 县衙、县署、县政府 516

第二章 人民政府 52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23

第二节 政府施政程序及领导人更迭 525

第三节 基层人民政权 528

第四节 档案管理 529

第五节 信访 530

第三章 民政 531

第一节 拥军 532

第二节 抚恤 532

第三节 国家定期定量补助 533

第四节 群众优待 534

第五节 复原、退伍军人安置 535

第六节 救灾救济 536

一、社会救济 536

二、农村扶贫 537

三、城镇生产自救 537

四、灾害救济 538

第七节 社会福利 539

一、建国前的慈善机构 539

二、五保供养 540

三、残疾人安置 540

四、殡葬改革 540

第八节 婚姻登记 541

第四章 公安 542

第一节 旧警察机构 542

第二节 人民公安 543

一、剿匪 543

二、对国民党党、团、特人员登记 543

三、镇压反革命 544

四、内部肃反 544

五、取缔反动会道门 544

六、监督改造“四类分子” 545

七、严厉打击刑事犯罪 545

八、扫“黄”除“六害” 546

九、治安管理 546

(一)禁烟肃毒 546

(二)禁赌、取妓 547

(三)户籍管理 548

(四)特种行业管理 548

(五)治保组织及防范措施 548

第五章 司法行政 549

第一节 法制宣传 549

第二节 公证 550

第三节 律师 550

第四节 调解 550

第六章 人事劳动 5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1

第二节 国家公职人员 551

一、编制 551

二、任用 553

三、考核 554

四、离休、退休、退职 555

第三节 工人 555

一、用工形式 555

二、工人管理 556

三、职工培训 556

第四节 工资 557

一、工资水平 557

二、工资制度 557

三、奖励制度 558

四、津贴、补贴制度 559

第五节 劳动就业 559

一、城镇知识青年下乡 559

二、就业安置 560

第六节 劳动保护 561

一、安全生产 561

二、劳动争议仲裁 561

第七章 监察 562

第一节 机构 562

第二节 活动 562

第三篇 审判机关 563

第一章 旧审判机构 563

第二章 人民法院 564

第一节 机构、人员、设备 564

第二节 刑事审判 565

第三节 民事审判 566

第四节 经济审判 567

第五节 行政审判与依法执行 567

第六节 人民陪审 567

第七节 申诉复查 568

第八节 人民信访 569

第四篇 法律监督机关 569

第一章 旧检察机构 569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 570

第一节 刑事检察 571

第二节 法纪检察 572

第三节 经济检察 572

第四节 监所检察 573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574

党派、社团志 57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兴平县委员会 575

第一节 组织建设 575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579

第三节 宣传教育 581

第四节 纪律检查 582

第五节 党对干部管理 583

第六节 党的统一战线 584

第七节 中共兴平县委的中心工作 584

第二章 政协兴平县委员会 587

第一节 机构 587

第二节 全体委员会 588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591

第四节 “四委一室”工作活动 592

第三章 国民党、三青团 594

第一节 国民党的组织机构 594

第二节 国民党的主要活动 596

第三节 三青团 597

第四章 民主党派 598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兴平支部 598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兴平小组 599

第三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 599

第五章 群众团体 599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99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601

第三节 妇女组织 604

第四节 农民组织 608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609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组织 610

军事志 613

第一章 机构 613

第一节 旧中国军事机构 613

第二节 新中国军事机构 613

第二章 兵役 616

第一节 清代以前兵役 616

第二节 民国兵役 617

第三节 新中国兵役 618

第三章 地方武装 620

第一节 团练保甲 620

第二节 保卫团 620

第三节 国民兵团 620

第四节 兴平游击支队 622

第四章 民兵 623

第一节 民兵 623

第二节 预备役炮兵团 624

第五章 人民防空 624

第六章 驻军 625

第一节 古代兵戍 625

第二节 清代镇戍 626

第三节 民国驻防 626

第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 627

第七章 战事 627

第一节 楚汉废丘之战 628

第二节 马嵬坡兵变 628

第三节 回民起义攻兴平 629

第四节 陈树藩剿除贾福堂 630

第五节 靖国军奇袭马嵬 630

第六节 历代诸小战 630

第七节 兴平解放 632

第八章 军征支前 633

第一节 差徭 633

第二节 军征 634

第三节 支前 635

第九章 兵燹匪患 635

第一节 贾福堂祸害兴平 635

第二节 卫定一筑新城 635

第三节 伤兵之灾 636

第四节 匪患 637

科学技术志 639

第一章 科技组织 639

第一节 科技机构 639

第二节 学术团体 643

第三节 地震测报站 644

第二章 科技队伍 645

第一节 科技人才 645

第二节 技术职称评定 645

第三节 科技人员待遇 646

第三章 科技成果 647

第四章 科学普及 654

第一节 科学普及宣传 654

第二节 科技咨询服务实体 654

第三节 实用技术培训 655

第四节 农民技术职称评定 655

第五节 科学普及与文明村试点 656

教育志 657

第一章 机构 65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657

第二节 业务机构 658

第二章 明、清时期教育 659

第一节 县学、社学、义学 659

第二节 书院 660

第三节 私塾 661

第四节 学堂 661

第三章 初等教育 662

第一节 学前教育 662

第二节 小学教育 662

第四章 中等教育 663

第一节 普通中等教育 663

第二节 职业教育 665

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 666

第五章 成人教育 668

第一节 扫盲教育 668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669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670

第四节 函授与自学考试 670

第六章 教师 671

第一节 教师队伍 671

第二节 师资培训 671

第三节 教师待遇 672

第七章 教育经费 673

第一节 经费 673

第二节 勤工俭学 674

第三节 集资办学 674

文化、文物志 677

第一篇 文化 677

第一章 机构 677

第一节 文化行政机构 677

第二节 文化事业单位 677

第三节 群众文化团体 679

第二章 文化艺术活动 679

第一节 戏剧、杂技 679

第二节 电影、电视 683

第三节 民间音乐 684

第四节 书法、美术、摄影 686

第五节 文艺创作 687

第六节 群众文化活动 687

第三章 新闻广播 690

第一节 新闻 690

第二节 广播 691

第四章 图书、报刊发行 692

第一节 图书发行 692

第二节 报刊发行 693

第三节 图书借阅 694

第五章 艺文 696

第一节 诗 696

第二节 楹联 704

第六章 著述目录 706

第二篇 文物 708

第一章 古遗址 708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708

第二节 周、秦、汉遗址 710

第二章 茂陵 711

第一节 汉武帝陵 711

一、陵主 711

二、陵墓营建工程 712

三、随葬物品 712

四、陵园和陵邑 713

五、陵墓被盗情况 713

第二节 陪葬墓 713

一、霍去病墓 713

二、卫青墓 714

三、李夫人墓 714

四、霍光墓 714

五、金日?墓 715

六、阳信长公主墓 715

七、公孙弘墓 715

八、无名冢(表) 716

第三节 陵区石刻、石碑 716

一、霍去病墓石刻 716

(一)马踏匈奴 716

(二)跃马 716

(三)卧马 716

(四)石人 716

(五)人与熊 717

(六)怪兽吃羊 717

(七)野猪 717

(八)伏虎 717

(九)卧牛 717

(十)卧象 717

(十一)蛙 717

(十二)蟾 717

(十三)鱼(一) 717

(十四)鱼(二) 717

(十五)“左司空”三字 717

(十六)“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10字 717

二、石碑 718

(一)汉武帝陵石碑 718

(二)霍去病墓碑、标志 718

(三)卫青墓碑、标志 718

(四)李夫人墓碑、标志 718

(五)霍光墓标志 718

(六)金日碑墓标志 718

第四节 汉建筑及墓葬遗址 719

一、建筑遗址 719

(一)白鹤观遗址 719

(二)集仙台遗址 719

二、汉墓遗址 719

(一)上官桀墓遗址 719

(二)夏侯胜墓遗址 719

第五节 茂陵管理 71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 719

二、茂陵博物馆 719

三、博物馆建设 720

四、绿化、美化 721

五、馆藏文物 722

六、馆藏图书 723

七、参观游览 723

第三章 杨贵妃墓 727

第一节 墓体、墓主 727

第二节 碑碣 727

第三节 墓区建筑 732

第四节 墓区管理 73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 733

二、贵妃墓文管所 734

三、参观游览 734

第四章 其它墓葬 734

第五章 古建筑 736

第一节 北塔 736

第二节 文庙大成殿 737

第六章 石刻、造像 737

第一节 石碑 738

第二节 墓志 739

第三节 造像 742

第七章 文物藏品 743

第一节 陶器 743

第二节 青铜器、铜器 745

第三节 铁器 748

第四节 其它 748

第八章 文物普查与文物管理 749

第一节 文物普查 749

第二节 文物管理 750

卫生、体育志 753

第一篇 卫生 753

第一章 机构、设备 754

第一节 旧中国兴平医疗机构 754

第二节 新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 755

第三节 医疗设备 756

第二章 医疗队伍 758

第一节 医生 758

第二节 其它医务人员 759

第三章 医疗 760

第一节 中医 760

第二节 西医 76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61

第四节 医疗水平 761

第四章 防疫 763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763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765

第三节 其它疾病防治 765

第五章 保健 766

第一节 卫生保健 766

第二节 妇幼保健 768

第三节 公费医疗 768

第六章 药材 769

第一节 中药材的生产加工 769

第二节 药品经营 770

第三节 药政管理 771

第二篇 体育 772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772

第一节 机构 772

第二节 设施 773

第三节 裁判队伍 773

第二章 体育活动 773

第一节 幼儿体育 773

第二节 学校体育 774

第三节 职工体育 775

第四节 农村体育 775

第五节 老年体育 776

第六节 武术 776

第三章 比赛成绩 778

第一节 田径比赛成绩 778

第二节 球类成绩 782

第三节 其它 783

民俗、宗教志 785

第一篇 民俗 785

第一章 岁时、节令习俗 785

第一节 传统节日 785

第二节 现今重要节日 787

第二章 生活习俗 787

第一节 生辰 787

第二节 婚嫁(男婚女嫁俗) 788

第三节 丧祭 790

第四节 食、衣、住、行 791

第三章 移风易俗 793

第一节 革除陋习 793

第二节 社会新风 795

一、新俗 795

二、新风尚 797

三、五好家庭 799

第二篇 方言 803

第一章 语音 803

第一节 声韵调 803

第二节 声韵配合关系 807

第三节 兴平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808

第二章 词汇 811

第三章 语法 815

第一节 反复问句 815

第二节 比较句 815

第三节 把字句 816

第四节 了、得、来、的 816

第五节 其它例句 817

第四章 谚语、歇后语 817

第一节 谚语 817

第二节 歇后语 818

第三篇 宗教 819

第一章 道教 819

第一节 黄山宫 821

第二节 三清殿 821

第三节 关帝庙 822

第四节 城隍庙 822

第五节 岳庙 822

第六节 玉皇庙 823

第七节 其它庙宇 823

第二章 佛教 823

第一节 保宁寺(清梵寺) 824

第二节 千福寺 824

第三节 马嵬佛寺 826

第四节 其它佛寺 826

第三章 天主教 826

第四章 基督教 827

第五章 伊斯兰教 827

第六章 民间祭祀 827

第一节 祭孔 827

第二节 民祀 828

“文化大革命”志 829

概述 829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829

第一节 教师“集训会” 830

第二节 “革命大串连” 830

第三节 破“四旧”和造反夺权 830

第四节 “三支两军” 832

第五节 抢夺武器、物资 832

一、抢店张公社民兵枪枝 832

二、“抢”县人武部枪枝 832

三、抢公、检、法枪枝 832

四、“抢”北街民兵连枪枝 832

五、抢县中队枪枝 832

六、抢三○二库枪枝 832

七、抢界庄哨所枪枝 832

八、抢五○二库枪枝 833

九、抢“支左”服务组枪枝 833

十、抢秦岭“支左”部队枪枝 833

十一、再抢五○二库枪枝 833

十二、抢巡逻部队枪枝 833

十三、抢野营部队枪枝 833

十四、抢夺物资 833

第六节 武斗事件与制止武斗 834

一、武斗事件 834

(一)南大鹏事件 834

(二)“九·四”武斗 834

(三)张耳武斗 834

(四)桑镇武斗 834

(五)贾赵武斗 834

(六)高王寺事件 834

(七)祖门事件 835

(八)东、西桥武斗 835

(九)枪杀周锦荣 835

(十)枪杀晋泽普 835

(十一)“六·七”攻城 835

(十二)马村事件 835

(十三)打死杨志杰 836

(十四)击毙抢枪者事件 836

(十五)“拔”西吴桥据点 836

(十六)桑镇武斗、贵妃墓事件 836

(十七)大南事件 836

二、制止武斗 836

第七节 革命委员会成立及批林批孔 837

一、“清理阶级队伍” 837

(一)孟昭亮冤案 837

(二)“一○·四干校” 838

(三)“六九·四学习班” 838

(四)农村“民主补课” 838

二、知识青年下乡、城镇居民下放 839

三、“批林批孔” 839

四、“反击右倾翻案风” 840

第二章 拨乱反正 840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 840

第二节 落实党的政策 841

一、平反冤假错案 841

二、改正“右派” 841

三、复查错订成份。给“四类分子”摘帽 841

四、给地下党恢复名誉 841

五、为“联总武工队”平反 841

第三节 选举人民政府 841

第四节 清理“三种人” 841

人物志 843

第一章 传略 843

第一节 革命烈士 843

第二节 政治人物 849

第三节 军事人物 875

第四节 经济、科技人物 885

第五节 文化、教育人物 890

第六节 社会人物 896

第二章 名录 900

第一节 烈士英名录 900

第二节 历代人名录 905

第三节 现代人名录 909

第四节 英、模名录 916

附录 921

第一章 百业名家录 921

第二章 重要文件辑存 935

第一节 重要文件目录 935

第二节 重要文件载文 935

一、发展经济 935

二、限制人口 944

三、保护耕地 947

四、造林、务果 950

五、管水、改革殡葬、改进作风 953

六、兴平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959

第三章 旧志述略 968

第四章 县志编纂始末 970

附录一 972

附录二 9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