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音乐通史  下
中国音乐通史  下

中国音乐通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家浚编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41215667
  • 页数:10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录了从夏、商、周至1989年大跨度的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史事,包括起主导作用的专业音乐状况,乐、器、曲的发展及成就,以及各时期音乐机构的设置和音乐家的思想动态。同时本书也充分叙述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并对中国音乐文化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上一篇:冷军下一篇:行业手绘POP 商业
《中国音乐通史 下》目录

第一编 史前的音乐活动(约公元前6000年至前2070年) 1

概述 1

第一章 音乐活动的诸种传说 2

第二章 古歌和乐舞 5

第三章 乐器和乐律 9

第二编 中国音乐史的第一幕——夏、商(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046年)概述 14

第一章 乐舞的发展 15

第二章 民间歌谣 20

第三章 乐器和乐律 24

第四章 音乐文化交流、音乐教育和音乐家 29

第三编 乐舞鼎盛的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概述 31

第一章 乐舞的发展和乐的典礼化 33

一、大型乐舞 33

二、小型乐舞 35

三、诸侯各国的乐舞 36

四、周朝礼仪用乐 37

第二章 第一部歌词总集《诗经》 39

一、采风活动和民间歌谣 39

二、《诗经》的编者 40

三、《诗经》的分类 41

四、《诗经》音乐的特征 45

五、周代的歌咏活动 50

第三章 南方巫音的代表作《九歌》 52

一、《九歌》的作者 52

二、《九歌》的内容 53

三、《九歌》的乐队 55

四、《九歌》与《诗经》比较 55

第四章 乐器、乐队的新规模 56

一、原有乐器的演进 56

二、乐器分类和乐队编成 57

第五章 乐律和乐学的进展 59

一、乐律 59

二、乐学的?、曾系统 60

三、管子的三分损益律 62

四、转调的运用和音响心理影响 64

第六章 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65

一、中央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65

二、地方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活动 68

第七章 音乐家和表演理论 69

一、音乐家孔丘 69

二、音乐评论家季扎 72

三、演奏家伯牙 74

四、演奏家师旷 75

五、演奏家师文 76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家 77

七、声乐理论 78

第八章 诸子百家论乐 79

一、春秋时期论乐诸家 79

二、战国时期论乐诸家 81

第九章 少数民族音乐和音乐交流 94

第四编 大融合、大统一的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概述 96

第一章 短暂而具特色的秦朝音乐 97

一、倡导百戏 97

二、设立乐府 98

三、新增乐器 98

四、信奉五行说 99

五、三字民歌 100

六、《吕氏春秋》 101

第二章 汉代乐府和宫廷音乐 102

一、民间音乐登堂入室 102

二、乐府的兴衰 103

三、后宫、后堂的音乐活动 106

第三章 汉代的郊庙、燕飨音乐 107

一、安世房中歌 107

二、郊祀歌 108

第四章 汉代的鼓吹铙歌 109

一、鼓吹 109

二、横吹 110

二、铙歌 111

第五章 汉代的相和歌、大曲和其他民歌 113

一、相和歌 113

二、大曲 116

三、叙事歌 117

第六章 汉代的琴曲和琴歌 118

一、琴歌 118

二、琴曲 120

三、《胡笳十八拍》 121

第七章 汉代百戏、歌舞和少数民族音乐交流 123

一、歌舞的兴盛和百戏的出现 123

二、兄弟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126

第八章 乐器、乐律和记谱法 128

一、乐器 128

二、记谱法 131

三、乐律 131

第九章 汉代的音乐家 134

第十章 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想 136

一、董仲舒的音乐思想 137

二、刘安与《淮南子》的音乐思想 139

三、王充的音乐思想 142

第十一章 和各国的音乐交流 142

第五编 民族融合加速的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 144

概述 144

第一章 宫廷音乐机构的变化 145

第二章 清商乐和歌舞、吴歌、西曲 147

一、清商乐 147

二、歌舞 151

三、吴歌、西曲 152

四、清商乐的发展演变 156

第三章 鼓吹乐和北方民歌 158

一、鼓吹乐 158

二、叙事歌 161

第四章 雅乐 163

第五章 琴曲、器乐曲 165

第六章 道教、佛教和音韵学的诞生 174

一、道教音乐的兴起 174

二、佛教音乐的演变 176

三、音韵学的诞生 178

第七章 乐器、乐律和乐谱 178

一、乐器 178

二、乐律学的进展 179

三、记谱法 180

第八章 音乐家 181

第九章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 184

一、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 184

二、阮籍和《乐论》 190

三、刘勰和《文心雕龙》中《乐府》、《声律》诸篇 191

第十章 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192

第六编 歌舞兴盛的中古期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195

概述 195

第一章 隋朝的几项重要音乐活动 196

一、设燕乐“七部乐”、“九部乐” 196

二、正月大规模集中演出散乐 197

三、歌舞剧形成雏形 198

四、清乐的损益和鼓吹的扩展 198

五、开皇乐议和郑译、万宝常 199

六、反映阶级矛盾的歌曲更加尖锐深刻 203

第二章 唐代的音乐机构 204

一、太乐署和鼓吹署 204

二、教坊 205

三、梨园 206

第三章 唐代的燕乐 207

一、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两部伎 207

二、燕乐中的〔大曲〕 212

三、燕乐二十八调 215

第四章 唐代的各类声乐活动 216

一、曲子的兴起 216

二、唐代的变文和长篇叙事歌 221

三、文士和乐工创作的歌曲 224

第五章 唐代的歌舞与歌舞戏 227

一、技艺性歌舞 227

二、弄参军 229

第六章 宗教音乐 232

一、佛教音乐 232

二、道教音乐 233

三、其他宗教音乐 234

第七章 唐代的乐器、乐谱、乐律和乐书 235

一、乐器 235

二、乐谱 238

三、乐律 245

四、乐书 245

第八章 唐代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247

一、作曲家 247

二、歌唱家 251

三、器乐演奏家 253

四、古琴演奏家 255

五、音乐作品 257

第九章 唐代的音乐思想和理论 264

一、李世民的音乐思想 264

二、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265

三、吕温的音乐思想 267

第十章 唐代音乐文化的交流 268

一、《南诏奉圣乐》进京 269

二、骠国乐 271

三、与日本音乐文化交流的频繁 272

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音乐概况 274

一、前蜀王建时蜀地的音乐活动 274

二、南唐王室和江南一带的音乐活动 277

三、王朴律 278

第七编 辽、宋、金市民音乐的兴起(公元960~1271年) 280

概述 280

第一章 音乐机构和活动情况 282

一、宫廷音乐机构 282

二、地方音乐机构及官宦人家家乐 288

第二章 词调歌曲和词乐家 289

一、词调来源 289

二、词调歌曲的体裁、结构 291

三、词乐家和词作 298

第三章 歌舞和戏曲的发展 308

一、歌舞 308

二、杂剧、南戏 313

第四章 说唱音乐的兴盛 317

一、小说 317

二、鼓子词 318

三、唱赚 318

四、诸宫调 320

五、崖词 321

六、陶真 321

七、南音 322

第五章 琴曲、琴家和琴论 323

一、琴僧 324

二、浙派琴家和琴曲 324

三、琴歌 327

四、琴艺和琴学理论的发展 327

第六章 宗教音乐 329

一、道教音乐 329

二、佛教音乐 330

三、藏传佛教音乐 331

第七章 音乐理论思想和论著 332

第八章 乐器、乐律和记谱法 338

一、乐器 338

二、乐律与宫调理论 341

三、记谱法的演进 343

第九章 少数民族音乐及与东亚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 344

一、少数民族音乐 344

二、与东亚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 346

第十章 辽、西夏、金的音乐 348

一、辽的音乐 348

二、西夏音乐 351

三、金的音乐 352

第八编 戏曲兴盛的元、明(公元1271~1644年) 355

概述 355

第一章 宫廷音乐 357

一、元宫廷音乐 357

二、明代宫廷音乐 361

第二章 杂剧、南戏的鼎盛和昆、弋诸腔的兴起 363

一、杂剧 363

二、南戏 371

三、四大声腔的形成及其他 374

第三章 散曲的兴起 385

一、北曲 386

二、南曲 389

第四章 民间小曲 391

一、民间小曲简况 392

二、小曲的内容和伴奏 392

三、小曲与散曲之异同 395

第五章 说唱音乐 397

一、诸宫调的最后一瞬 397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艺术 397

三、说唱词话 399

四、弹词、鼓词的兴起 401

五、宝卷和道情 402

六、货郎儿 403

第六章 少数民族音乐和歌舞 405

一、维吾尔族的木卡姆 405

二、元代达达乐曲 408

三、纳西族的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 410

四、蒙古族的倒喇、潮林道和《江格尔》 414

第七章 器乐曲 416

一、琵琶曲与琴曲 416

二、民间鼓吹吹打乐 421

第八章 宗教音乐 426

一、道教音乐 426

二、佛教音乐 427

三、基督教音乐 428

第九章 乐器、乐谱和乐律 429

一、乐器 429

二、乐谱 433

三、乐律 435

第十章 音乐理论著作和美学思想 437

一、音乐论著 437

二、音乐美学思想 446

第十一章 音乐家 452

一、演唱家 452

二、演奏家 457

第十二章 中外音乐交流 461

第九编 戏曲占统治地位和启蒙转折开始的清代(公元1644~1911年)概述 463

第一章 宫廷音乐机构和音乐活动 465

一、祭祀乐 465

二、朝会乐 466

三、宴飨乐 466

四、导迎乐 472

五、南府的音乐活动 473

第二章 戏曲多种声腔争芳斗艳 475

一、昆腔 475

二、弋阳腔(高腔) 476

三、梆子腔 478

四、弦索腔 479

五、皮黄腔 480

六、其他腔调 483

第三章 京剧的诞生和成熟 483

一、语言字音的京化和规范化 484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板腔体系 484

三、演唱伴奏有了明显提高和改革 485

四、有了一批杰出演员 485

第四章 少数民族戏曲的兴起 487

一、藏戏 487

二、地戏 489

三、傣剧 490

四、吹吹腔 490

五、侗戏 491

六、壮剧 492

第五章 说唱音乐曲种纷纷诞生 493

一、弹词类 493

二、大鼓类 497

三、牌子曲类 501

四、渔鼓道情类 503

五、琴书类 505

六、走唱类 506

七、少数民族说唱 506

第六章 民间小曲的演进 507

第七章 民族器乐和曲谱集 509

一、古琴音乐 509

二、琵琶音乐 512

三、器乐合奏 517

第八章 少数民族歌舞和器乐 524

一、蒙古族音乐 524

二、藏族音乐 526

三、维吾尔族音乐 527

四、侗族音乐 528

第九章 宗教音乐 530

一、道教音乐 530

二、佛教音乐 531

三、基督教音乐 532

第十章 乐器、乐谱和音乐著作 533

一、乐器 533

二、乐谱 535

三、音乐著作 538

第十一章 音乐理论思想 543

第十二章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550

一、教会创办新学传播赞美诗音乐和乐理 550

二、西方音乐在我国的展演 551

三、西式乐队在我国的建立 553

四、中国音乐的西传 554

第十三章 学堂乐歌的兴起 555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 555

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557

三、学堂乐歌和中国新音乐 567

第十编 向现代音乐迈出第一步的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概述 570

第一章 音乐团体和队伍的状况 572

一、民国初的音乐社团 572

二、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音乐团体 576

三、抗战时期解放区的音乐团体 577

四、抗战时期沦陷区的音乐社团 579

五、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音乐社团 580

第二章 音乐教育 582

一、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583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 585

三、师范音乐教育 586

四、专业音乐教育 588

五、音乐教育家 590

第三章 戏曲音乐的发展 597

一、进入鼎盛期的诸剧种 597

二、新兴诸剧种 604

第四章 曲艺音乐和民歌的繁荣 610

一、曲艺音乐 610

二、民歌 615

第五章 声乐作品和作曲家 618

一、五四前后的作曲家及其代表作 619

二、工农运动中的革命歌曲和根据地的歌曲 627

三、30年代的专业音乐创作 630

四、左翼音乐运动和抗日歌咏运动中的歌曲作品和作曲家 652

五、延安和革命根据地的作曲家和作品 671

六、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歌曲创作 694

七、三四十年代的通俗歌曲 703

第六章 器乐创作 708

一、西洋乐器乐曲的创作 708

二、民族器乐曲的创作 718

第七章 新歌剧的兴起 725

一、新歌剧发轫阶段 725

二、延安时期的歌剧 727

三、国统区、沦陷区的歌剧创作 729

四、歌剧作曲家和作品 731

第八章 歌唱家、演奏家和指挥家 738

一、歌唱家 738

二、演奏家 745

三、指挥家 760

第九章 音乐理论和音乐学家 762

一、西方音乐理论的介绍和推广 762

二、音乐理论和音乐学家 763

三、中国新音乐史学的初创阶段 779

第十章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 780

一、音乐教育领域引进大量外籍教员 781

二、赴西方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所选国家的扩大 781

三、西方音乐书刊被翻译改写后在国内陆续出版 782

四、各国侨民和演出团体在华演出频繁 782

五、中国音乐家在海外演出活动增多 784

六、对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的两位音乐家 785

第十一编 开始与国际接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49~1989年)概述 788

第一章 音乐团体机构 791

一、音乐表演团体 791

二、音乐组织领导和研究机构 793

三、大型、集中的调演、汇演活动 795

四、举办全国性的各种评奖、比赛、座谈活动 798

第二章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800

一、专业音乐教育 800

二、师范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 802

三、社会音乐教育 804

四、音乐教育家 806

第三章 传统音乐的发展 811

一、戏曲音乐 811

二、曲艺音乐 823

三、民歌 835

四、民间器乐 838

第四章 声乐作品和作曲家 842

一、群众歌曲 842

二、抒情歌曲 848

三、艺术歌曲 851

四、合唱歌曲 853

五、少儿歌曲 859

六、歌颂毛泽东和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 860

七、通俗歌曲 863

八、几位影响较大的歌曲作家 868

第五章 器乐作品和作曲家 876

一、民族器乐作品 876

二、钢琴、小提琴和西洋管弦乐作品 891

三、几位影响较大的作曲家 903

四、新潮派作曲家的崛起 907

五、其他西洋乐器乐曲 909

第六章 歌舞和歌剧、舞剧的发展 909

一、歌舞 909

二、歌剧音乐 918

三、舞剧音乐 925

四、歌剧、舞剧作曲家 930

第七章 电影、电视音乐 936

一、电影音乐 937

二、电视音乐 947

三、影视作曲家 951

第八章 演唱、演奏、指挥艺术的发展 963

一、演唱艺术的发展和歌唱家 963

二、演奏艺术的发展和演奏家 979

三、指挥艺术的发展和指挥家 993

第九章 音乐理论思想 1002

一、音乐指导思想的演变 1002

二、音乐史学的进展 1019

三、民族音乐学的进展 1031

四、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 1035

五、音乐技术理论的进展 1038

第十章 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律制、记谱法的演进 1045

一、民族乐器的改革 1045

二、律制的新探索 1051

三、记谱法的演进 1052

四、乐器改革家 1053

第十一章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 1054

一、新中国成立头十七年 1054

二、进入低潮的“文革”十年 1061

三、“文革”后迅猛复苏的十三年 1062

参考书目 1072

后记 10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