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祥编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012058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2002年8月14日发生在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区的泥石流灾害进行近10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探讨了泥石流灾害与当地社会和文化所之间的关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治理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与社会、文化、人类行为、政治经济等密切联系的过程。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 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目录

第一章 灾害人类学的理论背景、方法和解释框架 1

一、灾害理论化的基本问题与灾害人类学 1

(一)灾害的定义 1

(二)灾害的种类、产生方式和预测 9

(三)灾民、灾区、灾害阶段 11

(四)灾害理论化过程中的争论 12

二、灾害人类学田野调查与灾害民族志 15

三、灾害人类学的研究重点 18

(一)以灾害类型为研究重点 18

(二)以灾害的发生地区和过程为研究重点 20

(三)以受灾群体为研究重点 21

(四)以学科关系和内容为研究重点 24

四、灾害的人类学研究理论流派 25

五、中国人类学家的灾害研究 30

六、人类学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33

七、小结 36

第二章 哀牢山的环境变迁与新平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 37

一、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镇 37

(一)新平县水塘镇基本概况 37

(二)水塘镇的基本生计 39

(三)水塘镇的少数民族 44

二、新平县境内的哀牢山环境变迁 46

(一)哀牢山的环境状况与居住格局 46

(二)乡村环境的过去和现在 49

(三)自然资源管理的变迁过程 57

三、新平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 60

(一)新平县的泥石流灾害状况及其发生的原因 60

(二)新平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 66

(三)泥石流灾区的社会组织与亲属互助 72

(四)新平县政府的泥石流灾害应急方案 75

(五)泥石流救灾的近期和远期方案 84

四、小结 85

第三章 傣族社区和文化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回应:曼糯村 87

一、曼糯村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由来 87

二、泥石流引发的脆弱性挑战曼糯村 91

(一)脆弱性环境:暴雨和洪水挑战曼糯村 91

(二)新的脆弱性环境:泥石流灾害中的曼糯村 95

(三)人类群体脆弱性:泥石流灾害导致的村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98

三、曼糯村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回应 102

(一)个体和家庭回应:泥石流应急中的逃生事例 103

(二)群体回应:社区帮助与亲属互助 105

(三)地方组织机构回应:村委会和社区小组的应急管理 109

四、社会系统和文化功能的恢复:曼糯村的灾后重建 111

(一)全无户灾民、重灾户和普通灾民的确定 111

(二)新村的土地征用与争论 111

(三)曼糯村民迁入曼雅村 113

(四)文化恢复和乡村旅游计划 115

(五)曼糯小组的傣族社会秩序和文化恢复 118

五、小结 120

第四章 泥石流灾害的解释与传统知识:大水井村和大石板村 121

一、大水井和大石板村及其周边的特殊环境 121

二、泥石流灾害发生前的观察和预兆 122

(一)泥石流灾害发生前的各种非正常现象 122

(二)环境脆弱性加剧与泥石流灾害预兆 124

三、泥石流灾害中的逃生记忆与传统知识:成功与失败的逃生者 127

(一)泥石流痕迹的观察 127

(二)较早的躲避者 131

(三)逃生者的故事 133

(四)不幸的逃生者 136

四、泥石流灾害对当地村民的长期影响 138

(一)泥石流恐惧感的延长 139

(二)灾害应急中的困难 140

(三)全无户的搬迁和新农村建设 142

(四)普通灾民的搬迁:马脖子山 147

五、小结 150

第五章 彝族村寨的泥石流搬迁与生活困境:核桃坪村 151

一、核桃坪村的自然景观、搬迁史和生计 151

(一)新老核桃坪村的自然环境 151

(二)核桃坪村的基本生计和生活水平 156

二、核桃坪村的泥石流 158

(一)核桃坪村泥石流的应急方式 158

(二)泥石流灾后的环境状况 161

三、核桃坪村的搬迁与生活困境 163

(一)大口村委会搬迁的总体情况 163

(二)方家空房的搬迁户 165

(三)小麻卡村的搬迁户 167

(四)锅底塘的搬迁户 175

四、核桃坪村及其周边村中未搬迁的村民 178

五、小结 180

第六章 援助产生的文化与示范村建设:“上海新村” 182

一、示范村与非示范村 182

(一)什么是示范村 182

(二)示范村的历史 183

(三)示范村的选择 184

二、泥石流灾后重建中的示范村:“上海新村” 185

(一)新村地址与“上海新村”的确立 185

(二)新村方位、等级与全面建设 188

(三)新村的建设过程、困难户与补助 191

(四)“上海新村”:养猪专业示范村与猪病 194

(五)“上海新村”的其他发展项目 197

三、示范村的政治和经济象征意义 199

(一)参观者与示范村的意义 199

(二)示范村推广中的困难 199

四、小结 200

第七章 泥石流灾害的长期避险与环境安全 202

一、新平县的泥石流隐患状况 202

(一)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 202

(二)历年避险完成情况 204

(三)成就与困难 207

(四)今后的任务 208

二、泥石流灾害的避险制度 209

三、泥石流灾害的避险和预防方法 211

(一)泥石流避险方法之一:预警监测制度 211

(二)泥石流避险方法之二:搬迁与临时避让 215

(三)泥石流避险方法之三:工程治理 217

(四)泥石流避险之四:退耕还林 218

(五)泥石流避险之五:坡改梯和沼气池建设 221

(六)泥石流避险之六:动植物的保护 222

四、泥石流灾害的长期避险个案研究 223

(一)避险搬迁个案之一:曼罗村 223

(二)避险搬迁个案之二:白猫沟村 226

(三)避险搬迁个案之三:大田村 229

五、小结 230

第八章 泥石流灾害的文化解释与乡村社会变迁 232

一、泥石流灾害的信号解释及其象征意义 232

(一)传统信仰中的泥石流灾害信号 233

(二)环境和气候条件中的传统知识 236

(三)泥石流滑坡预兆 238

二、泥石流的逃生经验与地方性知识应用 239

(一)成功的逃生者 239

(二)逃生失败的环境和社会原因 241

(三)逃生伦理和弱势群体的逃生 245

(四)正确的泥石流滑坡逃避方法 246

三、泥石流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中的矛盾和焦点 247

(一)泥石流灾害应急和救灾中的问题和矛盾 247

(二)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问题和矛盾 251

四、泥石流灾害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261

(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61

(二)环境和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261

(三)不同民族的汇拢与相同民族的分离 262

(四)新的社区群体和社会关系 263

五、小结 263

第九章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理论思考和应用探索 265

一、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田野方法总结 265

二、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解释框架 270

(一)脆弱性理论与泥石流灾害 270

(二)文化和行为回应的意义 273

(三)社会和文化变迁学派反思 276

(四)社会系统的平衡与文化功能的恢复 279

(五)泥石流灾害与政治、经济和媒体 280

(六)灾害与性别和弱势群体 281

(七)泥石流灾害与族群关系 282

(八)泥石流灾害与传统知识 285

三、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应用总结 286

四、小结 290

附录:新平县地质灾害大事记和地质灾害各项制度 293

附录一:新平县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灾害大事记 293

附录二:新平县地质灾害监测人员规章制度 295

附录三:新平县地质灾害“两卡”发放制度 296

附录四:新平县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 296

附录五:新平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管理办法 297

附录六: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制度 299

附录七:新平县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300

附录八:新平县地质灾害“三查”制度 302

附录九:新平县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办公室值班制度 303

参考文献 304

后记 3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