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习理论的进展
学习理论的进展

学习理论的进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国来,张丽华等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0843123
  • 页数:3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重探讨了传统学习理论流派的新进展以及近年来产生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进展》目录

第一章 学习理论概述 1

第一节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实质 2

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要点 3

第二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 5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要点 6

第三节 学习理论的新进展……(1O)一、认知-行为主义学习论 10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 11

三、建构主义学习论 12

第二章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4

第一节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产生 14

一、班杜拉生平简介 14

二、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6

第二节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17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17

二、三种不同的动力形式 18

第三节 班杜拉的人格结构学说 19

一、符号化能力 20

二、自我调节能力 20

三、自我反省能力 21

四、替代能力 21

五、预见能力 21

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2

一、亲历学习 22

二、观察学习 23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28

第五节 自我效能感理论 29

一、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30

二、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 32

三、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33

四、自我效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4

第六节 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36

一、关于社会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流派中的定位问题 36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38

第三章 认知学习理论 41

第一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41

一、认知学习观 41

二、结构教学观 42

三、发现学习法 43

四、对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评价 44

第二节 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5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 45

二、意义学习 47

三、接受学习 48

四、对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评价 49

第三节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50

一、信息加工理论概述 50

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61

三、对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评价 70

第四节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71

一、掌握学习理论的产生 71

二、掌握学习理论概述 72

三、对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评价 79

第四章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83

第一节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及其非指导式治疗法 83

一、罗杰斯的人性观 83

二、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84

三、非指导式治疗法 85

第二节 罗杰斯的教育目标论 86

第三节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论 87

第四节 罗杰斯的教学观 89

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89

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96

三、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96

第五节 对罗杰斯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100

一、罗杰斯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100

二、罗杰斯学习理论的根本缺陷 101

第五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3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渊源 103

一、哲学根源 103

二、心理学根源 106

三、社会背景 109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11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11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12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 115

四、建构主义教学观 116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19

一、支架式教学 119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120

三、认知学徒教学模式 122

四、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124

第四节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25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125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26

第六章 情境学习理论 128

第一节 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 128

一、情境学习理论提出的背景 128

二、情境学习的理论基础 129

三、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阶段 130

第二节 情境学习理论概述 134

一、情境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134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39

三、传统学习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区别 141

四、情境学习理论的意义 142

第三节 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43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143

二、情境教学的环境设计 144

三、情境学习的基本形式 145

四、情境学习的教学步骤 146

五、情境学习的评价策略 147

六、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47

七、对情境学习理论的评价 149

第七章 内隐学习理论 151

第一节 内隐学习理论概述 151

一、内隐学习理论的产生 151

二、内隐学习的定义 153

第二节 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表征方式 154

一、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方法 154

二、内隐学习的特征 161

三、内隐知识的表征方式 165

四、内隐学习神经机制的研究 167

第三节 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 170

一、内隐序列学习的发展研究 170

二、内隐学习的个体差异研究 172

第四节 内隐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173

一、内隐学习在教育领域的一般应用研究 173

二、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175

三、内隐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75

四、内隐学习对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启示 177

五、内隐学习理论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 177

第八章 自主学习理论 180

第一节 自主学习概述 180

一、自主学习的思想基础 180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182

三、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 184

四、自主学习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85

五、自主学习的意义 189

第二节 自主学习的理论 190

一、操作主义理论 190

二、人本主义理论 191

三、信息加工理论 192

四、社会认知理论 192

五、言语自我指导理论 193

六、意志理论 194

七、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194

第三节 自主学习的过程 195

一、保梅特和波克特的自主学习模型 195

二、麦克库姆斯的自主学习模型 197

三、巴特勒和温内的自主学习模型 199

四、齐莫曼的自主学习模型 201

第四节 自主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培养 203

一、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203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8

第九章 合作学习理论 212

第一节 合作学习理论的产生 212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 212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213

第二节 合作学习及其实质 216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216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217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218

四、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 218

五、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 220

六、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 220

第三节 合作学习的理论 221

一、卡甘的合作学习理论 221

二、约翰逊兄弟的合作学习理论 222

三、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 228

四、沙伦的合作学习理论 231

五、科恩的合作学习理论 232

第四节 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33

一、合作学习的作用 233

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 234

三、有效地开展课堂小组学习 239

四、实施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40

第十章 研究性学习理论 242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 242

一、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242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243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概述 246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46

二、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248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49

四、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250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51

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54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255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原则 255

二、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256

三、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258

第四节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260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和特征 260

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 261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265

第十一章 组织学习理论 269

第一节 组织学习理论的兴起 269

一、组织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 269

二、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阶段 270

第二节 组织学习概述 271

一、组织学习的性质 271

二、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276

第三节 组织学习过程模式 279

一、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279

二、基于知识转化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281

三、基于学习主体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282

第四节 组织学习的促进 284

一、组织学习的内部推动因素 284

二、组织学习的促进因素 286

第五节 组织学习理论的应用与评价 289

一、组织学习理论的本土应答 289

二、组织学习理论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 291

三、对组织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293

第十二章 终身学习理论 295

第一节 终身学习理论的兴起 295

一、终身学习理论的萌芽阶段 295

二、终身学习理论的倡导阶段 297

三、终身学习理论的繁荣阶段 298

第二节 终身学习的涵义及特点 300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界定 300

二、终身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 302

三、终身学习的特点 305

四、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309

第三节 终身学习的意义 312

一、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 312

二、终身学习的实践意义 313

第四节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14

一、学校教育中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原则 314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315

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16

后记 3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