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  上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  上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礼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5884921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
《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 上》目录
标签:大道 财政

第一章 三皇五帝与财政萌芽 1

第一节 旧石器与采集经济 6

第二节 新石器与生产经济 9

第三节 经济发展和产品剩余 13

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13

二、粮食作物的广泛栽培 13

三、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4

第四节 公共需求和财政萌芽 15

一、商品交换和私人占有 15

二、公共需求和财政萌芽 16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19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9

一、夏的时代背景 19

二、商的时代背景 21

三、西周的时代背景 27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 31

一、土地税 31

二、贡献 35

三、徭役 38

四、关市之赋 40

五、山泽之赋 41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支出 42

一、神灵崇拜和祭祀支出 42

二、兵农合一和战争支出 45

三、水利建设和工程支出 46

四、国家财政与王室支出 46

五、设官分职和官俸支出 47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管理 48

一、管理机构及职官分工 48

二、体制和预、决算制度 52

三、量入节用的理财原则 53

四、会稽与政府会计制度 55

第五节 禹杀防风公案的是非 55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57

第一节 时代背景 57

一、列国争霸的非常时期 57

二、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60

三、技术进步带动的发展 71

第二节 变法生财的图存改革 74

一、变革就是图存求生 74

二、春秋诸国财政改革 76

三、战国魏楚赵秦改革 78

第三节 井田制度破坏与初税亩 84

第四节货币地租的发端 87

第五节 春秋战国的财政收入 87

一、专卖 87

二、关税 89

三、市税 91

四、山泽 92

五、贡纳 93

六、田赋 96

七、卖官爵、赎罪、罚款 98

第六节 春秋战国的财政支出 98

一、祭祀 98

二、军事 98

三、王室 100

四、工程 102

五、官俸 103

六、赏赐 104

七、养士 104

八、文教 105

九、赈赎 106

第七节 春秋战国的财政管理 107

一、量出收赋的理财原则 107

二、财政管理机构 108

三、财政管理制度 108

第八节 诗书礼易理财论述 111

一、《诗经》论财 112

二、《尚书》论财 112

三、《周礼》论财 113

四、《易经》论财 116

第九节 诸子百家理财思想 118

一、法儒道理财思想演变 118

二、法家管仲商鞅谈理财 119

三、儒家孔曾孟荀谈理财 126

四、道家老子的理财思想 133

第十节 中国传统理财思想要点 135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137

第一节 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 137

一、统一是地理和时代要求 137

二、统一大任落在赢政身上 139

三、下基层勤政事的秦始皇 140

第二节 为建立中华帝国的变革 142

一、创皇帝名号立中央集权体制 142

二、泰山封禅和石敢当 144

三、变土地公有为私有 146

四、统一度量衡等制度 146

五、移民实边修筑长城 147

六、焚书坑儒恶名千载 148

第三节 秦代的财政收入 149

一、田赋 149

二、口赋 150

三、徭役征发 150

四、工商税 151

第四节 秦代的财政支出 151

一、养兵战费 151

二、营造宫殿 153

三、修建陵墓 154

四、求仙问药 157

五、修建国道 158

五、百官俸禄 160

六、水利工程 161

七、巡狩封禅 161

第五节 严刑峻法王朝的厄运 162

一、假诏立庶埋下祸根 162

二、苛暴触发反秦起义 163

三、分封制的死灰复燃 163

第六节 代秦而起的汉王朝 165

一、击败项羽汉代秦而起 165

二、庶民王朝和一国两制 168

三、黄老治国和经济恢复 170

四、与时俱进和独尊儒术 174

五、王莽改制和光武中兴 185

六、汉文化在整合中统一 199

七、承袭秦代的土地制度 200

第七节 汉代的财政收入 202

一、田赋 202

二、人头税 205

三、户赋 208

四、徭役和更赋 208

五、盐铁专卖和盐铁税 210

六、酒专卖和酒税 212

七、缗钱税及车船税 213

八、赊贷税 214

九、关税 215

十、市租 215

十一、山泽园池 216

十二、牲畜税 216

十三、贡献 216

十四、均输平准 218

十五、官田 219

十六、屯田 221

十七、卖官鬻爵 222

十八、买(卖)复 223

十九、赎罪 223

二十、借债 223

第八节 汉代的财政支出 223

一、军费 223

二、皇室 225

三、工程 229

四、俸禄 231

五、漕运 232

六、移民 233

七、屯田 233

八、优恤 234

九、郊祀与封禅 234

十、赏赐及文教 235

第九节 秦汉的财政管理 235

一、公私财政划分和机构设置 235

二、预决算和审监制度 237

三、铸币、漕运和常平仓制度 240

第十节 历史的启示:过分超前的体制改革导致秦王朝因孤立而灭亡 240

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243

第一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及其文化的形成 243

一、从割据到三国鼎立 243

二、魏到西晋的统一 247

三、从东晋到南北朝 249

四、魏晋风度和玄学的出现 251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经特点 252

一、人口的减少 252

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253

三、屯田制的推行 254

四、工商业的发展 254

五、江南经济的开发 255

六、占田制与均田制的实行 256

七、户调制度的推行 257

八、黄白户籍及土断 257

九、混乱的货币制度 258

第三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收入 261

一、田租与户调 261

二、关税 273

三、市税 274

四、估税与散估 275

五、桥坝通行税 276

六、盐专卖 277

七、酒专卖 278

八、山泽矿冶税 279

九、财产税 280

十、口钱 280

十一、兵役 280

十二、劳役 283

十三、卖官鬻爵 285

十四、旅店税 285

十五、牛马税 285

十六、杂调 285

十七、战利品 286

十八、贡献 286

第四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支出 287

一、皇室 287

二、军费 289

三、俸禄 291

四、赈恤 292

五、蠲免 293

六、收容 293

七、交通 293

八、水利 294

九、文教 296

十、屯田 296

十一、佛教 298

第五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管理机构及制度 300

一、管理机构 300

二、户籍及国库管理 301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财政 303

第一节 时代背景 303

一、光辉灿烂的时代 303

二、隋的统一与变革 306

三、二世而亡的过渡朝 312

四、代隋而起的唐王朝 314

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315

六、繁荣的盛唐文化 323

七、地方叫板中央的安史之乱 326

第二节 隋唐的财经特点和变革 328

一、隋的均田制 328

二、唐的均田制 330

三、隋唐的租庸调税制 334

四、财政改革与两税法问世 336

第三节 隋代的财政收入 344

一、租庸调 344

二、屯田 345

三、贡献 345

第四节 隋代财政支出 346

一、宫殿营造 346

二、东都建设 346

三、巡游、服舆 347

四、俸禄 348

五、军费 350

六、水利交通 350

七、科举、赈给和赏赐 351

第五节 唐代前期的财政收入 351

一、租庸调 351

二、户税 353

三、地税 354

四、附加税 355

五、屯田 356

六、贡献 356

第六节 唐代中后期财政收入 357

一、田赋 357

二、食盐专卖 359

三、茶税和茶专卖 360

四、酒税和酒专卖 362

五、矿产税 363

六、关市税 364

七、互市、市舶税 365

八、间架税 365

九、除陌钱 365

十、僦匮纳质钱 366

十一、青苗钱 366

十二、和籴、和买 366

十三、借商 367

十四、捉钱 368

十五、徭役 369

十六、卖官鬻爵 369

十七、僧道度牒 369

十八、贡献 370

第七节 唐代的财政支出 370

一、皇室 370

二、军事 373

三、俸禄 375

四、水利交通 377

五、城建 378

六、宗教 378

七、文教 379

八、赈恤 379

第八节 隋唐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380

一、机构职能 380

二、财政体制 380

三、预算收支 382

四、仓储制度 385

第九节 历史的启示 388

一、操之过急的改革和超越民力的好大喜功导致隋王朝的灭亡 388

二、政治腐败财权旁落和气候恶化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390

第七章 五代至宋的财政 395

第一节 时代背景 395

一、五代十国的出现 395

二、分裂必然结束的昭示 400

三、北宋的统一和集权 402

四、开封的繁荣和纸币现世 406

五、赵构南渡和南宋王朝 410

六、庆历新政 412

七、王安石变法 413

八、经济重心南移 419

第二节 五代财政的田赋及附加收入 422

一、田赋 422

二、省耗、雀鼠耗 424

三、省陌 424

四、农器钱 424

五、曲钱 424

六、牛皮筋角税 425

七、牛租 425

八、进际税 425

九、率借民财 426

第三节 五代财政的工商杂税收入 426

一、商税 426

二、盐税和盐专卖 426

三、酒税和酒专卖 428

四、茶税和茶专卖 429

五、税草 429

六、杂税、横税 429

七、和市、和买 429

八、贡献、进奉 429

第四节 五代的财政支出 430

一、军费 430

二、皇(王)室 430

三、水利和城建 431

四、佛教 432

第五节 宋代的田制及税籍 433

一、田制 433

二、清丈的必要 433

三、方田均税法 434

四、经界法 436

五、推排法与手实法 437

六、诸法比较 438

第六节 宋代财政的赋役及附加收入 438

一、田赋 438

二、田赋附加 440

三、田赋蠲免 442

四、田赋预征 442

五、公田法和公田收入 443

六、职役、杂徭和役改税 444

第七节 宋代财政的工商杂税收入 448

一、商税 448

二、市舶 451

三、边贸 451

四、契税 452

五、盐专卖 453

六、茶专卖 454

七、课酒 456

八、矿冶 458

九、头子钱 460

十、经总制钱 460

十一、月桩钱 462

十二、板帐钱 462

十三、身丁钱 464

十四、和买和折帛 465

十五、度牒和免行钱 466

第八节 宋代的财政支出 467

一、军费 467

二、赔款 468

三、皇室 469

四、官俸 471

五、公使钱 474

六、水利及漕运 474

七、赈恤和蠲贷 477

八、教育 479

第九节 五代两宋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479

一、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及职能 479

二、地方财政管理机构及职能 483

三、国库及漕运制度 485

四、预决算和会计录 487

第十节 历史的启示 491

一、目标决定手段:宋代赋税收运网络引导行政区划的变革 491

二、重文轻武的宋王朝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走向灭亡 492

第八章 辽金元的财政 497

第一节 时代背景 497

一、辽金的出现和更替 497

二、替宋而起的元王朝 500

第二节 辽的财政收入 504

一、户籍与田赋 504

二、徭役 505

三、专卖及商税 506

四、贡献 507

五、掠夺 507

第三节 辽的财政支出 507

一、军费 507

二、皇室 508

三、官俸 508

四、赏赐和赈济 508

第四节 金的财政收入 509

一、本户田赋 509

二、杂户田赋 510

三、本户徭役 510

四、杂户徭役 511

五、工商税 511

六、专卖 511

七、物力税 513

八、杂税和岁币 514

九、卖官与度牒 514

十、掠夺 514

第五节 金的财政支出 514

一、军费 514

二、皇室 515

三、官俸 515

四、水利和赈恤 515

第六节 元代的财政收入 516

一、户籍、田制和田赋 516

二、科差 520

三、徭役 522

四、商税 526

五、海关税 527

六、契税 528

七、酒醋课 529

八、盐课 529

九、茶课 531

十、岁课(矿课、竹木课) 531

十一、额外课 533

十二、和买与和雇 533

第七节 元代的财政支出 534

一、军费 534

二、俸禄 535

三、皇室 537

四、宗教 538

五、封赏 540

六、漕运 541

七、水利和交通 543

八、赈恤 544

九、文教 545

十、药局 547

第八节 辽金元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547

一、管理机构 547

二、预算制度和国库管理 549

三、土地清查 550

四、商包课税 552

五、官吏考核 554

六、滥发纸币 555

第九节 历史的启示:元王朝既亡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更亡于通货膨胀 557

第九章 明代财政 559

第一节 时代背景 559

一、代元而起的明王朝 559

二、卑贱皇帝和经济恢复 561

三、以良民治良民的粮长制 568

四、涉及财政的两个贪贿大案 569

五、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货币化 571

六、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 574

第二节 明代的财政收入 578

一、田赋 578

二、田赋的加派 580

三、徭役 583

四、盐专卖 586

五、茶专卖 590

六、酒醋税 593

七、矿税 593

八、塌房税 595

九、门摊税 596

十、钞关税 598

十一、渔税 599

十二、工关税 599

十三、海关税 599

十四、贡献 600

第三节 明代的财政支出 600

一、军费 600

二、俸禄 602

三、皇室 604

四、营造 607

五、水利 609

六、航海 611

七、漕运 613

八、文教 616

第四节 明代的财政管理机构及制度 617

一、财政机构及职能 617

二、国库制度 620

三、预算会计制度 621

第五节 历史的启示 622

一、对宗藩实行不恰当的优惠政策导致财政失衡王朝复灭 622

二、李自成“均田免粮,追赃助饷”的财政政策导致起义失败 623

第十章 清代财政 625

第一节 时代背景 625

一、代明而起的清王朝 625

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627

三、调整土地关系 629

四、软硬兼施收拾人心 630

五、摊丁入地——多所建树的雍正朝 632

六、乾隆盛世的写照 638

七、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641

八、革命战胜改良 644

九、保路运动触发了辛亥革命 647

第二节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 650

一、地丁 650

二、地丁附加 654

三、临时差役 655

四、漕粮 655

五、租课 658

六、盐课 658

七、常关税 661

八、海关税 661

九、落地税(货物税) 662

十、茶税 665

十一、榷酤 667

十二、牙税 668

十三、当税 669

十四、契税 669

十五、矿税 671

十六、捐纳、捐输 672

十七、贡献 674

第三节 清前期的财政支出 675

一、军费 675

二、官俸 679

三、皇室 680

四、恩赏 683

五、工程 684

六、邮驿 686

七、文教 686

八、赈恤 686

第四节 清后期的财政收入 687

一、关税 687

二、厘金 693

三、盐税 697

四、田赋 700

五、矿税 703

六、茶税 704

七、苛杂 704

八、铁路 705

九、轮船 705

十、电报 708

十一、邮政 709

十二、军工民企 710

十三、内债 712

十四、外债和外企 714

第五节 清后期的财政支出 725

一、军事 725

二、赔款 728

三、债务和债息 730

四、教育 731

五、铁路 732

六、农商、邮电 732

七、实业 733

八、司法 733

九、外交 734

十、皇室 735

十一、官俸 736

十二、水利 736

十三、赈济 736

第六节 清代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737

一、管理机构 737

二、预、决算制度 738

三、国库制度 740

四、漕运管理 742

第七节 历史的启示 744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农村精英流失 744

二、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挽救不了清王朝的灭亡 753

第十一章民国财政 757

第一节 时代背景 757

一、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 757

二、北伐胜利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760

三、刺激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八年抗日战争 761

四、三年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764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和财政整理 766

一、经济财政概况 766

二、整理田赋和划分收入 768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 770

一、田赋及其附加与预征 770

二、兵差 771

三、地价税 771

四、海关税 771

五、常关税 776

六、盐税 776

七、烟酒税 779

八、矿税 780

九、印花税 781

十、契税 782

十一、牙税 783

十二、当税 784

十三、厘金 784

十四、屠宰税 786

十五、房税 786

十六、特种营业执照税 786

十七、遗产税 786

十八、普通营业牌照税 786

十九、杂捐 787

二十、规费 787

二十一、官产 787

二十二、外债 788

二十三、内债 789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 791

一、军费 791

二、行政 792

三、偿债 792

第五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和财政整理 792

一、经济概况 792

二、财政整理 795

第六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799

一、关税 799

二、盐税 801

三、统税 803

四、烟酒牌照税 806

五、矿税 807

六、特种消费税 808

七、银行业收益税 808

八、所得税 809

九、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 811

十、特种过分利得税 812

十一、遗产税 812

十二、营业税 813

十三、印花税 815

十四、田赋 816

十五、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 820

十六、契税 823

十七、公卖 824

十八、统购统销 824

十九、行政收费 825

二十、公营事业 825

二十一、官产 825

二十二、国家内债 826

二十三、国家外债 828

二十四、地方公债 829

第七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830

一、党务 830

二、政务 830

三、军费 831

四、实业、交通和建设 831

五、文教 832

六、偿债 832

七、地方支出 833

第八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835

一、管理机构 835

二、预、决算制度 838

三、管理体制 840

第九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845

一、管理机构 845

二、管理体制 848

三、预、决算制度 854

四、国库制度 855

第十节 历史的启示:财政枯竭滥发纸币导致国民政府在通货膨胀中彻底崩溃 857

第十二章 民间财富崇拜和财税若干制度沿革 861

第一节 钱币演变及其文化 861

一、贝币与朋友 861

二、工具武器形的铸币 863

三、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 863

四、从重量型到通宝型 864

五、纸币的出现和滥发 865

六、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866

七、银元计量的银本位制 867

八、铜圆振兴铜币 867

九、纸币最终取代银币 869

十、银行取代钱庄票号 872

十一、货币崇拜和《钱神论》 881

第二节 摇钱树 883

第三节 财神崇拜 887

一、文财神比干 887

二、文财神范蠡 889

三、武财神赵公明 889

四、武财神关羽 891

五、五路神 893

六、偏财神利市仙官 894

七、准财神刘海 895

第四节 明清漕运管理和商帮崛起 896

第五节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903

第六节 中国历代财政国库机构和制度概述 911

第七节 从揽纳到诡寄——中国古代的税收代理 918

第八节 古代土地变更和纳税关系转移凭证 925

第九节 古代纳税凭证 926

第十节 自封投柜——清代的透明纳税 929

第十一节 中国历代地籍管理 931

第十二节 主权旁落的中国近代海关 942

一、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海关 942

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海关 952

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关 953

四、关税自主的抗争 956

第十三章 继往开来的新中国财政 965

第一节 从“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革命根据地的财税政策和土地改革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965

第二节 在“左”的指导思想和苏联非税思想影响下税收调节弱化 973

第三节 “公私一律”的税改演变成了一场高层的政治风波 978

第四节 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从统收统支走向分灶吃饭 982

第五节 地方的“肥水不外流”措施导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失衡 987

第六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方案形成过程中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博弈 992

第七节 与其砍地方财政基数,不如保基数把“蛋糕”做大 1008

第八节 所得税共享改革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利益博弈 1027

第九节 中央与地方在出口退税财政负担比例上的若干次博弈 1039

第十节 农村税费兴废改革中的诸多利益博弈 1047

第十一节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分立与合并 1056

第十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征管模式的进步 1061

第十三节 各具风范的共和国十任财长 1062

一、统一财税的薄一波 1063

二、归口包干的邓小平 1065

三、服务经济的李先念 1066

四、守成不易的张劲夫 1069

五、克己奉公的吴波 1071

六、分灶吃饭的王丙乾 1072

七、分税制改革的刘仲藜 1073

八、倡行公共财政的项怀诚 1081

九、做大蛋糕主动埋单的金人庆 1083

十、精细化管理的谢旭人 1085

第十四节 行成于思的中国财税博物馆 1087

第十五节 中国当代财税改革大事年表(1949年—2007年) 1104

《附录》浙江经验: 1116

附录一 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把蛋糕做大 1116

附录二 浙江财政改革综述:新人本主义实践、第三种经济学、大写一个“政”字 1128

后记 11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