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2014最新版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2014最新版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2014最新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0047046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为帮助广大考生把握考试脉搏,在短时期内有效提高考试成绩,中公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研究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趋势,紧扣考试大纲,注重理论与案例结合,在坚持新颖性、前瞻性,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下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本系列丛书具有如下特点:★最新大纲,权威导向★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市面上的一些考试教材已经无法全面应对考试。本系列图书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最新大纲精心编写,为了给考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本书的编写汇集众多业界教育专家的心血,权威引领考试的方向。★内容完备,体系健全★ 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以笔试和面试为经纬线,结合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不同学段的特点,架构起包括《综合素质(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及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专业课的笔试教材和《幼儿园面试一本通》、《小学面试一本通》、《中学面试一本通》的面试教材有机结合的庞大体系。★清晰透彻,深入浅出★ 本系列书在深入把握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讲解清晰透彻、实用高效。从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入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2014最新版》目录

第一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2

第一章 地理科学知识基础 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

考点聚焦 2

第一节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2

考点梳理 2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2

(一)区位 2

(二)地理位置 2

(三)区域 3

(四)循环 3

(五)景观 3

(六)网络 3

(七)等级 3

(八)时空耦合 3

(九)机制 3

(十)模型 4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4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4

(二)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4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4

(一)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4

(二)地图法 4

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4

(一)综合性 4

(二)区域性 5

(三)空间性 5

(四)动态性 5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 6

考点梳理 6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6

(一)古代中外人地关系理论 6

(二)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6

(三)现代人地关系理论 6

二、我国人地关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7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8

(一)清洁生产 8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8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9

四、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理论 9

(一)环境决定论 9

(二)适应论 10

(三)生态论 10

(四)环境感知论 10

(五)文化决定论 11

(六)和谐论 11

强化训练 12

第二章 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 1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4

考点聚焦 14

第一节 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4

考点梳理 14

一、地理环境要素概述 14

二、地形与气候 15

三、地形与河流 15

四、地形、河流与聚落 16

五、地形、气候与工业 16

六、地形、气候与交通 16

七、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7

(一)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

(二)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

(三)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

八、资源与工业 17

第二节 世界地理 18

考点梳理 18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 18

(一)全球的海陆分布 18

(二)全球气候 19

二、居民与聚落 22

(一)世界人口 22

(二)世界的人种 23

(三)语言 23

(四)宗教 24

(五)聚落及其类型 24

(六)乡村和城市 25

(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5

(八)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25

三、发展与合作 26

(一)国家和地区概况 26

(二)国家的分类 26

(三)国界与领土 27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8

(五)国际合作 28

(六)重要的国际组织 28

(七)可持续发展 29

四、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29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29

(二)亚洲的面积和地区划分 30

(三)亚洲的地形 30

(四)亚洲的河流和湖泊 30

(五)亚洲的气候 30

(六)人口最多的大洲 32

(七)多样的地域文化 32

(八)经济发展的差异 32

(九)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 33

五、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33

(一)自然地理概况 33

(二)移民国家的居民 35

(三)发达的农业 35

(四)工业强国 35

第三节 中国地理 36

考点梳理 36

一、中国的地形 36

(一)地势 36

(二)地形特点及意义 37

(三)主要山脉 37

(四)主要地形 38

二、中国的气候 39

三、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42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46

(一)基本特征 46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46

(三)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46

(四)矿产资源 47

(五)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48

(六)森林资源 48

(七)草场资源 49

五、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49

(一)中国的位置 49

(二)中国的疆域 49

(三)疆界和邻国 49

(四)我国的行政区划 50

六、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50

(一)中国的人口 50

(二)中国的民族 51

七、中国的农业 51

(一)种植业 51

(二)林业 53

(三)牧业 53

(四)水产业 53

(五)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八、中国的工业 54

九、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55

(一)交通 55

(二)中国的商业 55

(三)中国的旅游业 56

强化训练 56

第三章 地理图表 6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62

考点聚焦 62

第一节 地球仪与地图的应用 62

考点梳理 62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 62

二、地球仪 62

(一)组成要素 62

(二)经纬度与经纬网 63

(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63

(四)经纬网的应用 64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 64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64

(二)比例尺 64

(三)图例和注记 65

(四)等值线图 65

第二节 日照图的判读及解析 67

考点梳理 67

一、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67

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67

三、时间的确定 68

四、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68

五、太阳高度 68

六、昼夜长短 68

第三节 地理图表的绘制 68

考点梳理 68

一、柱状图 69

二、线状图 69

三、扇状图 69

四、饼状图 69

强化训练 70

第四章 自然地理 7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73

考点聚焦 73

第一节 宇宙与地球 73

考点梳理 73

一、宇宙 73

(一)宇宙大爆炸假说 73

(二)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 73

(三)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 74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74

(一)太阳的圈层结构 74

(二)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74

三、地球的演化 75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75

(二)板块构造学说 75

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 75

(一)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75

(二)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76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 78

考点梳理 78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78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78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79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9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81

(一)地球运动 81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2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83

(四)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 84

(五)有关地理计算 84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85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85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8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86

考点梳理 86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86

(一)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86

(二)三大类岩石 86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86

二、内外力作用 87

(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87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88

(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90

三、大气的基本知识 92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92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92

(三)气温垂直递减率 93

四、风、天气系统和气候 93

(一)风的形成 93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94

(三)天气系统 94

五、水循环 95

(一)过程和主要环节 95

(二)水循环的意义 95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响 96

(一)洋流及其分类 96

(二)全球洋流 96

(三)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96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97

考点梳理 97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97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98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8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98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0

考点梳理 100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00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00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1

(一)全球气候变化 1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2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 102

(一)水资源的组成及其分布 102

(二)水资源与古老文明的诞生 103

(三)水资源与人们的生产活动 103

(四)全球水危机 103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04

(一)地质灾害 104

(二)气象灾害 104

(三)海洋灾害 104

(四)生物灾害 105

(五)人为自然灾害 105

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05

强化训练 105

第五章 人文地理 11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10

考点聚焦 110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 110

考点梳理 110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10

二、人口迁移 111

(一)人口的迁移 111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12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113

(一)城市形态 113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13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14

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14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14

(二)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115

五、城市化及其影响 115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15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1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116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16

考点梳理 116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116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16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17

(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19

二、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20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20

(二)工业地域 121

三、地域联系 122

(一)交通运输 122

(二)邮电通信 122

(三)商业 123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23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24

考点梳理 124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24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24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 125

(一)可持续发展 125

(二)中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125

强化训练 125

第六章 区域地理 1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30

考点聚焦 130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30

考点梳理 130

一、区域 130

(一)概念 130

(二)特征 130

(三)划分方法 130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131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32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132

(二)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132

(三)区域发展阶段 132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133

考点梳理 133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33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33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34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34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34

(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35

三、区域经济发展 136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36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37

第三节 区际联系 139

考点梳理 139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139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39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139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40

(四)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及影响 140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41

(一)概念 141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41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2

强化训练 143

第二部分 教学知识与运用 148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 14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48

考点聚焦 148

第一节 初中地理课程体系 148

考点梳理 148

一、初中地理课程地位和特点 148

二、初中地理课程特点分析 149

(一)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征 149

(二)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149

三、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150

四、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150

第二节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 151

考点梳理 151

一、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51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151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52

(三)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152

二、初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153

(一)总体目标 153

(二)“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 153

(三)“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 153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终极目标 154

强化训练 154

第二章 地理教学方法 15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55

考点聚焦 155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概述 155

考点梳理 155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155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155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155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 156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 157

第二节 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158

考点梳理 158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58

(一)讲授法 159

(二)谈话法 160

(三)读书指导法 161

(四)板书、笔记法 162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162

(一)演示法 162

(二)参观法 163

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163

(一)地图法 163

(二)“纲要信号”图示法 164

四、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 164

(一)程序教学法 165

(二)自学辅导法 166

(三)发现法 166

(四)“读议讲练”法 167

五、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68

(一)练习法 168

(二)实习法 169

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 169

强化训练 169

第三章 地理教学基本技能 17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71

考点聚焦 171

第一节 地理课堂导入技能 171

考点梳理 171

一、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171

(一)集中注意 171

(二)引起兴趣 172

(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172

(四)进入课题 172

二、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 172

(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172

(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173

(三)具有科学性和简洁性 173

(四)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173

三、导入的基本类型 173

(一)复习导入 173

(二)演练导入 174

(三)“生活”导入 174

(四)直接导入 174

(五)设疑导入 174

第二节 地理课堂提问技能 175

考点梳理 175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过程与功能 17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 175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176

(三)增进师生的交流 176

(四)获取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 176

(五)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176

二、提问的基本类型 176

(一)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分类 177

(二)根据问题的内部联系分类 178

三、提问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78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178

(二)问题要难易适中 178

(三)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 178

(四)提问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发问 178

四、提问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 179

(一)激趣法 179

(二)设置陷阱法 179

(三)铺垫法 179

(四)迁移渗透法 179

(五)发散法 179

第三节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 180

考点梳理 180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功能与要求 180

(一)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 180

(二)地理课堂教学对语言的要求 181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 182

(一)一般教学语言与地理专业语言 182

(二)描述性语言与论述性语言 183

三、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 183

(一)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183

(二)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手段 184

(三)教学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84

(四)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范本 184

四、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184

(一)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技巧 184

(二)影响教学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克服法 185

五、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的形式及使用技巧 186

(一)表情语 186

(二)目光语 186

(三)身势语 187

(四)手势语 187

六、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使用原则 187

(一)整体协调原则 187

(二)审美性原则 187

(三)可接受性原则 188

(四)最优搭配原则 188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188

考点梳理 188

一、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功能 189

(一)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189

(二)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 189

(三)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189

(四)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89

二、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类型 189

(一)总结型 190

(二)悬念型 190

(三)比较型 190

(四)趣味型 191

(五)考查型 191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91

第五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 193

考点梳理 193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与构成 193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 193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 194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194

(一)管理性组织 195

(二)指导性组织 196

(三)诱导性组织 197

三、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原则 197

第六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 198

考点梳理 198

一、地理板书的功能 198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199

三、地理板图、板画技能 199

(一)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特点与作用 200

(二)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类型 200

(三)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要求 201

四、地理课堂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 201

强化训练 202

第四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20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04

考点聚焦 204

第一节 地理教学媒体 204

考点梳理 204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含义 204

二、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 204

(一)传统地理教学媒体 205

(二)现代地理教学媒体 205

第二节 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205

考点梳理 205

一、地图、图表的使用 205

(一)选图恰当,紧扣主题 206

(二)挂图位置得当,便于教学 206

(三)指图准确,语言恰当 206

(四)用图讲解方法得当 206

二、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的使用 207

(一)地理标本的使用 207

(二)地理模型的使用 207

三、地理图片的使用 208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 208

(一)展示真实地理事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地理表象 208

(二)改进地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 209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09

(四)设计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 209

强化训练 210

第五章 地理教学评价 21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11

考点聚焦 211

第一节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211

考点梳理 211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定义 211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 211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 212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212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教学评价 213

(三)后现代主义与教学评价 214

第二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 214

考点梳理 214

一、发展性原则 214

二、全面性原则 214

三、多样性原则 215

四、多主体性原则 215

五、客观性原则 215

六、指导性原则 215

第三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 215

考点梳理 215

一、按照功能分类 215

二、按照基准分类 216

三、按照目的分类 217

四、按照表达分类 217

第四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218

考点梳理 218

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218

二、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218

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 219

四、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219

第五节 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 220

考点梳理 220

一、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 220

(一)学生学习表现指标 220

(二)教师教学行为指标 220

(三)教师基本素质指标 221

(四)教学特色指标 221

二、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 223

(一)过程评价 223

(二)结果评价 223

强化训练 223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 226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 22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 考点 226

考点聚焦 226

第一节 教学对象研究 226

考点梳理 226

一、知识情况 226

二、心理特点 226

三、生理特点 227

第二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227

考点梳理 227

一、地理课程目标概述 227

二、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228

三、地理课程总目标解析 228

强化训练 229

第二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2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30

考点聚焦 230

第一节 地理教材研究 230

考点梳理 230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认识 230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含义 230

(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 230

(三)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 232

二、研究地理教材 232

(一)研究地理教材基本步骤 232

(二)地理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条件 232

(三)研究地理教材的主要方法 233

第二节 地理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234

考点梳理 234

一、教材重点分析 234

二、难点分析 235

强化训练 235

第三章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优化 23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37

考点聚焦 237

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237

考点梳理 237

一、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 237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38

(一)地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意义 238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39

第二节 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 240

考点梳理 240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 240

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组合 240

强化训练 241

第四章 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24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42

考点聚焦 242

第一节 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242

考点梳理 242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243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 243

(二)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缺点 243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243

(一)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 244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评价 244

第二节 新课程倡导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244

考点梳理 244

一、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244

(一)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 245

(二)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缺点 245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245

(一)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 245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使用 246

三、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 246

(一)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 246

(二)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的使用 247

四、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 247

(一)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 247

(二)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缺点 247

强化训练 248

第五章 地理教案设计与写作 25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50

考点聚焦 250

第一节 地理教案的写作方法 250

考点梳理 250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 250

二、地理教案的编写格式 251

第二节 教案设计示例 252

课题一 印度(第一课时) 252

课题二 西亚 254

课题三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57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61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63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2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