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研究
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研究

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洪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701437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
《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研究》目录

一、导论:我国意识形态研究形成的新视角 1

(一)新世纪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意义 1

1.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正确指导和共同理想 2

2.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

3.为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提供理论武装和预警手段 9

4.为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争取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而凝聚人心和统一意志 12

(二)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启示 15

1.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范畴研究的新见解 17

2.意识形态的社会学阐释 23

3.意识形态的心理学解析 25

4.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28

(三)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经验 35

1.进一步揭示意识形态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5

2.进一步评价国外各种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41

3.进一步探索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44

4.进一步掌握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48

二、我国意识形态走向面对的新形势 52

(一)分析新形势,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52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时代精神结晶中的新成果 53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 57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发展 61

4.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贡献 64

(二)分析新形势,要明确新世纪我国内外环境的基本格局 68

1.国际形势中不稳定的因素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69

2.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 72

3.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促使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75

4.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干扰和障碍 78

(三)分析新形势,要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基本走向 81

1.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统一,推动了思想政治战线反对“西化”、反对“僵化”的斗争 82

2.抓住机遇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推动了思想政治战线坚持“一个中心”与动摇“一个中心”的斗争 85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推动了健康文化建设与腐朽文化侵蚀的斗争 89

4.意识形态整合与分化的统一,推动了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防止文化渗透、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 92

三、我国意识形态系统受到的新影响 97

(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新影响 97

1.产权改革与结构调整,对意识形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互联系的影响 98

2.利益关系与分配机制的变革,对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互协调的影响 103

3.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对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互统一的影响 107

4.消费意识与时尚观念的进步,对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互结合的影响 112

5.“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侵蚀的影响 117

(二)政治多极化带来的新影响 122

1.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123

2.抑制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利于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128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33

4.防止某些极端倾向的滋生,有利于确立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139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影响 144

1.面对世界经济的繁荣,更需要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144

2.面对发展机遇的增多,更需要弘扬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148

3.面对南北差距的扩大,更需要弘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151

4.面对公众生活方式的调整,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 155

5.面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更需要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159

(四)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新影响 163

1.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将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的创新,同时也可能导致思维方式的单一化 164

2.社会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化将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创新,同时也可能导致行为方式的偏差或失当 168

3.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网络化将促进人们工作方式的创新,同时也可能导致人类生存“智力圈”的破坏 172

4.为消费者服务的信息网络化将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创新,同时也可能导致“网上垃圾”给环境造成“新的公害” 177

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形成的新特点 182

(一)意识形态工作长期性的新特点 182

1.“理论型”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 182

2.“原则型”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 185

3.“价值型”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 189

4.“理想型”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 192

(二)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的新特点 195

1.精神产品消费的复杂性 196

2.内在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199

3.民间思想流行的复杂性 204

4.网络世界运行的复杂性 208

(三)意识形态工作艰巨性的新特点 211

1.提供强有力思想保证的艰巨性 211

2.树立强有力精神支柱的艰巨性 215

3.培育强有力理论武装的艰巨性 220

4.营造强有力舆论环境的艰巨性 225

五、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遇到的新问题 230

(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30

1.起因:“外在的文化冲突”与“内在的文化冲突” 230

2.国外: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普遍重视的问题 234

3.国内: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形成共识的问题 237

4.现实: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需要全面认识的问题 240

(二)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一个严密完整的保障体系 243

1.政治导向的保护性屏障 244

2.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屏障 247

3.文化市场秩序的保护性屏障 251

4.人才资源的培养、使用和吸引的保护性屏障 255

(三)“入世”之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58

1.“入世”对我国意识形态影响的“四条渠道” 259

2.“入世”对我国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的“三个陷井” 263

3.“入世”对于我国意识形态提供机遇的“五个促进” 268

4.“入世”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影响的整体效应:机遇大于挑战 271

六、我国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的新探索 275

(一)意识形态基本内涵的新探索 275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75

2.意识形态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279

3.新世纪初意识形态工作是由新形势→新影响→新特点构成的系统工程 282

4.意识形态研究是对象史(意识形态演变史)与思想史(意识形态学说史)的统一 285

(二)意识形态理论框架的新探索 288

1.意识形态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函数” 289

2.意识形态的信息输入、输出和反馈机制 292

3.意识形态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征 296

4.当代意识形态是现实化与虚拟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299

(三)意识形态发展标识的新探索 302

1.当代意识形态正处于从分化到整合的过渡时期 303

2.意识形态“投入—产出”的三种格局 306

3.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关系的三种状态 309

4.意识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312

七、我国意识形态发展提出的新任务 317

(一)理论创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17

1.从意识形态发生学意义上揭示“新形势”的背景 318

2.从意识形态运动学意义上揭示“新影响”的机制 321

3.从意识形态动力学意义上揭示“新特点”的形成 325

4.从意识形态变迁学意义上揭示“新任务”的实现 328

(二)方法创新: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331

1.意识形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创立 331

2.意识形态理论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335

3.意识形态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338

4.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评价指标体系的运作 342

(三)对策创新:具备世界眼光,体现时代精神 345

1.开拓意识形态工作先进性的新局面 346

2.创造意识形态工作科学性的新思路 349

3.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规范性的新格局 352

4.走向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性的新视角 355

后记 3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