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贵阳市志  教育志
贵阳市志  教育志

贵阳市志 教育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21021120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
《贵阳市志 教育志》目录

凡例 1

概述 1

第一章 教育行政 1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及学制演变 1

一、教育方针的实施 1

二、学制演变及实施 7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0

一、行政机构 10

附录:教育行政官员名录 14

二、教育系统的党群组织 16

三、分级管理 21

第三节 教育经费 24

一、清末、民国年间的教育经费 24

二、解放后的教育经费 27

第二章 清末的旧式教育 35

第一节 府学 县学 35

第二节 书院 37

第三节 义学私塾 38

附录:1科举考试 40

2贵阳府、贵筑县晚清进士名录 42

第三章 幼儿教育 4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5

一、解放前的幼儿教育 45

二、解放后的幼儿教育 48

第二节 保教工作 54

一、教养 54

二、保育 60

第三节 幼儿园简介 64

一、贵阳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64

二、贵阳市六一幼儿园 65

三、贵阳市第一幼儿园 66

四、贵阳市云岩区中东九段幼儿园 67

五、贵阳市白云区都拉民族乡都拉村幼儿园 68

六、贵阳钢厂幼儿园 69

附表:(一)解放前夕贵阳市幼稚园基本情况统计 70

(二)1985年贵阳市各区教育局所属幼儿园基本情况统计 70

第四章 小学教育 7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72

一、解放前的小学教育 72

二、解放后的小学教育 73

(一)1949—1965年的小学教育 73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教育 75

(三)1977—1988年的小学教育 76

第二节 管理体制及机构 77

一、清末小学的管理体制及机构 77

二、民国时期小学的管理体制及机构 78

三、解放后小学的管理体制及机构 79

第三节 教学 81

一、清末小学的教学情况 81

二、民国时期小学的教学情况 82

三、解放后小学的教学情况 83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88

一、清末小学堂的思想品德教育 88

二、民国时期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88

三、解放后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91

第五节 体育、卫生工作 95

一、体育 95

(一)解放前的小学体育工作 95

(二)解放后的小学体育工作 96

二、卫生工作 98

(一)解放前的小学卫生工作 98

(二)解放后的小学卫生工作 99

第六节 小学简介 102

一、达德学校 102

二、实验小学 103

三、甲秀小学 105

四、省府路小学 106

五、尚义路小学 107

六、新添寨小学 108

七、中国有色冶金第七建设公司第一子弟小学 109

八、青岩小学 110

九、贵阳钢厂子弟小学 111

十、花溪小学 112

附表:1988年贵阳市各区小学一览表 113

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 13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34

一、解放前的普通中学教育 134

二、解放后的普通中学教育 135

附表:1950—1985年贵阳市普通中学发展概况表 139

第二节 学校设置 140

一、清末设置的普通中学 140

二、民国时期设置的普通中学 141

附表:1949年(解放前夕)贵阳市普通中学一览表 147

三、解放后设置的普通中学 147

学校简介 148

(一)贵阳市第一中学 148

(二)贵阳市第二中学 149

(三)贵阳市第三中学 150

(四)贵阳市第五中学 150

(五)贵阳市第六中学 151

(六)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53

(七)贵阳市清华中学 153

(八)贵阳市乌当中学 154

(九)贵阳市白云区第二中学 155

(十)贵阳车辆工厂职工子弟学校 155

(十一)贵州铝厂中学 156

(十二)贵阳铁路分局第二职工子弟中学 157

附表、1985年贵阳市普通中学一览表 158

第三节 管理制度 163

一、学校领导体制及行政机构 163

二、学籍管理 165

第四节 教学 167

一、课程设置及教材 167

(一)解放前的课程设置及教材 167

(二)解放后的课程设置及教材 168

二、教学工作的推进与改革 170

三、实验室建设和电化教学 175

四、课外活动 177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179

一、解放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79

二、解放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82

第六节 体育、卫生工作 191

一、解放前的体育、卫生工作 191

二、解放后的体育、卫生工作 193

(一)概况 193

(二)学生健康状况 195

第七节 劳动教育 勤工俭学 198

一、解放前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情况 198

二、解放后的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199

附表:贵阳市中小学校办工厂、农(林、果)场产值统计表(1975年—1985年) 203

第六章 中等职业教育 204

第一节 中等师范学校 204

一、发展概况 204

(一)清末的师范学堂 204

(二)民国时期的中等师范学校 205

(三)解放后的中等师范学校 206

二、机构与学制 207

三、课程和教材 208

四、学生来源与待遇 209

五、毕业生分配 211

第二节 医、农、工、商等类中等专业学校 212

一、发展概况 212

(一)清末的实业学堂 212

(二)民国时期的职业学校 212

(三)解放后的中等专业学校 214

二、机构与学制 215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 216

四、学生来源与待遇 218

五、毕业生分配 219

第三节 技工学校 220

一、发展概况 220

二、管理体制与学校分类 221

三、学制与课程 223

四、学生来源与待遇 223

五、毕业生分配 224

第四节 职业中学 225

一、发展概况 225

二、管理机构与专业门类 227

三、学制与课程 228

四、教师与学生 229

第五节 学校简介 230

一、贵阳市师范学校 230

二、贵阳幼儿师范学校 232

三、贵阳市卫生学校 232

四、贵阳市财经学校 233

五、贵阳市技工学校 234

六、贵阳市旅游学校 234

七、贵阳市服装学校 235

八、贵阳市花溪区农业技术学校 236

附表:(一)贵阳市中等专业学校一览表(1985年) 237

(二)贵阳市技工学校一览表(1985年) 239

(三)贵阳市职业高中一览表(19 85年) 240

第七章 普通高等教育 241

第一节 清末的高等教育 242

一、严修改革的学古书院 242

二、贵州大学堂 243

三、贵州高等学堂 243

四、官立贵州法政学堂 243

五、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 243

六、贵州高等巡警学堂 24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244

一、抗日战争以前的高等教育 244

(一)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 245

(二)省立贵州大学 245

二、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 246

(一)外省迁入的高等院校 246

1.大夏大学 246

2.湘雅医学院 246

3.浙江大学 247

4.之江大学工学院 247

(二)本地创办的高等院校 247

1.贵阳医学院 247

2.贵阳师范学院 248

3.贵州大学(附贵州农工学院) 248

第三节 解放后的高等教育 249

一、发展概况 249

二、市属高等学校 250

(一)贵阳师范专科学校 250

(二)贵阳金筑大学 252

三、省属高等学校 253

附表:1987年贵阳市省属高等学校一览表 254

第八章 成人教育 25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256

一、抗日战争前的民众教育 256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众教育 256

三、抗日战争后的民众教育 260

第二节 解放后的成人教育 260

一、干部教育 261

(一)解放初期的干部教育 261

(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干部教育 262

二、职工教育 264

(一)50—60年代的职工教育 264

(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职工教育 265

附表:一、1987年贵阳市职工学校一览表 266

二、1981年—1987年贵阳市职工学校发展情况表 267

三、市民教育、农民教育 268

(一)市民教育 268

(二)农民教育 270

附表:1980年—1987年贵阳市农民教育一览表 273

四、成人高等教育 273

五、成人自学考试 277

六、社会力量办学 279

附表:贵阳市民主党派办学情况一览表 281

第九章 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282

第一节 民族教育 282

一、解放前的少数民族教育 282

二、解放后的少数民族教育 285

(一)基础教育的普及 285

(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 286

(三)重视民族师资、民族干部的培养 287

(四)民族学校简介 288

1.贵州民族学院 288

2.贵阳市乌当民族中学 288

3.贵阳市花溪民族中学 289

第二节 特殊教育 290

一、盲聋哑教育 290

二、弱智教育 292

三、工读班、工学班 293

附录:侨生教育 294

第十章 教师 297

第一节 教师来源 297

一、清末的教师来源 297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来源 298

三、解放后的教师来源 299

四、教师的聘用和任用 300

第二节 教师的地位及待遇 301

一、解放前教师的地位及待遇 301

二、解放后教师的地位及待遇 304

(一)教师地位 304

(二)教师待遇 305

第三节 教师的进修、检定与考核 307

一、解放前教师的进修与检定 307

二、解放后教师的进修与考核 309

(一)幼儿园教师进修 309

(二)小学教师进修 310

(三)中学教师进修 311

(四)教材教法进修、考核 312

第四节 退休教师 313

一、退休教师概况 313

二、退休教师协会 313

第十一章 校外教育 315

第一节 组织领导 315

第二节 校外教育机构 317

第三节 校外科技活动 322

第四节 校外文体活动 324

第五节 夏令营活动 325

第十二章 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经验交流 327

第一节 教育科研 327

一、解放前的教育科研 327

二、解放后的教育科研 328

(一)贵阳市直属中学各科校际教研会 328

(二)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28

(三)贵阳市教委学生保健研究所 330

(四)各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及主要工作 331

(五)贵阳市教育咨询委员会 332

(六)《教育通讯》编辑部 332

第二节 学术团体 333

一、解放前的学术团体 333

二、解放后的学术团体 334

(一)贵阳市两个幼儿教育研究组织 334

(二)贵阳市教育系统市、区学会及下属教研会 334

附表:贵阳市教育系统学会及教研会组织一览表 337

第三节 经验交流 339

一、参观、访问、学习 339

二、智力支边 341

第十三章 大事记要 343

编后记 3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