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金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6042334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目录

第一章 激发极化法野外工作若干问题 1

一、直流激电法与交流激电法的选择 1

(一)直流激电法的优点 1

(二)交流激电法的优点 1

二、直流激电法充、放电时间和交流激电法工作频率的选定 3

(一)直流激电法中充、放电时间的选定 3

(二)交流激电法中工作频率的选定 4

三、装置类型的选择和电极距的确定 6

(一)中间梯度装置 6

(二)偶极-偶极装置 8

(三)近场源装置 9

(四)联合剖面装置 13

(五)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15

(六)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 16

(七)固定点源测深装置 17

(八)充电装置 18

四、对供电电流的要求 18

(一)直流激电法的供电电流 19

(二)交流激电法的供电电流 20

五、电极的接地电阻 20

(一)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 20

(二)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 21

六、岩、矿石极化率或频散率的测定方法 21

(一)露头测定法 22

(二)标本测定法 23

(三)测井法 28

七、野外工作程序与观测技术要求 29

(一)野外工作程序 29

(二)观测技术要求 30

八、对仪器性能的基本要求 31

(一)直流激电仪 31

(二)交流激电仪 33

九、对观测质量的要求 35

(一)工作精度 35

(二)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与评价 35

十、电磁耦合效应及其克服方法 37

(一)电磁耦合的内容和特点 37

(二)避免电磁耦合的方法 38

(三)电磁耦合效应的校正方法 39

第二章 激发极化法常用装置在不同地电条件下的正演曲线及异常规律 44

一、中间梯度装置 44

(一)球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44

(二)椭球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45

(三)板状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47

(四)垂直接触面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48

(五)组合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48

(六)有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49

(七)起伏地形条件下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50

二、偶极-偶极装置 51

(一)球体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1

(二)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2

(三)垂直接触面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3

(四)组合体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3

(五)有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5

(六)起伏地形条件下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5

三、近场源装置 56

(一)球体上近场源装置的激电异常 56

(二)板状体上近场源装置的激电异常 57

(三)垂直接触面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8

(四)组合体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激电异常 58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近场源装置的激电异常 59

四、联合剖面装置 59

(一)球体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 59

(二)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 61

(三)垂直接触面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 62

(四)组合体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 62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 63

五、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63

(一)球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64

(二)椭球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66

(三)板状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66

(四)组合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68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68

六、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 69

(一)球体上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69

(二)板状体上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71

(三)组合体上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72

(四)水平地层上温纳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73

七、固定点源测深装置 75

(一)球体上点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75

(二)板状体上点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76

(三)组合体上点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 76

八、充电装置 76

(一)球体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 76

(二)板状体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 79

(三)垂直接触面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 81

(四)组合体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 81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 81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实际应用中的异常评价及定量、半定量反演解释方法 83

一、激电资料的整理、图示和异常划分 83

(一)激电资料的整理 83

(二)激电资料的图示 84

(三)激电异常的划分 86

二、激电异常的评价方法 88

(一)利用激电法自身能力对异常进行深入研究的评价方法 88

(二)利用地质、物化探资料对激电异常进行综合解释的评价方法 103

三、激电异常的定量、半定量反演解释方法 108

(一)确定极化体形状、平面位置及分布范围的方法 108

(二)确定极化体产状的方法 110

(三)确定极化体埋深的方法 115

(四)确定极化体断面形态、位置的类磁选择法 121

(五)确定一维层参数和二维电性分布的反演方法 123

四、激电异常解释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129

(一)多剖面互相关法 129

(二)平均值滤波法 135

第四章 激发极化法应用实例 142

一、激电法在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 142

(一)贵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 142

(二)斑岩型铜、钼矿上的应用实例 157

(三)铅锌多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 162

(四)不同类型铁矿上的应用实例 165

(五)应引以为戒的找矿实例 175

二、激电法寻找地下水的应用实例 182

(一)激电法找水所利用的主要参数 182

(二)利用ηS、JS和ρS参数的找水实例 184

(三)利用St、ηS和ρS参数的找水实例 185

(四)利用相对衰减时(SR)参数的找水实例 187

(五)利用偏离度(rS)参数的找水实例 188

(六)应引以为戒的找水实例 189

参考文献 192

附图册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正演曲线图册 194

几点说明 195

1 中间梯度装置 196

1.1 球体 196

图C.1.1.1 球体主剖面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196

图C.1.1.2 球体主剖面上中梯装置不同电阻率值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196

图C.1.1.3 球体上中梯装置的ηS平面等值线图 197

图C.1.1.4 球体主剖面上中梯装置不同MN的ηS剖面曲线 197

1.2 椭球体 198

图C.1.2.1 三轴椭球体上主横剖面纵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 198

图C.1.2.2 三轴椭球体上主横剖面横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 198

图C.1.2.3 三轴椭球体上主纵剖面纵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 198

图C.1.2.4 三轴椭球体上主纵剖面横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 199

图C.1.2.5 三轴椭球体上纵向中梯横剖面不同电阻率值的ηS极大值与埋深的关系曲线图 199

图C.1.2.6 三轴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和纵向中梯ηS极大值与埋深的关系曲线图 200

图C.1.2.7 三轴椭球体上横剖面纵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 200

图C.1.2.8 三轴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 201

图C.1.2.9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主横剖面纵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 201

图C.1.2.10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主横剖面横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 201

图C.1.2.11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纵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0.1) 202

图C.1.2.12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0.1) 202

图C.1.2.13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纵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10) 203

图C.1.2.14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10) 203

图C.1.2.15 三轴椭球体长轴与测线不垂直时(A=45°,μ12=0.1)中梯装置的ηS平面剖面图 204

图C.1.2.16 三轴椭球体长轴与测线不垂直时(A=45°,μ12=0.1)中梯装置的ηS平面等值线图 204

图C.1.2.17 三轴椭球体长轴与测线不垂直(A=45°)改变电阻率时中梯装置的ηS平面等值线图 205

1.3 板状体 206

图C.1.3.1 不同产状铜板上中梯装置的ρS和PS剖面曲线 206

图C.1.3.2 不同产状高阻浸染石墨板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06

图C.1.3.3 直立铜板上纵向中梯和横向中梯的ηS剖面曲线 207

图C.1.3.4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纵向中梯和横向中梯的ηS剖面曲线 207

图C.1.3.5 走向有限延伸有限的直立厚板上改变埋深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08

图C.1.3.6 走向有限改变向下延伸时直立厚板上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09

图C.1.3.7 向下延伸有限改变走向长度时直立厚板上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0

图C.1.3.8 测线与直立铜板走向斜交时中梯装置的ηS平面剖面图 210

图C.1.3.9 直立铜板上环形电测的ρS和ηS极形图 211

图C.1.3.10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环形电测的ρS和ηS极形图 211

图C.1.3.11 极化体位于中梯装置供电电极附近时的ηS剖面曲线 211

1.4 垂直接触面 212

图C.1.4.1 垂直接触面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12

1.5 组合体 212

图C.1.5.1 相邻板状体上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2

图C.1.5.2 相邻板状体上改变间距和埋深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3

图C.1.5.3 直立铜板上部有高阻不极化水平板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3

图C.1.5.4 直立铜板两侧有高阻不极化直立板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4

图C.1.5.5 直立铜板附近围岩中和近地表处有高阻不极化体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4

图C.1.5.6 直立铜板近地表处有极化体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5

1.6 覆盖层 215

图C.1.6.1 球体上有无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15

图C.1.6.2 板状体上有无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视极化率异常归一化剖面曲线 215

图C.1.6.3 不同产状板状体上有无良导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PS剖面曲线 216

1.7 起伏地形 217

图C.1.7.1 起伏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17

图C.1.7.2 山谷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中梯装置土槽模拟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18

图C.1.7.3 起伏地形条件下脉状体上中梯装置的电阻网络模拟ηS剖面曲线 218

图C.1.7.4 山谷附近不同产状极化体上中梯装置计算的ηS剖面曲线 219

2 偶极-偶极装置 220

2.1 球体 220

图C.2.1.1 球体主剖面上偶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0

2.2 板状体 221

图C.2.2.1 直立铜板上偶极装置的ρSf和P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1

图C.2.2.2 倾斜铜板上偶极装置的ρSf和P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2

图C.2.2.3 水平铜板上偶极装置的ρSf和P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3

图C.2.2.4 直立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24

图C.2.2.5 倾斜(75°)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25

图C.2.2.6 倾斜(60°)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26

图C.2.2.7 倾斜(30°)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27

图C.2.2.8 水平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27

图C.2.2.9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8

图C.2.2.10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8

图C.2.2.11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29

2.3 垂直接触面 229

图C.2.3.1 垂直接触面上偶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29

2.4 组合体 230

图C.2.4.1 相邻直立板状体改变间距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0

图C.2.4.2 相邻倾斜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1

图C.2.4.3 八字形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1

图C.2.4.4 X形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2

图C.2.4.5 三个直立相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2

图C.2.4.6 三个雁行排列的倾斜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3

图C.2.4.7 相邻直立铜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33

图C.2.4.8 直立铜板附近围岩中和近地表处有高阻不极化体时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34

图C.2.4.9 直立铜板上部有水平高阻不极化板时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34

2.5 覆盖层 235

图C.2.5.1 水平圆柱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5

图C.2.5.2 直立板状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6

图C.2.5.3 倾斜板状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7

图C.2.5.4 水平板状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38

图C.2.5.5 直立低阻极化板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和中梯装置的PS剖面曲线 239

图C.2.5.6 水平低阻极化板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和中梯装置的PS剖面曲线 239

2.6 起伏地形 240

图C.2.6.1 无限坡长山脊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40

图C.2.6.2 无限坡长山谷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41

图C.2.6.3 有限坡长山脊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42

图C.2.6.4 有限坡长山谷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43

图C.2.6.5 谷脊相连山脊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44

图C.2.6.6 脊谷相连山谷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 245

图C.2.6.7 起伏地形条件下走向和下延无限的直立脉状体上用有限元法计算的偶极装置的σS和PS拟断面图 246

3 近场源装置 247

3.1 球体 247

图C.3.1.1 浸染石墨球体主剖面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47

图C.3.1.2 浸染石墨球体主剖面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48

图C.3.1.3 浸染石墨球体主剖面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48

3.2 板状体 249

图C.3.2.1 直立铜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49

图C.3.2.2 倾斜铜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49

图C.3.2.3 水平铜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50

图C.3.2.4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50

图C.3.2.5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51

图C.3.2.6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51

图C.3.2.7 直立铜板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52

图C.3.2.8 倾斜铜板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52

图C.3.2.9 水平铜板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53

图C.3.2.10 直立铜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53

图C.3.2.11 倾斜铜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54

图C.3.2.12 水平铜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54

图C.3.2.13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55

3.3 垂直接触面 256

图C.3.3.1 垂直接触面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56

3.4 组合体 257

图C.3.4.1 直立铜板近地表处有极化体时近场源二极装置和中梯装置的ηS对比剖面曲线 257

图C.3.4.2 直立铜板两侧有高阻不极化直立板时近场源二极装置和中梯装置的ηS对比剖面曲线 258

图C.3.4.3 直立铜板上部有高阻不极化水平板时近场源二极装置和中梯装置的ηS对比剖面曲线 259

3.5 起伏地形 260

图C.3.5.1 起伏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60

图C.3.5.2 山谷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61

图C.3.5.3 起伏地形条件下直立脉状体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62

图C.3.5.4 起伏地形条件下直立脉状体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63

4 联合剖面装置 264

4.1 球体 264

图C.4.1.1 球体主剖面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4

图C.4.1.2 球体主剖面上联剖装置不同电阻率值的ηA S剖面曲线 265

4.2 板状体 265

图C.4.2.1 直立铜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5

图C.4.2.2 倾斜铜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6

图C.4.2.3 水平铜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6

图C.4.2.4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7

图C.4.2.5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7

图C.4.2.6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 268

4.3 垂直接触面 268

图C.4.3.1 垂直接触面上联剖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 268

4.4 组合体 269

图C.4.4.1 相邻板状体上改变埋深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69

图C.4.4.2 两个埋深不同的相邻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0

图C.4.4.3 相邻倾斜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1

图C.4.4.4 两个埋深不同的相邻倾斜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2

图C.4.4.5 相邻直立铜板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3

图C.4.4.6 相邻板状体上改变间距和埋深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3

图C.4.4.7 直立铜板附近围岩中和近地表处有高阻不极化体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4

图C.4.4.8 直立铜板上部有高阻不极化水平板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4

4.5 起伏地形 275

图C.4.5.1 起伏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5

图C.4.5.2 山谷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 275

5 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276

5.1 球体 276

图C.5.1.1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尺度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76

图C.5.1.2 球体主剖面旁测点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76

图C.5.1.3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77

图C.5.1.4 球体主剖面旁测点上改变球体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78

图C.5.1.5 低阻球体主剖面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79

5.2 椭球体 280

图C.5.2.1 直立椭球体上不同测点位置的对称四极ηS测深曲线 280

图C.5.2.2 倾斜椭球体上不同测点位置不同布极方向的对称四极ηS测深曲线 281

图C.5.2.3 水平椭球体上不同测点位置不同布极方向的对称四极ηS测深曲线 282

5.3 板状体 283

图C.5.3.1 水平铜板改变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3

图C.5.3.2 不同产状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3

图C.5.3.3 直立铜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 284

图C.5.3.4 倾斜铜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 284

图C.5.3.5 水平铜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 285

图C.5.3.6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改变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5

图C.5.3.7 不同产状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6

图C.5.3.8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 286

5.4 组合体 287

图C.5.4.1 上下组合的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7

图C.5.4.2 上下组合的石墨柱和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7

图C.5.4.3 双层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 288

5.5 起伏地形 289

图C.5.5.1 几种典型地形条件下直立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89

6 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 290

6.1 球体 290

图C.6.1.1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电阻率时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0

图C.6.1.2 球心正上方温纳和等比装置与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对比 290

图C.6.1.3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1

图C.6.1.4 球体主剖面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92

图C.6.1.5 球体主剖面旁测点上温纳和等比装置与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对比 292

图C.6.1.6 球体主剖面不同测点上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3

6.2 板状体 294

图C.6.2.1 水平铜板改变埋深时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4

图C.6.2.2 不同产状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4

图C.6.2.3 不同产状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断面等值线 295

图C.6.2.4 直立石墨板上改变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6

图C.6.2.5 倾斜(30°)石墨板上改变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7

图C.6.2.6 水平石墨板上改变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8

图C.6.2.7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改变埋深时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9

图C.6.2.8 不同产状高阻浸染石墨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299

图C.6.2.9 倾斜(30°)高阻浸染石墨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及断面等值线 299

6.3 组合体 300

图C.6.3.1 上下组合的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300

图C.6.3.2 上下组合的石墨柱和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300

6.4 水平地层 301

图C.6.4.1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1) 301

图C.6.4.2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1) 302

图C.6.4.3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01) 303

图C.6.4.4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 304

图C.6.4.5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10) 305

图C.6.4.6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0) 306

图C.6.4.7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1,ρ3/ρ1=1) 307

图C.6.4.8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5,ρ3/ρ1=1) 307

图C.6.4.9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ρ3/ρ1=75) 308

图C.6.4.10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ρ3/ρ1=1) 308

图C.6.4.11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5,ρ3/ρ1=1/30) 309

7 固定点源测深装置 310

7.1 球体 310

图C.7.1.1 球体主剖面上不同点位的固定点源ηS测深曲线 310

图C.7.1.2 球体主剖面上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球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 310

图C.7.1.3 球体主剖面上不同点位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球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 311

7.2 板状体 312

图C.7.2.1 直立铜板上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板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 312

图C.7.2.2 倾斜铜板上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板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 312

图C.7.2.3 倾斜铜板上不同点位的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板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 313

7.3 组合体 314

图C.7.3.1 上下组合的铜板上固定点源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314

图C.7.3.2 上下组合的石墨柱和铜板上固定点源装置的ηS测深曲线 314

8 充电装置 315

8.1 球体 315

图C.8.1.1 球体主断面上充电点位于不同深度时地面各电位参数的剖面曲线 315

图C.8.1.2 球体主断面上充电点位于不同深度时地面各电位梯度参数的剖面曲线 316

图C.8.1.3 充电点位于球体与地面之间时地面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 317

图C.8.1.4 充电点位于面极化球体与地面之间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18

图C.8.1.5 充电点位于体极化球体与地面之间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19

图C.8.1.6 充电点位于球体底部以外时地面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 320

图C.8.1.7 充电点位于面极化球体底部以外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21

图C.8.1.8 充电点位于体极化球体底部以外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22

8.2 板状体 323

图C.8.2.1 直立厚石墨板地面充电时一次场和二次场的平面剖面图 323

图C.8.2.2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横向二次场和视极化率的平面剖面图 324

图C.8.2.3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纵向二次场的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325

图C.8.2.4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纵向视极化率的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326

图C.8.2.5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二次场电梯度和视极化率的主纵剖面图 327

图C.8.2.6 直立厚石墨板地下围岩充电时一次场的平面剖面图 327

图C.8.2.7 直立厚石墨板地下围岩充电时二次场的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328

图C.8.2.8 倾斜板状体间接充电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 329

图C.8.2.9 面极化倾斜板状体间接充电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30

图C.8.2.10 体极化倾斜板状体间接充电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31

图C.8.2.11 浸染石墨板直接充电改变充电点位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主纵剖面图 332

图C.8.2.12 浸染石墨板直接充电改变充电点位时视极化率ηS的主纵剖面图 333

图C.8.2.13 稀疏浸染石墨板直接充电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 334

图C.8.2.14 体极化直立板状体直接充电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 335

图C.8.2.15 体极化直立板状体直接充电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 336

8.3 垂直接触面 337

图C.8.3.1 垂直接触面上充电装置各电位参数的主剖面图 337

图C.8.3.2 垂直接触面上充电装置各电位梯度参数的主剖面图 338

8.4 组合体 339

图C.8.4.1 充电小铜板附近存在大铜板时一次场和二次场的电位梯度剖面图 339

图C.8.4.2 组合模型上充电装置的视极化率ηS剖面曲线 339

8.5 起伏地形 340

图C.8.5.1 山脊地形对点源电场影响的剖面图 340

图C.8.5.2 山脊地形对点源附近存在极化体时电场影响的剖面图 341

图C.8.5.3 山谷地形对点源电场影响的剖面图 342

图C.8.5.4 山谷地形对点源附近存在极化体时电场影响的剖面图 343

附表1 激发极化法常用参数一览表 344

附表2 国产常用激电仪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一览表 3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