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邹小华,李忠本册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0039914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走过的道路进行了研究,指出经验以指导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出不足以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全书共12章,论述完备,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系列丛书之一。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农业现代化——含义、目标与借鉴一、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5

(一)对现代化理论有关概念的界定 6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体系 10

二、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14

(一)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14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16

(三)法国农业现代化特点 20

(四)韩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 22

(五)中国台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借鉴 23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回顾与反思一、中国传统农业(农民、农村)的基本特征 28

(一)对传统农业(农民)认识的三种理论流派 28

(二)“过密化”或“内卷化”与中国传统农业 31

二、近代中国农业、农村变迁与中国革命 34

(一)中国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困难与农民的贫困化 34

(二)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农村的衰败与农民的分化 37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与问题 40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农业发展模式 40

(二)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发展的绩效与问题 43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体制改革与农业发展 48

(四)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50

第三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54

(一)农业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所具有的意义 54

(二)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   57

(三)农民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61

二、农业基础地位有所削弱的现状及成因 66

(一)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导致了农业基础地位的降低 66

(二)加入WTO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冲击 67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影响 67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69

(一)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70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改革 70

(三)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2

第四章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一、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75

(一)土地改革:确立“耕者有其田”的农地制度 75

(二)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农地制度 78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制   82

二、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   84

(一)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评价标准   84

(二)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85

三、下一步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91

(一)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按类分级所有,明确所有权代表,强化所有权职能 91

(二)在明确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所有权的基础上,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中 92

(三)全面实行各类乡村非农建设用地和“四荒”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培育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 93

(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规范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约束和限制 94

第五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及其调整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97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化 97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00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102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和原则 102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4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107

三、农村的规模经营与兼业经营 108

(一)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及其经营模式 109

(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所在 111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 112

四、农村产业化与特色农业 113

(一)特色农业的定义 114

(二)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意义与基本思路 114

(三)大力促进江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115

第六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理论及评价 12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123

(二)西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与评价 127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133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及效益分析 13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与阶段 13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分析 139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深远影响   143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分析 14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供选择的模式 14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47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150

第七章 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改革一、农村金融现状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53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53

(二)海外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经验与借鉴 157

(三)海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   161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 162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162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164

第八章 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长与公共财政一、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174

(一)何谓公共财政 174

(二)传统财政模式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175

(三)公共财政与农民收入增收的关系 176

二、海外促进农民增长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及启示 177

(一)发达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公共财政政策措施 177

(二)主要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181

(三)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及其经验教训 182

三、构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新体制   185

(一)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 185

(二)明确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190

(三)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193

(四)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为农村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 195

(五)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使用与管理的监督 198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道路 200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和方向 200

(二)农民增收与降低农民负担 203

(三)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 207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 209

(一)改革与优化农村基层政权 210

(二)扩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211

(三)发展和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211

(四)切实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 213

三、新农村建设和重建农村文化与生活方式 214

(一)农村文化在农村社区中的稳定与凝聚作用 214

(二)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 216

(三)农村文化建设与重建农村生活方式 218

第十章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一、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20

(一)WTO农业规则及中国入世承诺的主要内容 221

(二)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226

(三)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冲击 228

二、加入WTO与中国农民增收:影响与对策 231

(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231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经营效益   233

(三)引导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动农民共同致富   237

三、加入WTO与中国新型农业保护体系的构建:启示和借鉴 241

(一)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之比较 241

(二)构建新型农业保护和政策体系 244

(三)中国农业保护的主要手段 248

四、加入WTO与政府的职能转变 250

(一)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250

(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251

(三)改革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刻不容缓 252

第十一章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一、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方向   256

(一)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56

(二)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方向 258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62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64

(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65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66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措施 268

三、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269

(一)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现状 270

(二)政府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必然性 272

(三)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主要措施 273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75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275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76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 278

五、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279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种做法 279

(二)构建适合江西地方特色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281

第十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以江西为例一、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86

(一)城郊及较发达县的县域经济状况 286

(二)农业县的县域经济状况 291

(三)山区县及林业县的县域经济状况 294

二、大力发展江西县域经济的基本构想 298

(一)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 298

(二)优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02

(三)加大政策扶助力度、鼓励全民创业 305

后记 3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