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040085070
  • 页数:259 页
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目录

邓小平理论概论 2

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2

2.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

4.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3

5.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4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5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5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5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6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6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6

2.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意义 7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8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

5.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9

6.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1

1.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1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2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3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其简明概括 13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3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4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4

2.“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15

3.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15

4.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16

5.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7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7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8

六、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19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

3.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20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

5.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 21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2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2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 22

3.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3

4.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3

5.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24

7.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4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确立 25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6

1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6

11.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27

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28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28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 29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和区别 29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30

5.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0

6.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31

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1

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32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32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33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34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34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方针 35

十、“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36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6

2.“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36

3.“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37

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37

5.“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38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交战略 38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8

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39

3.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39

4.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0

十二、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40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40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41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1

4.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42

5.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3

6.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方针 43

附:推荐教材和参考资料 44

综合 46

一、哲学基本问题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6

二、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4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质和根本特点 48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49

五、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0

六、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1

七、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 52

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53

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54

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55

十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57

十二、实践的本质、地位和作用 58

十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59

十四、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61

十五、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63

十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64

十七、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65

十八、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65

十九、社会的观念结构以及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66

二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67

二十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8

二十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9

二十三、人民群众及其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70

二十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及理论基础 71

二十五、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 73

二十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74

二十七、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75

二十八、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76

二十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77

三十、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78

三十一、剩余价值的分割 79

三十二、剩余价值规律 80

三十三、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趋势 81

三十四、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 82

三十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实质和作用 83

三十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国际经济关系 85

三十七、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86

三十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 87

三十九、毛泽东思想 88

四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8

四十一、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深刻根源 89

四十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89

四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90

四十四、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91

四十五、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策略方针和原则 92

四十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实质 93

四十七、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经验 94

四十八、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94

四十九、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95

五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96

五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97

五十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98

五十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99

五十四、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00

五十五、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02

五十六、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03

五十七、当今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104

五十八、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变化 105

五十九、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106

六十、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107

六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108

六十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基本原则 108

六十三、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和作用 109

六十四、邓小平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10

六十五、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110

六十六、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11

六十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112

六十八、人生的价值及其体现 113

六十九、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114

七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及其相互关系 115

七十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115

七十二、个人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116

七十三、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117

七十四、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118

七十五、思想政治修养的首要地位 119

七十六、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120

七十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21

七十八、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22

七十九、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 123

八十、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关系 124

八十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意义 125

八十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126

八十三、宪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27

八十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28

八十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29

附:参考书目 129

外语 132

一、考试说明 132

二、考试项目及要求 133

第一部分 词汇 133

第二部分 语法 140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161

第四部分 简答题 173

第五部分 英译汉 178

第六部分 汉泽英 194

附录一 词汇表 202

附录二 动词词组表 251

附录三 常用前缀、后缀表 2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