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通俗《资本论》
通俗《资本论》

通俗《资本论》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洪远朋著
  • 出 版 社: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43937703
  • 页数:3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可以说物理在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通俗《资本论》》目录
标签:资本论 资本

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的序言和跋 1

概述 1

《资本论》书名的来龙去脉 1

恩格斯的名字也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了 3

沃尔弗是当之无愧的 5

序和跋是《资本论》入门的一把钥匙 6

(一)《资本论》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7

《资本论》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7

《资本论》还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 8

《资本论》又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9

(二)《资本论》是研究什么的 9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9

《资本论》的中心和结构 11

《资本论》的方法 12

(三)怎样学习《资本论》 14

从《资本论》中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14

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资本论》的基本原理 14

学习《资本论》要理论联系实际 15

以原著为主刻苦钻研 17

(四)现实意义 18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18

《资本论》仍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20

《资本论》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直接指导意义 21

《资本论》揭示的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24

《资本论》关于商品经济的论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26

《资本论》揭示的某些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有借鉴作用 27

二、从解剖“细胞”开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29

概述 29

对象明确——一般商品 29

中心突出——劳动价值论 30

结构严密——从商品到货币 31

方法精粹——矛盾分析法 31

意义重大——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 31

(一)商品关系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 32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 32

商品的二因素 33

劳动的二重性 37

价值形式 40

商品拜物教 44

(二)交换过程是商品到货币的桥梁 48

货币是交换过程矛盾的必然产物 48

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 50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51

(三)神奇的货币 52

从一首绝妙的诗说起 52

价值尺度 53

流通手段 55

贮藏手段 58

支付手段 58

世界货币 60

三、“幼虫”怎样变为“蝴蝶”——《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61

概述 61

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 61

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奏和过渡 62

演绎的方法 62

(一)资本总公式 63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 63

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共同点和区别 64

G—W—G′为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66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66

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67

离开流通过程也不会形成剩余价值 68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68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68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0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是骗人的鬼话 70

四、时间的原子就是利润的要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2

概述 72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72

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结构 73

一篇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 73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74

劳动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 74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76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7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7

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78

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79

不变资本是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 79

可变资本是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 80

(三)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准确表现 80

用价值表现的剩余价值率 81

用劳动表现的剩余价值率 81

用产品表现的剩余价值率 82

(四)围绕工作日的斗争 83

权利与权利的对抗 83

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 85

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而进行的斗争 87

(五)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 87

第一个规律 87

第二个规律 88

第三个规律 88

五、“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90

概述 90

对象、中心和意义 90

与上一篇的关联 91

篇章的结构 91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91

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92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92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94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95

什么叫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95

协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96

协作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97

(三)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98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协作 99

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99

工场手工业是文明精巧的剥削手段 100

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101

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102

(四)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102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 103

什么是机器 104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104

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105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过剩人口 107

机器的广泛使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统治全社会 109

六、“相对”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11

概述 111

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111

综合和补充 112

(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12

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 112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 113

剩余价值生产的经济基础和自然基础 114

(二)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15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 116

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116

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117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117

(三)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118

正确的公式 118

错误的公式 118

不确切的公式 119

七、资本主义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 工资 120

概述 120

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继续和补充 120

第六篇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工资的本质 121

第六篇所讲的工资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一部分 122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22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122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123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是怎样造成的 124

(二)计时工资 125

计时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125

计时工资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一种手段 125

(三)计件工资 126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126

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127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形式的发展趋势 128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 128

怎样比较各国工资的差异 128

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名义工资较高,但实际工资不一定也高 129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名义工资较高,但相对的劳动价格较低 131

八、“血球”越滚越大——《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132

概述 132

资本的滚“血球”过程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 132

要在运动中考察资本积累 133

从简单到复杂的篇章 133

(一)简单再生产 133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134

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13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36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36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137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37

积累是由经济规律决定,而不是由“节欲”决定 139

决定积累量的因素 140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41

只是把金锁链销微放松一点而已 142

资本积累使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143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14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46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47

资本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48

外壳就要炸毁了 149

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否定的否定 150

(五)现代殖民理论 151

最后一章目的何在 151

在殖民地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理 151

九、资本运动的关键在于连续性——《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153

概述 153

资本从某一形态出发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 153

资本循环由形态变化、流通时间、流通费用三部分组成 154

动态分析法是其重要特点 155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55

购买阶段 156

生产阶段 157

销售阶段 159

货币资本的总循环 161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62

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162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 163

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 164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64

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164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165

商品资本循环表现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66

(四)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166

总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现实统一 166

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167

产业资本循环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169

(五)资本循环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170

生产时间 170

流通时间 171

(六)资本循环在流通领域所花的费用 171

纯粹流通费用 172

保管费用 173

运输费用 174

为什么把流通费用分为三类 174

十、加速资本周转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 资本周转 176

概述 176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176

第二篇的结构 177

数量分析法是其特色 178

(一)关于资本周转的一些基本概念 179

周转时间 179

周转次数 179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80

周转周期 180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之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81

1.生产资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组成 181

固定资本 181

流动资本 181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82

2.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182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183

固定资本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 183

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184

3.生产资本构成与资本周转速度 185

4.必须澄清的两种混淆 185

不能把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相混淆 185

不能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混淆 186

(三)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之二——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8

劳动期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188

生产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189

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190

(四)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191

周转时间对预付总资本量的影响 191

资本周转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193

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流通的影响 194

十一、平衡本身是一种偶然现象——《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95

概述 195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95

平衡分析法是其特点 196

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组成 196

(一)研究对象和货币资本的作用 197

社会再生产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97

货币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198

(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00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01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202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 203

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实现条件 204

第Ⅱ部类内部交换的实现条件 205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206

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206

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 207

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加进后的实现问题 208

(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09

第Ⅰ部类的积累 210

第Ⅱ部类的积累 211

扩大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211

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 213

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平衡条件 215

扩大再生产的两大规律 217

十二、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219

概述 219

三个转化 219

结构和组成 220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220

什么叫成本价格 220

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生产本身所耗费的东西是不同的 220

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实际活动中的作用 221

成本价格的概念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221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22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22

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222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223

(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23

利润率 223

应当由利润率引出利润 224

利润率由剩余价值率转化而来 224

(四)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225

m′不变,v/C可变对利润率的影响 225

m′可变,v/C不变对利润率的影响 226

m′、v与C都可变对利润率的影响 226

结论 226

(五)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228

缩短周转时间可以提高利润率 228

周转时间与利润率成反比 229

周转使利润率转化为年利润率 229

(六)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230

不变资本的节约与利润率的关系 230

节约不变资本的各种途径 230

(七)价格变动的影响 232

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232

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间接影响 232

十三、“虚伪的兄弟”与“真正的共济会团体”——《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34

概述 234

三个决定 234

研究的顺序 235

全面、辩证分析的结果 235

(一)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36

资本构成不同会引起利润率的差别 236

周转时间不同也会引起利润率的差别 236

利润率的差异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 237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237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237

平均利润的形成 238

生产价格的形成 239

并非“科学的自杀” 240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241

(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242

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交换 242

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市场价值 243

供求与市场价格、市场价值的关系 245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247

超额利润 247

(四)生产价格绝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248

工资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248

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价值的变动 248

十四、一个二重性的规律——《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249

概述 249

什么是利润率发展的趋势 249

这一篇与《资本论》其他部分的关联 249

规律、反作用、结果 250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250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 250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是一个二重的规律 251

商品价格下降和商品中所包含的利润量增加同时并存 252

(二)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各种因素 252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252

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253

不变资本的各种要素变得便宜 253

相对过剩人口 253

对外贸易 254

股份资本的增加 254

(三)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使资本主义各种内在矛盾激化 255

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255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255

资本过剩与人口过剩的矛盾 25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257

十五、“贱买贵卖是商业的规律”——《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259

概述 259

研究的对象 259

研究的顺序 260

并非理论和历史的颠倒 260

对政治经济学的一大贡献 261

(一)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 261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的 262

商业资本的作用 263

(二)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64

商业利润的来源及其实现的形式 265

商业资本获取的也是平均利润 265

商业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266

商业劳动的特点及其工资 268

(三)商业资本的周转和商业价格 269

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 269

商业资本周转对经济危机的促进作用 270

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271

(四)货币经营资本 271

货币经营资本及其基本业务 272

货币经营业的产生和发展 272

货币经营业的作用和特点 272

(五)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 273

商业资本是一种古老的资本 273

资本主义以前商业资本的作用 274

商业资本在产业资本产生中的作用 274

十六、钱能生钱吗?——《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276

概述 276

最大最杂最难的篇章 276

关于标题 277

庞杂的结构 277

(一)生息资本、利息与利息率 278

生息资本的形成、性质和特征 278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279

利息率及其下降的趋势 280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281

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 281

(二)资本主义信用 282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283

银行信用是银行提供给职能资本家的信用 283

资本主义信用的二重作用 285

(三)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288

银行资本的绝大部分是虚拟资本 288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290

(四)信用制度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291

信用制度可以节约流通手段 291

国际信用制度下贵金属的流通 291

汇兑率是货币金属的国际运动的晴雨计 292

(五)资本主义以前的生息资本 292

高利贷资本的产生和特点 293

从高利贷资本到近代银行制度 293

十七、土地所有者坐地分赃——《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295

概述 295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不同 295

结构和组成 296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96

(一)土地所有权与资本主义地租 297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形式 297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三大阶级的关系 298

资本主义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98

研究地租应该避免的三个主要错误 299

(二)级差地租 300

级差地租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300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 302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 304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306

(三)绝对地租 307

绝对地租理论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307

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就得支付绝对地租 308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价值大于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 309

绝对地租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310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 312

(四)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及其他 313

建筑地租是投机的对象 313

地租和垄断价格 313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314

批判“土地收益递减”论 315

(五)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315

资本主义以前的地租形式 315

从资本主义以前的地租向资本主义地租过渡的形式 316

十八、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318

概述 318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结 318

结构 319

各章的梗概 319

(一)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 320

“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新创造价值的源泉 320

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322

总产品、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区别 322

(二)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323

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323

分配关系又是生产关系的表现 324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结 32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历史的生产方式 32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 326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 327

十九、一幅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图画——《资本论》第四卷 剩余价值理论 329

概述 329

《资本论》第四卷的写作和出版情况 329

《资本论》第四卷在中国的传播 330

《资本论》第四卷的理论意义 331

(一)李嘉图以前的经济学家 332

总的评论 332

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 333

最早对资本作系统解释的人——重农学派 333

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334

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 335

试图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描绘成贫富之间对立的奈克尔 335

魁奈的经济表 336

抨击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观点的兰盖 336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 337

(二)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338

洛贝尔图斯的地租理论 338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 338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339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339

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 340

李嘉图的积累理论 341

马克思关于地租的理论 341

(三)李嘉图以后的经济学家 342

李嘉图理论体系不可克服的两大矛盾 343

统治阶级的辩护士——马尔萨斯 344

从托伦斯、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看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344

莱文斯顿、霍吉斯金等李嘉图学派社会主义者 345

拉姆赛、舍尔比利埃和理查·琼斯发挥李嘉图理论的个别正确思想 346

庸俗经济学的实质 3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