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303157327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目录
标签:通史 教育

第一章 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改革思潮 1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教育改革思潮的社会基础与教育宗旨的制定 3

一、民初社会风尚的转变 3

二、社会人士关于教育改革的言论 4

三、民初教育宗旨的提出 8

四、民初教育宗旨的颁布 19

第二节 孙中山、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改革的导向作用 22

一、孙中山的主要教育思想 23

二、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 28

三、辛亥革命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32

第三节 《壬子癸丑学制》的思想内涵 41

一、《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癸卯学制》的改革 41

二、《壬子癸丑学制》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43

第二章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 49

第一节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源流及演变 50

一、国民教育思潮的源流及演变 51

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源流及演变 60

第二节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及渐趋低落 72

一、国民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及渐趋低落 72

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及渐趋低落 77

第三节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84

一、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84

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90

第三章 职业教育思潮 96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96

一、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提出 98

二、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 100

三、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理论渊源 103

四、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价值 105

第二节 从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到职业教育思潮 107

一、职业教育思潮勃兴的历史机遇 108

二、陆费逵、陈独秀、蔡元培关于职业教育的议论 111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 114

第三节 职业教育思潮的演进 120

一、职业教育“三要旨”说 121

二、职业教育重点的泛化 123

三、“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 126

第四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13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131

二、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 132

三、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142

第五节 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 150

一、对1922年学制改革的影响 151

二、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152

三、在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 154

第四章 美感教育思潮 156

第一节 美感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157

一、美感教育思想的产生 157

二、美感教育思潮的形成 160

第二节 王国维的美育主张 163

一、王国维的美学理论 163

二、王国维的美育主张 165

第三节 蔡元培的美育观 172

一、美育的内容及其与德智体三育的关系 173

二、美育的实施方法 175

三、美育的作用和价值 177

第四节 美感教育思潮的实际影响 180

一、美育的启蒙是导致文学革命的重要因素,有益于教育的平民化 180

二、美感教育思潮促进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育独立运动 181

三、美育的实施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2

四、美感教育思潮最直接的成果,是使美育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 182

第五章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184

第一节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185

一、杜威来华前国内教育界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宣传和介绍 185

二、杜威来华及其演讲 186

三、留美学生——传播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力军 187

第二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教育观 189

一、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宣传介绍 190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及其影响 193

第三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教育理论和学制改革的影响 198

一、从教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198

二、从教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199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学制改革的影响 205

第四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课程、教材改革的影响 208

一、关于课程改革 208

二、关于教材改革 210

第五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教学方法的影响 213

一、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影响 213

二、柏克赫司特的“道尔顿制”的影响 216

第六章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222

第一节 工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23

一、工读运动的兴起 224

二、工读运动的发展 233

第二节 李大钊、蔡元培的“工读”教育观 246

一、初步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李大钊的“工读”教育观 246

二、蔡元培的“工读”教育主张 249

第三节 王光祈的工读教育思想 255

一、工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255

二、发起工读互助团的动机 259

三、工读互助团的理想 261

第七章 科学教育思潮 263

第一节 早期科学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 263

一、清末科学教育观的萌芽 264

二、严复的科学教育观 266

第二节 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 270

一、任鸿隽的科学教育思想 271

二、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 27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 276

一、陈独秀的科学教育思想 277

二、胡适的实验主义科学方法论 280

三、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282

第四节 “科玄论战”及其影响 286

一、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对科学教育的贬低 286

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对科学教育的颂扬 289

第五节 科学教育思潮的实际影响 292

一、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292

二、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 294

三、开始着手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 298

第八章 平民教育思潮 299

第一节 平民教育思潮各流派的理论综述 300

一、平民主义思潮 301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平民教育思想概述 303

三、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308

四、资产阶级平民教育观综述 314

第二节 平民教育运动各团体的活动及其主要观点 317

一、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318

二、平民教育社 321

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326

第三节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新论与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329

一、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缘由 329

二、定县乡村社会调查与教育构想 332

三、乡村平民教育体系 334

四、晏阳初对平民教育运动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339

第四节 平民教育思潮的发展、转化及其影响 342

一、平民教育思潮的发展和转化 343

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 344

第九章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349

第一节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缘起 350

一、清末国民教育思潮中蕴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350

二、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351

三、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354

第二节 余家菊、李璜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356

一、余家菊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357

二、李璜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364

第三节 陈启天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369

一、对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的批评 370

二、提倡国家主义教育的缘由 373

三、国家主义教育的实施 376

第四节 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378

一、政治上、哲学上的分析与评价 378

二、教育上的分析与评价 381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383

第一节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386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386

二、教育思想 388

第二节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398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398

二、教育思想 401

第三节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410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410

二、教育思想 412

第四节 毛泽东的早期教育观 426

一、早年经历和主要教育活动 426

二、早期教育观 429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对20年代教育的影响 437

一、批判封建复古教育,指出教育的“庶民”方向 438

二、批判“教育救国论” 439

三、指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439

四、提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440

五、一批新型学校的涌现 441

第十一章 1912—1927年间教育思潮的历史反思 443

第一节 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和对新教育理论的呼唤 443

一、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 444

二、社会变革对新教育理论的呼唤 448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新群体的崛起与教育思潮的勃兴 453

第三节 《壬戌学制》思想内涵分析 458

一、《壬戌学制》的产生 459

二、关于以七项标准取代教育宗旨 460

三、“弹性制”和“多样化” 463

四、开放性与“明辨择善” 464

结语 466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468

参考文献 472

后记 4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