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繁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9628467263
  • 页数:38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目录

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再探讨 1

一、五四运动的预演 1

二、思想准备及组织准备 6

三、斗争方式的启迪 10

五四精神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 15

一、五四运动的内涵 16

二、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根本精神 21

三、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29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西文化观 36

一、对“文化”概念的解释 37

二、对“东方文化”的批判 39

三、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分析 42

四、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歌颂与描绘 45

党内合作形式新探 49

一、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的原因 49

二、党内合作的局限性 60

重评陈独秀大革命中的纠“左”问题 73

一、大革命中的三次纠“左” 73

二、国共过早分手的症结何在? 83

三、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88

四、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93

汪精卫当过国民党中央主席吗? 100

1927年国民党特委会史实考 105

一、谭延闿不是特委会主席 105

二、谭延闿也不是特委会改组的国民政府主席 107

三、国府委员、军委委员各为48人和71人 108

孔子及其对现代社会之影响 111

一、孔子与“三孔” 111

二、孔子思想述要 116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 120

1934年南京政府首次纪念孔诞述评 126

一、南京政府纪念孔诞之原因 127

二、1934年南京政府纪念孔诞之经过 134

三、南京政府纪念孔诞的特点、性质及影响 143

遵义会议有没有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53

一、领导地位确立的标准是什么? 153

二、会上确立了正确的路线 157

三、会后毛泽东起到了主要领导者的作用 161

四、几个问题的商榷 165

关于遵义会议《决议》通过的时间问题 170

一、“二月八日”的可信性 170

二、“一月八日”的不可能性 174

“关东州”的归属问题 179

独立自主原则在抗战中的坚持和意义 187

一、独立自主原则的提出 187

二、坚持独立自主,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192

三、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进步势力 193

四、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对顽固派的斗争 196

五、坚持独立自主,争取中间势力 198

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 204

一、五四前崇拜资产阶级民主 204

二、五四后转向社会主义民主 209

三、大革命失败后进一步阐述对民主的看法 214

四、晚年对民主的新见解 220

五、对陈晚年民主观的评价 226

钱穆及其“传统文化立国论” 235

一、钱穆其人 235

二、中国“五千年来”的立国靠的是传统文化 238

三、近代学西方走了“冤枉路” 242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演变 246

一、早期以地域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 246

二、30年代初以古今之异变比较中西文化 250

三、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以“类”的观点分析中西文化之优劣 253

30—40年代国共两党不同的村级管理制度 262

一、国民党对保甲制的推行 263

二、共产党以人民民主为特征的村级管理体制 267

中国国情与农民土地问题 274

一、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274

二、国民党不可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77

三、解决土地问题的重任落在了中共肩上 284

四、国共两党大陆胜负的重要因素 289

八大前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 293

一、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93

二、采取了“向科学文化进军”的措施 295

三、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99

满招损,谦受益 305

一、谦虚谨慎是中共的优良作风 305

二、谦虚谨慎确立了八大正确路线 308

三、谦虚谨慎使八大路线得以初步贯彻 312

四、骄傲自满是八大路线中断的根本原因 314

五、谦虚谨慎作风的发扬与八大路线的恢复发展 318

两座丰碑 一脉相承 322

一、革命的危急关头和建设的徘徊局面 323

二、战略方针的争论和真理标准的讨论 325

三、解决军事路线和围绕工作重点转移 329

四、毛泽东领导的确立和邓小平地位的形成 333

三中全会邓小平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 337

一、时代的呼唤 338

二、历史的必然 341

三、核心地位的形成 345

四、深远的影响 351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 354

一、“文化热”的出现及其原因 354

二、传统文化评析 359

三、中西文化的比较 364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途径 367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372

后记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