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静芳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8085428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张岱年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辩证唯物论所作的沟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双重意义。但学界对张岱年的综合创造工作的研究却不够细致,未能勾勒出其整个的哲学体系。作者在本书中就是要努力完成这项工作——揭示张岱年综合创造的哲学体系及其对哲学所进行的综合创造。本书在对张岱年思想中的各种不同要素进行梳理研究之后,勾勒出了作为综合创造的结果的哲学体系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几个方面,阐明了张岱年的哲学体系是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新实在论、当代新儒家思想及其他的新唯物论十分不同的特殊的哲学体系。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综合创造:从文化走向哲学 13

第一节 文化的综合创造与全盘西化派及东方文化派 14

一、批判东方文化派和全盘西化派的笼统的思维方式 15

二、肯定中西文化既有同质性,又有民族的和时代的差异性 18

三、扬弃全盘西化派的环境决定论和东方文化派的意欲决定论 25

第二节 文化的综合创造以哲学的综合创造为核心 29

第二章 方法论上的综合创造:体验、解析、会通 38

第一节 体验、解析、会通的结合 40

第二节 体验、解析、会通相结合的哲学方法与其他哲学方法 44

一、体验、解析、会通与辩证法 44

二、体验、解析、会通与直觉法 47

三、体验、解析、会通与传统哲学方法 54

第三节 方法论上的综合创造的理论意义 57

第三章 宇宙论上的综合创造:以物为本、变易大化 61

第一节“以物为本”的本体论 61

一、“以物为本”与传统哲学的“唯气论” 68

二、“以物为本”与新唯物论的本体论 72

三、“以物为本”与现代新儒家的本体论 79

第二节 变易大化的宇宙观 83

一、“大化三极”与新实在论的“无极而太极” 83

二、“生生两一”观点对传统哲学、新唯物论及新实在论的综合 87

三、“一本多级”观点对新唯物论、突发进化论及新实在论的扬弃 90

第三节 宇宙论上的综合创造的理论意义 93

第四章 人生论上的综合创造:“充生以达理” 95

第一节人生之自然:“天人本至” 96

一、“天人本至”与传统哲学的“习与性成”及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96

二、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与新唯物论者的区别 99

第二节 人生之当然:“兼和” 105

一、最高的价值准则为“兼和” 105

二、“兼和”标准对传统哲学“中庸”观点的扬弃 108

三、“兼和”标准对新唯物论的发挥 110

四、“兼和”标准对中国新实在论者的价值论的批评 113

第三节 克服天然达于至善:“充生以达理”、“动的天人合一”、“与群为一” 115

一、充生以达理 115

二、动的天人合一 123

三、与群为一 128

第四节人生论上的综合创造的理论意义 132

第五章 知识论上的综合创造:所知为实、知识三本、真知三表 137

第一节 知识论之问题及研究方法 138

一、知识论之问题 138

二、知识论的研究方法 142

第二节 外界的实在问题:所知为实 146

一、外界实在的证明 147

二、在外界实在问题上与金岳霖的区别 154

三、在感相与外部事物的关系问题上与金岳霖及张东荪的区别 158

第三节 知识的来源与要素:知识三本 162

一、在知识的来源与要素问题上对新唯物论与传统哲学的综合创造 165

二、在知识的来源与要素问题上对张东荪知识论的批判 168

第四节 真知的标准:真知三表 171

第五节 张岱年知识论的意义 177

第六章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180

第一节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180

一、从哲学内容上肯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181

二、从哲学形式上肯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184

三、从哲学方法上肯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188

第二节 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92

一、综合创造的哲学观决定了张岱年哲学史研究的内容 193

二、综合创造的哲学观决定了张岱年哲学史研究的方法 197

三、综合创造的哲学观决定了张岱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阶段性 199

结语 201

第一节 张岱年综合创造的哲学体系的独特性 201

一、与当时其他的新唯物论者的区别 201

二、与新实在论者的区别 204

三、与现代新儒家及其他唯心论者的区别 207

第二节 张岱年综合创造的哲学体系的定性与评价 210

附录一 张申府vs.张岱年:启蒙与建构 216

附录二 艾思奇vs.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内部分歧 234

附录三 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248

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