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贵州省志  民族志  上
贵州省志  民族志  上

贵州省志 民族志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41209678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暂缺《贵州省志》简介
《贵州省志 民族志 上》目录

序&王朝文 1

概述 1

第一篇 苗族 14

第一章 族源族称、人口分布及语言文字 14

第一节 族源族称 1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8

第三节 语言文字 23

第二章 社会经济 38

第一节 农业 39

第二节 林业 44

第三节 手工业 48

第四节 交通运输 邮电 52

第五节 商业 57

第三章 社会政治 62

第一节 家庭 姓氏 62

第二节 社会组织 65

第三节 土司制度 67

第四节 历史上的反抗斗争 67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 74

第四章 教育 文化 78

第一节 教育 78

第二节 传统医药 85

第三节 体育 88

第四节 挑花、刺绣 93

第五节 织锦、蜡染 96

第六节 银饰 98

第七节 竹编、雕塑、绘画、剪纸 100

第五章 文学 艺术 103

第一节 口头文学 103

第二节 书面文学 111

第三节 歌谣 音乐 114

第六章 风俗习惯 120

第一节 服饰 120

第二节 饮食 125

第三节 居住 127

第四节 婚姻 130

第五节 丧葬 135

第六节 生产习俗 139

第七节 节日与宗教 140

第二篇 布依族 151

第一章 族源和族称 151

第一节 族称 151

第二节 族源 151

第二章 人口分布及地理环境 153

第一节 人口分布 153

第二节 地理环境 154

第三章 语言文字 155

第一节 语言 155

第二节 文字 165

第四章 社会经济 170

第一节 农业 170

第二节 林业 172

第三节 畜牧业 173

第四节 手工业 174

第五节 商业贸易 176

第六节 工业生产 178

第七节 交通 通讯 181

第五章 社会政治 185

第一节 社会组织 185

第二节 政治制度 190

第三节 历史上的反抗斗争 197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 202

第六章 生活习俗 209

第一节 服饰 209

第二节 饮食 211

第三节 居住 213

第四节 婚姻 216

第五节 丧葬 219

第六节 节日 221

第七节 宗教信仰 223

第七章 工艺美术 227

第一节 纺织、印染 227

第二节 织锦、刺绣 230

第三节 编织、铜鼓 231

第四节 美术、书法 234

第八章 文学艺术 236

第一节 民间文学 236

第二节 作家文学 240

第三节 音乐舞蹈 242

第四节 戏曲 244

第九章 教育、体育、医药卫生 246

第一节 教育 246

第二节 体育 248

第三节 医药卫生 251

第三篇 侗族 255

第一章 族称族源 255

第二章 人口分布及地理环境 257

第三章 语言文字 258

第四章 社会经济 264

第一节 农业 265

第二节 林业 270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与近现代工业 274

第四节 交通通讯 283

第五节 商贸与财政金融 285

第五章 社会政治 290

第一节 家族与村寨组织 290

第二节 洞款组织 297

第三节 习惯法 299

第四节 土司制度 301

第五节 乡村基层政权 308

第六节 武装反抗斗争 310

第七节 民族区域自治 315

第六章 教育、卫生与体育 319

第一节 教育 318

第二节 卫生 324

第三节 体育 328

第七章 文学艺术 331

第一节 文学 331

第二节 音乐戏曲 335

第三节 雕塑、绘画和剪纸 339

第八章 风俗习惯 340

第一节 头饰服饰 340

第二节 饮食住居 343

第三节 节日娱乐 347

第四节 婚姻丧葬 350

第五节 宗教信仰 353

第四篇 土家族 360

第一章 族源族称 360

第二章 人口分布及地理环境 363

第一节 人口分布 363

第二节 地理环境 364

第三章 社会经济 366

第一节 农业经济 366

第二节 采炼和手工业 371

第三节 商业贸易 375

第四节 交通邮电 377

第四章 社会政治 380

第一节 土司制与保甲制 380

第二节 号军起义 382

第三节 神兵运动和黔东特区 385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 390

第五章 教育 卫生 体育 393

第一节 教育 393

第二节 医药卫生 399

第三节 体育 402

第六章 文化艺术 403

第一节 文学 403

第二节 音乐舞蹈 409

第三节 戏剧 412

第四节 工艺美术 413

第七章 生活习俗与宗教 416

第一节 衣食住 416

第二节 婚姻 419

第三节 丧葬 422

第四节 节日 424

第五节 宗教信仰 426

第五篇 彝族 435

第一章 族源及人口分布 435

第一节 族源族称 435

第二节 人口分布 437

第三节 地理环境 437

第二章 语言文字 古籍 439

第一节 语言 439

第二节 彝文古籍 金石 441

第三节 布摩 443

第三章 社会经济 445

第一节 农业 445

第二节 畜牧业 448

第三节 手工业 450

第四节 矿冶业 451

第五节 商业贸易 453

第六节 交通邮电 455

第四章 社会政治 457

第一节 则溪制度 457

第二节 九扯九纵 459

第三节 地方政权 459

第四节 土司制度 462

第五节 历史上的反抗斗争 464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466

第五章 教育 卫生 体育 468

第一节 教育 468

第二节 医疗卫生 469

第三节 体育 470

第六章 文化艺术 472

第一节 文学艺术 472

第二节 天文历法 476

第三节 哲学 478

第七章 生活习俗 宗教 480

第一节 衣食住行 480

第二节 婚姻 丧葬 483

第三节 节日 488

第四节 宗教信仰 489

第六篇 仡佬族 493

第一章 族源与族称 493

第一节 族源 493

第二节 族称 494

第三节 语言 495

第二章 人口及分布 498

第一节 人口 498

第二节 区域分布 500

第三章 社会经济 502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 502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 504

第三节 交通贸易 511

第四章 社会政治 514

第一节 政治制度 514

第二节 反抗斗争 518

第五章 教育文化 523

第一节 教育 523

第二节 医药卫生 527

第三节 文娱体育 528

第四节 文学艺术 530

第六章 风俗习惯 536

第一节 衣、食、住、行 536

第二节 婚丧 540

第三节 节日 551

第四节 宗教信仰 553

第七篇 水族 559

第一章 概述 559

第一节 族源族称 559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 561

第三节 语言文字 563

第二章 社会经济 571

第一节 农业经济 571

第二节 工业 579

第三节 交通 通讯 581

第四节 商业 583

第三章 社会政治 586

第一节 社会组织 586

第二节 土司制度 591

第三节 水族人民历代的反压迫斗争 595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 598

第四章 生活习俗 600

第一节 居住、饮食、服饰 600

第二节 婚姻 603

第三节 家庭 606

第四节 丧葬 607

第五节 宗教信仰 609

第六节 节日 612

第七节 禁忌 616

第五章 文化事业 617

第一节 文学艺术 617

第二节 文化教育与科技 625

第三节 医药卫生 631

第四节 民族体育 633

第八篇 回族 635

第一章 族源、族称、民族形成、迁徙入黔 635

第一节 族源 635

第二节 族称 636

第三节 民族形成 637

第四节 迁徙入黔 637

第二章 人口、住地环境、语言文字 639

第一节 人口 639

第二节 住地环境 639

第三节 语言文字 640

第三章 社会政治 641

第一节 民族社会地位之变化 641

第二节 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646

第四章 社会经济 651

第一节 农业 652

第二节 多种经营 653

第三节 畜牧业 654

第四节 手工业 655

第五节 饮食业 656

第六节 工商业 657

第七节 运输业 658

第五章 民族教育 658

第一节 经堂教育 658

第二节 经堂教育之演化 659

第六章 精神文明 661

第七章 宗教信仰 663

第一节 伊斯兰教 663

第二节 清真寺 664

第八章 社会团体 666

第一节 伊斯兰教社会团体 666

第二节 清真寺社会团体 667

第九章 生活习俗 668

第一节 饮食 668

第二节 特制食品——牛干巴和牛油茶 670

第三节 婚姻 670

第四节 丧葬 祭祀 674

第五节 节庆 676

第九篇 白族 680

第一章 民族源流 680

第一节 族源迁徙 680

第二节 族称 683

第三节 民族识别 684

第二章 地理环境 人口分布 688

第一节 地理环境 688

第二节 人口分布 689

第三节 语言文字 692

第三章 社会经济 694

第一节 经济发展状况 694

第二节 农牧生产 698

第三节 手工业 701

第四章 社会政治 703

第一节 家族组织 703

第二节 抗暴斗争 706

第五章 教育 文化 709

第一节 教育、卫生、体育 709

第二节 文学艺术 713

第六章 风俗习惯 718

第一节 居住 饮食 服饰 718

第二节 婚姻 720

第三节 丧葬 725

第四节 节日及礼仪 727

第五节 宗教信仰 729

第十篇 瑶族 733

第一章 族称族源与语言 733

第一节 自称与他称 733

第二节 族源与迁徙 733

第三节 语言 736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746

第一节 地理环境 746

第二节 人口分布 747

第三章 社会经济 749

第一节 农业 副业 749

第二节 手工业 751

第三节 扶贫攻坚 751

第四章 社会政治 756

第一节 寨老、石牌制、保甲制 756

第二节 民族乡 766

第五章 教育 卫生 体育 768

第一节 教育 768

第二节 医药卫生 773

第三节 体育 774

第六章 文学艺术 776

第一节 文学 776

第二节 工艺 779

第三节 舞蹈 780

第七章 生活习俗 782

第一节 房屋建筑、饮食服饰 782

第二节 婚姻 784

第三节 丧葬 788

第四节 节日 792

第五节 信仰禁忌 793

第十一篇 壮族 798

第一章 概况 798

第一节 族称族源 798

第二节 地理环境 799

第三节 语言文字 800

第二章 社会经济 801

第一节 自然资源 801

第二节 经济制度 802

第三节 农业生产 804

第四节 工商业 805

第五节 交通邮电 806

第三章 社会政治 807

第一节 家庭与社会组织 807

第二节 反抗斗争 808

第三节 壮乡解放 810

第四节 壮族民族乡 811

第四章 文化 812

第一节 教育沿革 812

第二节 医疗卫生 813

第三节 民间歌谣 813

第四节 传说故事 819

第五章 习俗 824

第一节 社会风尚 824

第二节 居住 825

第三节 饮食 825

第四节 服饰 826

第五节 节日 826

第六节 婚俗 829

第七节 丧葬 830

第八节 宗教信仰 831

第十二篇 畲族 833

第一章 自然环境及人口分布 833

第二章 族源和语言 833

第三章 社会经济 834

第四章 社会政治 838

第五章 文化 教育 工艺 839

第六章 生活习俗 841

第十三篇 毛南族 846

第一章 概况 846

第一节 族源族称及人口分布 846

第二节 语言 847

第二章 社会政治 848

第一节 社会组织 848

第二节 反抗斗争 850

第三节 干部培养 851

第三章 社会经济 852

第一节 农业 852

第二节 林业 854

第三节 交通通讯 855

第四节 集市贸易 856

第五节 传统工艺 857

第四章 文化 教育 卫生 858

第一节 教育卫生 858

第二节 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 859

第三节 广播影视 860

第五章 节日 婚姻 丧葬 861

第一节 节日 861

第二节 婚姻家庭 862

第三节 丧葬 863

第十四篇 仫佬族 866

第一章 族源 人口分布 语言 866

第二章 社会经济 868

第三章 社会政治 870

第四章 文学艺术 教育 卫生 871

第五章 风俗习惯 873

第十五篇 满族 880

第一章 族称族源及人口分布 880

第二章 经济政治 881

第三章 生活习俗 883

第四章 语言文字 887

第五章 教育 889

第六章 文化艺术 890

第十六篇 蒙古族 894

第一章 族源、人口及分布 894

第二章 社会经济社会政治 898

第三章 文化教育 900

第四章 生活习俗 900

第十七篇 羌族 905

第一章 源流族称及人口分布 905

第二章 政治经济 906

第三章 教育和文化艺术 908

第四章 生活习俗 911

第十八篇 民族工作 914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族工作 914

第一节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探索民族工作之路 914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918

第三节 民族工作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924

第四节 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 931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民族工作 937

第一节 沿着党的“八大”路线前进 937

第二节 三年“大跃进”时期和调整国民经济时期 93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 948

第四章 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950

第一节 拨乱反正 重申党的民族政策 950

第二节 明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953

第三节 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成就 955

大事记 960

附录 971

后记 10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