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原理和判例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原理和判例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原理和判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祥俊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3692536
  • 页数:906 页
图书介绍: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我国虽有较为完善的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但法律条文毕竟多是原则抽象的,法律的明文规定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实践中的情况纷繁复杂,尤其是现今生活的发展变化非常之快,法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且名目繁多,因而这也导致各级法院的法官以及相关领域的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时往往感觉无法可依、无所适从,尝尝苦恼于找不到与现实情况相匹配的法律规定。而作者作为在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多年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案件审判工作实践的法官,其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对于下级法院的法官、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者、律师等实务届人士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原理和判例》目录

第一章 绪论:商业标识保护的基本政策——商业标识与科技成果保护政策之比较 2

第一节 商业标识的非穷尽性 2

一、穷尽性与非穷尽性的具体表现 2

二、法律保护格局的差异 4

三、穷尽性与法定性的严格程度 5

第二节 商业标识保护的无期限性 5

一、有无严格期限限制的原因 5

二、折射不同的立法政策 6

第三节 严格限定性与边界延伸性 6

一、科技成果权利范围的严格限定性 6

二、商业标识权利的边界延伸性 8

第四节 重合保护下的不同态度和意蕴 16

一、各行其道原则 16

二、科技成果权重合保护的限制 17

三、专门法与补充法的政策协调性 18

四、小结 19

第二章 商业标识、商标与商标权 21

第一节 商业标识的范围 21

一、商业标识的含义 21

二、商标 21

三、商号与企业名称 22

四、域名 27

五、不同商业标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28

第二节 商标权 28

一、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28

二、未注册商标保护的法律基础 30

三、注册商标专用权 32

四、专有使用权:积极权能 33

五、排他权:消极权能 39

六、隐性反向混淆与商标权的边界 40

第三节 商标的功能与商标权 43

一、商标的功能 43

二、商标功能与权利边界 45

第四节 商标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在商标权保护中的作用 51

一、引言 51

二、商标权的标识权属性 52

三、商标权的相对性 59

四、商标权的弹力性 61

五、商标权的独立性与地域性 62

第三章 商标授权的法律适用 72

第一节 商标法的多层面解读 72

一、宏观思维和操作智慧 72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74

三、常规适用与非常规适用 75

四、法律思维与日常生活思维 75

五、诚实信用和不正当竞争的有限适用 78

第二节 自然人申请注册商标的资格 78

一、自然人申请资格理解上的争议 78

二、明白的含义无须再作解释 79

第三节 地名的“其他含义”的界定 80

一、地名的“其他含义”的理解分歧 80

二、“其他含义”与商标意义 82

三、“其他含义”与显著性 83

四、“其他含义”的两种含义 83

第四节 “连续三年不使用”的认定 84

一、解释和适用“连续三年不使用”的基点 84

二、按照立法本意的理解 84

三、按照实际效果的适用 88

四、防御性保护是否作为例外 90

第五节 代理人或者代表人抢注商标问题——《商标法》第15条的解释与适用 91

一、《商标法》第15条的多角度解释 91

二、最高人民法院判例的解释态度 94

三、《商标法》第15条的扩张解释 99

第六节 商标授权程序中在先权利的保护——《商标法》第31条的理解和适用 105

一、《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由来 105

二、《商标法》第31条前后段的关系 106

三、《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在先权利的范围 107

四、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与未注册的驰名商标的关系 111

第七节 商标评审中的转换适用法律 111

一、问题与分歧 111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12

第八节 评审中的变更和补充评审事由 113

一、法律空白及其填补的考量因素 113

二、变更或者补充评审理由是否受时限的限制 114

三、变更和补充申请理由是否影响法定时限的起算 116

第九节 商标授权行政案件的证据规则 116

一、自认事实的认定 117

二、案件事实的行政认知与司法认知 119

三、行政程序中未提交的证据的接受与排除 123

第四章 划分商标撤销事由的公权与私权基础——《商标法》第41条的适用与完善 126

第一节 认识上的分歧 126

一、法定撤销事由的兜底条款 126

二、侵犯私权外的撤销事由兜底条款 128

第二节 《商标法》第41条的逻辑解释 129

一、根据历史沿革进行解释 129

二、根据条款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解释 131

三、根据文义方法进行解释 133

四、根据立法意图进行解释 134

五、第41条第1款和第2款的关系 134

第三节 划分公、私权事由的实体正当性 135

一、从效果角度进行考虑 135

二、不知名的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 136

三、非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 141

四、从实例看划分 144

五、最高人民法院判例的态度 148

第四节 《商标法》第41条与保护在先权利 150

一、权利冲突的本质是保护在先权 150

二、申请在先原则与在先权利 151

三、外国在先商标的保护 156

四、《商标法》第41条第3款的适用 159

第五节 适用第41条的其他问题 160

一、第41条第1款可否扩大适用 160

二、第41条第1款的适用是否有时限的限制 161

三、除斥期间是否溯及既往问题 163

第六节 《商标法》第41条的完善问题 167

一、是否存在实然的不完善 167

二、是否存在应然的不完善 168

第五章 商标侵权行为 170

第一节 商标侵权行为概述 170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 170

二、商标侵权的主观要件 172

三、构成侵权的具体使用行为 173

四、界定商标侵权行为中的利益平衡 178

第二节 构成侵权是否限于“商标使用” 179

一、国外立法例的比较 179

二、我国对于“商标使用”的限定 185

第三节 “其他商标侵权行为”的范围 197

一、概括性规定与非穷尽的列举 197

二、将注册商标用作商品名称和装潢的定性 198

第六章 商品的相同与类似 210

第一节 相同与类似商品的认定 210

一、相同商品的认定 210

二、商品类似的判断标准 211

第二节 商品分类表的作用与判断思路 212

一、条约的规定与国外的情形 212

二、区分表在行政执法中的作用 213

三、司法解释对于区分表的态度 214

四、区分表是否具有推定作用与判断思路 215

五、商标评审案件中类似商品的判定 225

第三节 关联商品的类似性 227

一、关联商品与类似商品的关系 227

二、将关联商品纳入类似商品 229

第七章 商标的相同与近似 232

第一节 商标相同和近似的界定及比对 232

一、商标的相同 232

二、商标的近似 233

三、商标相同近似的比对对象 233

第二节 商标近似与商标标识近似 238

一、商标近似与商标标识近似的区分 238

二、对于区分两种近似的分析 240

第三节 商标近似的认定规则 242

一、商标近似的综合认定 242

二、我国商标近似的认定规则 243

第四节 商标近似与混淆的关系 249

一、判断商标近似的法律精神 249

二、构成商标侵权的混淆性近似 251

第五节 商标近似的三种基本形态 253

一、视觉上近似而构成混淆性近似 253

二、视觉上不太近似而仍可构成的混淆性近似 255

三、不构成混淆性近似的视觉上的近似 255

第八章 混淆与商标权的保护范围 257

第一节 混淆与商标的权利边界 257

一、混淆在商标侵权中的作用 257

二、混淆与商标权的边界 258

第二节 混淆概念的变化与商标权的扩张 259

一、商标权伴随混淆概念而扩张的历程 259

二、混淆概念及其扩张的比较 260

第三节 我国商标侵权判断中混淆的作用 271

一、《商标法》第13条规定的混淆与误导 271

二、混淆是否为商标侵权的要件 272

三、混淆含义的界定 272

四、反向混淆 274

第四节 混淆的具体认定 276

一、实际混淆与混淆的可能性 276

二、认定混淆的方式 277

三、需要多大的混淆可能性 280

四、需要多少相关公众产生混淆 283

五、认定混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83

第五节 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比较 284

一、欧盟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 285

二、美国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 286

三、加拿大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 292

四、我国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 293

五、相关因素的综合考虑 295

第九章 不以混淆为要件的商标侵权 297

第一节 混淆是否为商标侵权的一般要件 297

一、对混淆要求的认识现状 297

二、对待混淆的两种基本态度 298

第二节 两种立法例之比较 298

一、以混淆一以贯之的法例 298

二、区别对待的法例 300

第三节 我国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10

一、对我国商标法规定的一般分析 310

二、依据商标的固有权利认定商标侵权行为 311

三、相同商标是否需要混淆推定 319

四、反向混淆侵权性质的再认识 325

五、结语 326

第十章 商标侵权的阻却事由 328

第一节 违法阻却与合理使用 328

一、违法阻却事由 328

二、国外法中的商标合理使用 331

第二节 我国商标法中的合理使用 333

一、法定的合理使用行为 333

二、通用名称的合理使用 336

三、地名的合理使用 337

四、其他的合理使用情形 351

五、通用名称的抗辩 354

第三节 在先商标权的抗辩 360

一、恶意抢注与在先驰名商标的抗辩 360

二、善意使用可否构成抗辩事由 362

第十一章 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368

第一节 条约中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368

一、条约与国内法在驰名商标保护中的交互作用 368

二、《巴黎公约》第6条第2款的规定 369

三、TRIPs第16条的规定 371

四、WIPO驰名商标联合建议 373

第二节 驰名商标保护立法例比较 373

一、美国的纯粹淡化型驰名商标保护 374

二、美国联邦反淡化法的主要内容 375

三、欧盟驰名商标有限扩张保护 384

第三节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385

一、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由来 385

二、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意图 386

三、我国驰名商标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386

四、我国驰名商标司法保护的特殊制度 387

五、驰名商标保护的司法解释 388

第四节 保护驰名商标的原则 390

一、被动认定原则的适用 390

二、个案认定原则的适用 391

三、按需认定原则的适用 393

第五节 驰名商标的界定及其权利属性 398

一、驰名商标的含义 398

二、按照相关公众界定驰名商标 400

三、按照知晓程度界定驰名商标 404

四、按照地域性界定驰名商标 405

五、按照声誉界定驰名商标 412

六、驰名商标权利的性质 413

第六节 驰名与使用的关系 415

一、条约和国外法中驰名与使用的关系 415

二、我国是否以实际使用为必要 419

三、是否要求在请求保护国家以外驰名 432

第七节 驰名商标的认定 435

一、认定驰名商标的时间点 435

二、认定方法与考量因素 436

三、驰名商标认定因素的比较 437

四、综合考量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因素 439

五、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的适度把握 445

第八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 447

一、需要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件类型 447

二、条约中的跨类保护 454

三、我国驰名商标跨类保护范围 456

四、驰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 462

第九节 “误导”与“损害”的认定 463

一、侵犯驰名商标权利的后果性要件 463

二、“误导”和“损害”的关系 466

三、“联系”与“误导”的界定 477

四、我国“误导”与“损害”的认定 478

五、司法解释对于“混淆”“误导”和“损害”的界定 491

六、对于驰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条件 492

七、驰名商标对于在先注册商标的禁用 493

第十节 《商标法》第41条规定的驰名商标保护 494

一、除外规定的当然解释 494

二、“恶意”的界定 497

第十二章 商业标识权利冲突及其法律属性 499

第一节 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基础和类型 499

一、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基础 499

二、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类型 500

第二节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是否为伪命题 502

一、对于权利冲突命题的不同评价 502

二、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法律属性 502

三、权利冲突的提法是否为伪命题 503

第十三章 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定性标准 505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的分歧意见 505

一、分歧意见概述 505

二、行政程序排斥民事诉讼程序的观点 506

三、行政程序前置或者有限优先的观点 508

四、民事诉讼程序不受行政程序影响的观点 509

五、小结 513

第二节 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介入标准模糊性的原因分析 514

一、行政程序规定的清晰与民事程序规定的模糊 514

二、解决冲突的法律程序的不完全性 516

第三节 确定民事诉讼主管的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 519

一、逻辑方法与政策方法:划分标准的两种方法 519

二、认定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性质的逻辑标准 521

三、认定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性质的政策标准 522

四、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的关系 528

第四节 依法律关系进行的一般区分 529

一、应当纳入行政程序的情形 529

二、民事程序可独立存在的类型 531

三、权利冲突司法解释的态度 536

四、小结 539

第十四章 解决权利冲突的原则和规则 541

第一节 解决权利冲突的原则和规则概述 541

一、原则和规则的关系 541

二、解决权利冲突的基本原则 544

三、保护在先权利 545

四、维护公平竞争 547

五、保护在先权利与维护公平竞争的关系 548

第二节 构成违法的权利冲突 548

一、构成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548

二、因突出使用字号构成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 550

三、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作字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556

四、注册、使用域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574

五、注册商标、域名等侵犯企业名称权 583

六、企业名称之间的冲突 586

七、域名之间及针对域名的侵权行为 592

八、境外注册的商业标识与境内商业标识的冲突 593

九、历史原因形成的权利冲突 600

十、权利冲突构成侵犯特定民事权利的其他情形 614

第三节 不构成违法的权利冲突 615

一、不构成违法的权利冲突概述 615

二、行政授权程序中的权利冲突 615

三、行使合法权利行为或者善意使用行为 617

四、有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使用行为 618

第四节 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的考量因素 621

一、主观意图:善意和恶意 622

二、商业标识的知名度 623

三、权利的行使方式 624

四、形式上的合法与实质上的合法 628

第五节 权利冲突的民事责任与负担 631

一、民事责任与法律上的负担 631

二、商业标识的规范使用 632

三、停止使用或者变更企业名称 633

四、附加区别性标识 638

五、以其他救济方式替代停止侵权 638

第十五章 知识产权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 640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司法解释 640

一、司法解释的原则和精神 640

二、司法解释的基本内容 642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知识产权保护功能 643

一、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关系 643

二、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两种方式 644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性 645

一、补充性还是兜底性:有限的补充作用 645

二、以特殊的方式发挥补充作用 647

三、弥补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作用 654

四、立法政策上的协调性 656

五、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 663

第四节 法律适用上的优先与选择关系 664

一、问题的提出 664

二、知识产权专门法的优先性 665

三、选择适用的关系 671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性适用 675

第十六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 676

第一节 一般条款概述 676

一、一般条款的法律含义 676

二、一般条款的必要性 677

第二节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一般条款的功能 678

一、实践中的认识和做法 678

二、司法解释的态度 679

三、慎用一般条款 681

第三节 一般条款的具体适用 685

一、适用一般条款的诸要素 685

二、属于一种市场竞争行为 686

三、违反法律规定和竞争原则的行为 689

四、损害市场竞争的行为 696

五、商品经营、营利性服务与其他经营活动 699

第十七章 商业标识的仿冒行为 703

第一节 知名商品的含义与认定标准 703

一、知名商品的法律含义 703

二、知名商品的认定方式 705

三、知名商品的地域性 711

第二节 特有性的认定 715

一、“特有”的法律含义 715

二、“特有”与通用的关系 717

三、“特有”、在先使用与标识的归属 719

四、特有性与通用性的相互转化 723

第三节 相同或近似使用的认定标准 730

一、“使用”的界定 731

二、相同与近似的界定 731

三、近似使用的认定方法 731

四、是否限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使用 737

第四节 混淆、误认的认定 738

一、混淆的多重含义 738

二、混淆、误认的推定与证明 741

三、混淆的判断标准和要素 742

第五节 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 745

一、商品的名称 745

二、商品的包装 746

三、商品的装潢 747

四、营利性服务的整体形象与包装、装潢 747

第六节 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等行为的其他问题 749

一、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749

二、未注册商标与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 749

三、商品名称和包装、装潢的禁用规定 750

第七节 仿冒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 751

一、立足于反仿冒的法律保护 751

二、保护范围及于国内外的企业名称 751

三、仿冒自然人姓名的行为 757

第十八章 商业外观的法律保护 758

第一节 商业外观的界定 758

一、商业外观的含义 758

二、商业外观的特殊情形 760

第二节 商业外观的特性 763

一、商业外观的标识性 763

二、商业外观的整体性 764

三、商业外观的独立性 768

第三节 保护商业外观的基本法例 769

一、商业外观保护的两种立法例 769

二、立足于混淆的商业标识保护 769

三、立足于商业成果的法律保护 781

四、保护商业外观的其他国际性看法 784

五、保护商业外观的法理分析 784

第四节 我国商业外观的法律保护 786

一、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看商业外观的保护 786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外观的可能性 787

三、保护商业外观的条件 788

四、竞争自由与商业外观保护 791

五、我国商业外观法律保护之展望 792

第五节 一则保护商业外观的典型判例的评析 793

一、案件事实与一、二审判决 794

二、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 800

三、本案保护商业外观的法律问题 805

第十九章 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行为 809

第一节 宣传与虚假宣传 809

一、宣传商品的方式 809

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809

三、虚假宣传的本质是“引人误解” 810

第二节 虚假宣传的类型与判断标准 812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一般类型 812

二、虚假宣传的特殊情形 814

三、引人误解的判断标准 816

第三节 商业诋毁行为 818

一、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的关系 819

二、捏造、散布虚伪事实 819

三、主观上的恶意和实际损害 820

第二十章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821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 821

一、不具有排他的独占性 821

二、一种法定的权利 821

三、具有资格限定性 823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824

一、不为公众所知悉 824

二、价值要求 829

三、合理的保密措施 829

第三节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事实认定与证据规则 833

一、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事实认定 833

二、举证责任的分配 836

三、“接触加近似”方式的可适用性 841

四、举证责任的转换 844

五、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的鉴定 846

六、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可否不经质证问题 854

第四节 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855

一、商业秘密保护与择业自由和竞业自由 855

二、不侵犯商业秘密的合法行为 855

三、侵犯客户名单的认定 856

四、被许可人在侵权诉讼中的主体资格 858

第五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 859

一、停止侵害的具体适用 859

二、确定损害赔偿额的方法 860

第二十一章 附论——知识产权的司法政策与裁判方法 862

第一节 司法政策的作用方式 862

一、司法中的法律、政策与政治 862

二、司法政策与法律标准的互动关系 866

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命题不决定个案 867

四、司法政策与法律方法 873

第二节 知识产权裁判的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 874

一、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的划分 875

二、政策标准的体现、依据和基础 877

三、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的相互关系 889

第三节 知识产权司法的严格执法与探索创新 891

一、司法政策与立法政策的协调一致 891

二、司法中的酌情调适 893

三、司法中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894

四、理论的适应性与理论创新 897

第四节 我眼中的学术观点与裁判意见 898

一、裁判意见与学术观点的关系 899

二、跨越“自我”与“非我”的鸿沟 903

后记 9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