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郑玄三礼注研究
郑玄三礼注研究

郑玄三礼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天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65058
  • 页数:6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研究郑玄《三礼注》的专著,反映了当前国内研究《三礼》郑注的成果与水平。
《郑玄三礼注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序&詹子庆 1

通论编 3

第一章 郑玄生平事迹考略 3

第二章 郑玄著述考 13

一 注释类 13

(一)经传类 13

(二)纬书类 17

(三)杂注类 18

二 著作类 20

三 门弟子所辑类 25

第三章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与郑学的出现 26

一 西汉的今文经学博士 26

二 刘歆校书与古文经的发现 31

三 关于今古文之争 35

四 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与郑学的出现 42

第四章 略论“礼是郑学” 48

第五章 《三礼》概述 55

一 《周礼》概述 55

(一)关于《周礼》书名 55

(二)《周礼》的发现 59

(三)《周礼》的成书时代与真伪 64

(四)《周礼》立博士及其在汉代的流传 74

(五)汉以后的《周礼》学 80

(六)《周礼》内容简析 91

(七)《周礼》的行文特点 97

(八)《周礼》与西周史研究 100

二 《仪礼》概述 104

(一)关于《仪礼》书名 104

(二)《仪礼》的来源与孔子定《礼》 106

(三)《仪礼》在汉代的流传与郑玄注《仪礼》 112

(四)关于《仪礼》的篇次 116

(五)《仪礼》非士礼 118

(六)汉以后的《仪礼》学 119

(七)《仪礼》对于今天的意义 123

三 《礼记》概述 125

(一)关于《礼记》的来源与编纂 125

(二)关于《礼记》的内容与分类 138

(三)《礼记》在汉代的传本与郑注《礼记》 144

(四)汉以后的《礼记》学 148

第六章 论郑玄《三礼注》 155

一 引论 155

二 《三礼注》的注经方法 158

三 《三礼注》的注经体例 166

四 关于《三礼注》的考辨 172

校勘编 185

第一章 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之条例考 185

引言 185

条例 187

一 从本字不从通假字(126例) 187

(一)从今文本字不从古文通假字(90例) 187

(二)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通假字(36例) 213

二 从本原字不从区别字(2例) 223

(一)从今文本原字不从古文区别字(1例) 223

(二)从古文本原字不从今文区别字(1例) 223

三 从本字不从后起之生僻字(1例) 224

四 从本字不从俗字(4例) 225

(一)从今文本字不从古文俗字(1例) 225

(二)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俗字(3例) 225

五 从本字不从义近字(1例) 226

六 从本字不从其义近字之通假字(1例) 226

七 从通假字不从本字(8例) 227

(一)从今文通假字不从古文本字(4例) 227

(二)从古文通假字不从今文本字(4例) 229

八 从通假字不从本字之义近字(1例) 231

九 从通假字不从通假字之通假字(8例) 231

(一)从今文通假字不从古文通假字之通假字(4例) 231

(二)从古文通假字不从今文通假字之通假字(4例) 233

一○ 从通假字不从义异之字(1例) 234

一一 从区别字不从本原字(3例) 235

(一)从今文区别字不从古文本原字(1例) 235

(二)从古文区别字不从今文本原字(2例) 236

一二 从后起字不从通假字或假借字(2例) 237

一三 从易晓字不从义晦字(1例) 238

一四 从义训贴切之字不从易生歧义之字(1例) 238

一五 已通用的假借字之假借字则从之而不改(1例) 239

一六 从通用字不从其训诂字(1例) 239

一七 从正体字不从其异体字(1例) 239

一八 同为假借字从其相承用久者(1例) 240

一九 同为通假字从其于义切近者(6例) 240

(一)同为通假字从今文于义切近者(2例) 240

(二)同为通假字从古文于义切近者(4例) 241

二○ 同为假借字从其较古者(1例) 243

二一 二字义同或义近从其习用者(5例) 244

(一)二字义同从今文习用者(1例) 244

(二)二字义同或义近从古文习用者(4例) 244

二二 二字义同从其于义较古者(1例) 245

二三 二字义近从其于义尤切者(9例) 246

(一)二字义近从今文于义尤切者(5例) 246

(二)二字义近从古文于义尤切者(4例) 248

二四 二字义近从本书中用多者(2例) 250

二五 从习用之通假字不从其本字之义近字(1例) 251

二六 二字通用从其义切者(2例) 252

二七 二字通用从书中用多者(1例) 252

二八 二字通用则不烦改字(6例) 253

二九 二字异名同实则从书中习用者(1例) 255

三○ 二字异名同实从其名实较切者(1例) 255

三一 二字同为异体字从其习用易晓者(1例) 256

三二 二字音近义同今古文亦互作则划一其字(1例) 257

三三 二字义同而礼书中用各有宜则据以决所从(1例) 257

三四 不从误字(20例) 258

(一)不从古文误字(13例) 258

(二)不从今文误字(7例) 261

三五 不从衍字(3例) 263

三六 不从误倒字(2例) 264

(一)不从今文误倒字(1例) 264

(二)不从古文误倒字(1例) 265

三七 不从坏字(1例) 265

三八 据礼制以决所从(24例) 265

(一)据礼制以决从今文(11例) 265

(二)据礼制以决从古文(13例) 270

三九 据经义以决所从(3例) 274

(一)据经义以决从今文(1例) 274

(二)据经义以决从古文(2例) 275

四○ 据文意以决所从(48例,皆据文意以决从古文) 275

四一 据文理以决所从(10例) 287

(一)据文理以决从今文(8例) 287

(二)据文理以决从古文(2例) 289

四二 据文例以决所从(29例) 289

(一)据文例以决从今文(6例) 289

(二)据文例以决从古文(23例) 291

四三 据情理以决所从(4例) 296

(一)据情理以决从今文(2例) 296

(二)据情理以决从古文(2例) 297

四四 据事理以决所从(2例) 297

(一)据事理以决从今文(1例) 297

(二)据事理以决从古文(1例) 298

四五 据上下文以决所从(4例) 298

(一)据上下文以决从今文(1例) 298

(二)据上下文以决从古文(3例) 298

四六 据行文语气以决所从(2例) 299

四七 据校定之字以决所从(2例) 300

(一)据校定之字以决从今文(1例) 300

(二)据校定之字以决从古文(1例) 300

四八 异体字从其习用者(5例) 301

(一)从今文习用之异体字(1例) 301

(二)从古文习用之异体字(4例) 301

四九 异体字而两从之者(1例) 303

五○ 古今字而从通用之今字(1例) 304

五一 同物异名而从名字近古者(1例) 304

五二 存古字而不破之(1例) 305

结语 305

第二章 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五原则 309

一 字义贴切的原则 310

二 习用易晓的原则 314

三 合理的原则 321

四 符合规范的原则 325

五 存古字的原则 328

第三章 郑玄校《周礼》以今书为底本而参之以故书考 332

第四章 郑玄校《周礼》从今书不从故书考辨 338

引言 338

考辨 340

一 从本字不从通假字(76例) 340

二 从本字不从其义近字(1例) 370

三 从本字而不从其义近字之通假字(1例) 371

四 从本字不从义异之字(1例) 371

五 从通假字不从通假字之通假字(11例) 372

六 二字义近从其义切者(7例) 377

七 二字通用从其义切者(4例) 380

八 同为通假字从其义切者(1例) 382

九 从区别字不从本原字(9例) 383

一○ 从通假字不从音义俱异之字(1例) 387

一一 从通假字而不从音义俱迂远之字(1例) 388

一二 同为通假字从其易明本字者(1例) 389

一三 二字义同从其习用易晓者(6例) 390

一四 从习用之通假字而不从本字(3例) 392

一五 同为通假字而从其习用者(4例) 393

一六 二字通用而从其习用者(1例) 396

一七 从通假字之通假字而不从通假字(1例) 397

一八 从本原字不从区别字(1例) 398

一九 从习用之通假字而不从其生僻之异体字(1例) 398

二○ 从习用之古字而不从后起之异体字(1例) 399

二一 据文义以决从今书(1例) 400

二二 据礼制以决从今书(1例) 400

二三 据事理以决从今书(4例) 401

二四 据文例以决从今书(3例) 403

二五 据制度以决从今书(1例) 405

二六 从正体字不从异体字(3例) 406

二七 不从故书误字(38例) 408

二八 不从故书误倒之文(1例) 422

二九 二字义同而皆可用则两从之(2例) 422

三○ 二字义同而皆可用则从今书所用字(1例) 423

三一 无正字则从今书用字而不改(1例) 424

三二 书中二字兼用者亦兼从之(1例) 425

三三 二字为异体字则因之而不改(1例) 426

三四 疑而难定之字则姑从今书(1例) 428

三五 存古字而不改(1例) 429

结语 429

第五章 郑玄校《周礼》从今书不从故书的五原则 434

一 字义贴切的原则 434

二 习用易晓的原则 442

三 合理的原则 447

四 符合规范的原则 450

五 不轻改字的原则 452

第六章 郑玄校《礼记》不从或本异文考辨 459

导言 459

考辨 461

一 从本字而不从通假字(72例) 461

二 二字义近从其义切者(7例) 481

三 二字皆可用而择其名实俱切者(3例) 483

四 从通假字而不从通假字之通假字(4例) 485

五 从通假字而不从义近字(1例) 486

六 二字义同从其习用者(5例) 486

七 从习用之通假字而不从本字(2例) 488

八 相沿用久之字则亦沿用而不改(1例) 489

九 据文意以决不从或本(20例) 489

一○ 据礼制以决不从或本(6例) 495

一一 据事理以决不从或本(2例) 497

一二 据文例以决不从或本(1例) 497

一三 据古人语言习惯以决不从或本(1例) 497

一四 从正体字而不从其异体(3例) 498

一五 从正体字而不从其省文(1例) 499

一六 不从或本误字(21例) 499

一七 二字义同而皆可用则不烦改字(28例) 504

结语 511

训诂编 519

第一章 郑玄注《三礼》之“读为”、“读曰”例考辨 519

一 以本字读通假字(82例) 520

二 以区别字读本原字(4例) 544

三 以区别字读本原字的通假字(1例) 545

四 以习用之同源字读之(3例) 546

五 以字义贴切之同源字读之(1例) 547

六 以后起字读本原字(1例) 548

七 注明字的读音(2例) 548

八 注明读音兼释字义(8例) 549

九 以义同而习用之字读之(1例) 552

一○ 以通假字读通假字(3例) 552

一一 以正体字读异体字(1例) 554

一二 以习用之异体字读异体字(1例) 554

一三 以字的引申义读之(1例) 555

第二章 郑玄注《三礼》之“读如”、“读若”例考辨 557

一 以本字读通假字(35例) 558

二 拟其音而读之(29例) 570

三 拟音兼释义(33例) 578

四 纠字之误(1例) 587

五 释字之义(2例) 588

第三章 郑玄注《三礼》之“当为”例考辨 590

一 纠字音同、音近之误(28例) 591

二 纠字形近之误(18例) 599

三 以本字易通假字(59例) 603

四 据礼制以纠字之误(12例) 623

五 据事理以纠字之误(4例) 628

六 据文意以纠字之误(2例) 631

七 以经字易记字(2例) 631

八 以习用之字易罕用字(2例) 632

九 以习用之假借字易此假借字之通假字(1例) 633

一○ 订正坏字(1例) 633

一一 改字不当者(1例) 634

第四章 郑玄《三礼注》中的“声之误”、“字之误”考辨 636

一 关于“声之误” 636

(一)某字确因音同或音近而误而郑注“声之误” (17例) 636

(二)某字确因音同或音近而误而郑未注“声之误”(4例) 641

(三)某字郑注“声之误”而实为形近之误(1例) 642

(四)某字郑注“声之误” 而实以本字易通假字(33例) 643

(五)某字实为“声之误”而郑注“字之误”(6例) 654

(六)某字之用因不合礼制而误而郑注“声之误”(3例) 656

(七) 某字之用因不合事理而误而郑注“声之误” (1例) 657

二 关于“字之误” 658

(一)某字确因形近而误而郑注“字之误” (14例) 658

(二)某字确因形近而误而郑未注“字之误” (3例) 661

(三)某字郑注“字之误” 而实以本字易通假字(2例) 662

(四)某字之用因不合礼制而误而郑注为 “字之误”(7例) 663

(五)某字之用因不合事理而误而郑注为“字之误”(2例) 666

(六)某字之用因不合文意而误而郑注为“字之误”(2例) 667

(七)记文用字与经文不一致而郑注为“字之误”(1例) 668

(八)某字因非习用之字而郑注为“字之误” (2例) 668

(九)字不误而郑玄误认为“字之误”(1例) 669

附 引用书目 671

后记 6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