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朱熹大辞典
朱熹大辞典

朱熹大辞典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立文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2639069
  • 页数:8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朱熹的专人辞典,由著名哲学史家、朱熹研究专家张立文先生主编,并约请全国各地数十位朱熹研究的专家撰写。全书较系统全面收入与朱熹平生事迹、朱熹思想体系、朱熹思想与朱子学传播及研究的条目,如思想体系中就收入朱熹政治思想、朱熹哲学思想、朱熹教育思想、朱熹经学思想、朱熹文学思想、朱熹美学思想、朱熹史学思想、朱熹经济思想、朱熹法律思想、朱熹科技思想、朱熹心理学思想、朱熹子学思想、朱熹佛道思想等内容。该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爱好者必备的重要工具书。
《朱熹大辞典》目录

朱熹综述 3

生平著述 3

朱熹 3

理气论 3

动静观 4

格物致知论 5

心性理欲论 5

美学思想 6

文学思想 6

教育思想 7

影响与作用 7

生平事迹 11

家谱 宗亲 11

沈郎 11

沋郎 11

季延 11

五二郎 11

五二 11

元晦 11

仲晦 12

促晦 12

晦庵 12

晦庵病叟 12

云谷老人 12

云谷晦庵老人 12

晦翁 12

紫阳 12

白鹿洞主 12

仁智堂主 12

沧洲病叟 12

沧州病叟 13

遯翁 13

朱古寮 13

茶院公 13

朱绚 13

朱森 13

程五娘 13

祝确 13

朱松 14

韦斋先生 14

祝五娘 14

朱柽 15

朱槔 15

刘勉之 15

白水先生 15

刘清四 15

朱心 16

朱塾 16

朱埜 16

朱在 16

朱巽 16

朱兑 16

朱巳 17

朱小妹 17

朱鉴 17

朱钜 17

朱铨 17

朱铎 17

朱铚 17

朱铸 17

朱铉 17

封号 18

文 18

朱文公 18

儒宗 18

中大夫 18

宝谟阁直学士 18

太师 18

信国公 19

徽国公 19

齐国公 19

先贤 19

十哲之次 19

大儒世泽 20

生平事迹 20

南溪洗儿 20

朱子问天 20

植樟故里 20

参加乡贡 21

中进士 21

经史阁 21

陈抗金之策 21

朱张会讲 21

崇安赈灾 22

首创社仓 22

义让庄田 22

瀛山讲学 22

重修学宫 23

兴举南康 23

漳州试行经界 23

绍兴劾贪 24

捣毁秦祠 24

抚平瑶民 24

诀别瀛洲桥 24

左迪功郎 25

泉州同安主簿 25

武学博士 25

秘书省秘书郎 25

知南康军 26

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 26

直秘阁 26

直秘 26

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26

江东提刑 26

提点江西刑狱公事 27

朝奉郎 27

朝散郎 27

秘阁修撰 27

江东转运使 28

漳州知州 28

湖南转运副使 28

潭州知州 28

湖南安抚使 28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29

帝师 29

鹅湖之会 29

庆元党案 30

传说 31

天降喜火 31

七星儿 31

金鲫湛泉 31

金鱼井 32

半亩方塘二度桃 32

煮莲教子 32

巧审铁箍树 32

三龟听学 32

曾喜借洞 33

白云飞瓦 33

北溪画月 33

朱熹改诗 34

齐齐松 34

蛤蟆窝改名 34

文公菜 35

八卦宴 35

文物古迹 地名 35

婺源 35

紫阳 35

朱绯塘 35

朱文公阙里 36

虹井 36

虹井亭 36

朱文公庙 36

追远祠 36

报功祠 36

晦翁祠 37

朱子祠 37

朱文公祖墓 37

朱韦斋先生祠 37

尊德性斋 37

朱举墓 37

海滨邹鲁 37

尤溪 38

韦斋 38

“韦斋旧治”碑 38

瘗衣处 38

“毓秀处”碑 38

半亩方塘 38

活水亭 38

“源头活水”碑 39

青印石 39

龙门洞 39

滴水洞 39

沈郎樟 39

文山 39

公山 40

文公山 40

南溪书院 40

天湖院 40

“明伦堂”匾 40

“四个之本”板联 41

“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板联 41

“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板联 41

“立修齐志,读圣贤书”板联 41

“静我神”匾 41

“闽中尼山”匾 41

“文明桥”匾 41

“溪山第一”匾 42

“观书第”匾 42

尤溪朱熹塑像 42

朱熹四大弟子塑像 42

白鹤楼 42

清晖楼 43

“春、香、雪、月”壁题 43

尤溪文庙 43

卓拔岩朱熹手迹崖刻群 43

延平 44

建溪 44

南剑州 44

湛卢书院 44

吟室 45

东山书院 45

云风堂 45

鹅湖寺 45

徽国文公祠 46

香山书院 46

会心书院 46

朱子楼 46

敬义堂 46

朱文公祠 46

晦翁岩 46

朱子岩 47

三贤岩 47

朱熹宗祠 47

武夷山 47

崇安 47

五夫里 48

风泉亭 48

岁寒轩 48

朱松墓 48

武夷宫 48

冲佑观 48

朱熹纪念馆 49

紫阳楼 49

紫阳书堂 49

紫阳书室 49

朱子巷 49

五夫社仓 49

朱子社仓 49

过化处 50

密庵 50

报得庵 50

水帘洞三贤祠 50

三贤祠 50

屏山先生祠 50

铁笛亭 50

夺秀亭 50

晚对亭 51

九曲溪 51

平林渡 51

九曲溪摩崖石刻群 51

武夷精舍 52

紫阳书院 52

武夷书院 52

朱文公祠 52

朱熹园 52

朱子文化博览园 52

摩崖石刻“道南理窟” 52

涌翠亭 53

兴贤古街 53

兴贤书院 53

屏山书院 53

建阳 53

七贤过化 54

云谷山 54

勉斋草堂 54

道源堂 55

聚星亭 55

朱子墓 55

大林谷 55

祝氏夫人墓 55

云谷晦庵草堂 55

云谷书院 56

芦峰 56

寒泉精舍 56

寒泉坞 56

黄杨庵 56

云谷山赫曦台 56

百丈山 57

芹溪九曲 57

考亭故居 58

汲古井 58

考亭书院 58

竹林精舍 58

沧洲精舍 58

考亭朱子祠 58

考亭半亩方塘 59

天光云影亭 59

“南闽阙里”牌坊 59

“文公阙里”牌坊 59

“南州阙里”牌坊 59

同文书院 59

潭溪书院 59

黄勉斋先生祠 60

潭溪精舍 60

瀛洲桥 60

南溪樟隐 60

大同山 60

大金山 61

朱塾墓 61

同安 61

文公堤 61

豪山龙潭 62

梵天寺 62

文公书院 62

轮山书院 62

紫阳书院 62

十二龙潭 62

高士轩 62

扳辕石 63

望云山 63

腾紫峰 63

苏公祠 63

大轮山 63

铜鱼池 64

金车石刻 64

同安孔庙 64

香山岩寺 65

同民安关隘 65

郭岩隐安乐窝墓道碑 65

牧爱堂 65

莲花山 65

金冠山 66

夫人山 66

同山 66

梅山 66

同安文山 66

福鹏山 66

三台山 66

安乐村塔 66

畏垒庵 66

弁石台 67

双髻山 67

庐山 67

建瓯 67

芝城 67

环溪精舍 67

环溪书院 68

画卦洲 68

朱文公坐沙画卦处 68

画卦亭 68

紫霞洲 68

艮泉井 68

朱子井 69

八卦井 69

宋徽国文公祠 69

朱子祠 69

博士府 69

朱熹自画像石刻板 70

朱在墓圹志 70

政和 70

朱森墓 70

程夫人墓 71

启贤祠 71

星溪书院 71

云根书院 71

邵武 72

铁城 72

漱玉亭 72

吕胜己归隐处 72

象牙朝笏 72

泰宁 72

小均坳朱文公读书处 73

新安贤院 73

四季诗板 73

长沙 73

朱张渡 74

岳麓书院 74

岳麓山赫曦台 74

岳麓讲堂 75

忠孝廉节堂 75

崇道祠 75

朱张祠 75

山斋旧址 75

百泉轩 75

极高明亭 76

道中庸亭 76

朱熹《书院教条》 76

朱熹诗碑 76

饮马池 76

风雩亭 77

兰涧 77

道乡台 77

朱熹写经碑 77

朱熹太极石刻 77

朱熹易系辞碑 78

墨池 78

墨池亭 78

朱文公墨池 78

庐山 78

白鹿洞书院 79

大成殿 79

礼圣殿 79

礼圣门 80

丹桂亭 80

白鹿洞朱子祠 80

《朱子白鹿洞书院教条》碑 80

贯道溪 80

枕流桥 81

钓台亭 81

独对亭 81

勘书台 81

紫阳堤 81

南康星湾石堤 82

南门栈 82

观音桥 82

卧龙岗 82

醉石石刻 82

白鹿洞赋石刻 82

华盖石 82

白鹿洞风雩亭 83

清净退庵 83

白云岩 83

紫阳夫子讲经处 83

白云岩朱子祠 83

紫阳书院 83

何有石 84

漳州府治旧址 84

紫阳古署 84

同道及弟子后学 87

二程及弟子后学 87

程颢 87

程颐 87

吕大忠 88

吕大防 89

吕大钧 89

吕希哲 89

朱光庭 89

吕大临 90

范祖禹 90

刘绚 91

李籲 91

谢良佐 91

游酢 92

杨时 92

刘安节 93

张绎 93

尹焞 93

侯仲良 93

苏昞 94

罗从彦 94

朱震 94

胡安国 95

王蘋 95

胡宪 96

张九成 96

李侗 96

胡寅 97

刘子翚 97

胡宏 97

郑安道 98

朱熹同道 98

张栻 98

薛季宣 98

吕祖谦 99

陈傅良 99

陈亮 100

叶適 100

陆九韶 101

陆九龄 101

陆九渊 101

汪应辰 102

石? 102

刘清之 103

赵汝愚 103

陆游 103

辛弃疾 104

朱熹弟子 104

万人杰 104

王力行 105

方士繇 105

王阮 105

甘节 105

冯椅 105

叶文炳 106

叶武子 106

叶味道 106

叶震 106

包扬 106

许子春 107

许升 107

许文蔚 107

刘尧夫 107

刘炳 107

刘砥 108

刘砺 108

刘黻 108

刘爚 108

吕熹 108

任希夷 109

孙自修 109

孙应时 109

孙调 109

汪清卿 109

汪德辅 110

沈僴 110

应纯之 110

应谦之 110

汤泳 110

杜煜 110

李大有 111

李大同 111

李元翰 111

李方子 111

李文子 111

李闳祖 111

李季札 112

李季扎 112

李相祖 112

李唐咨 112

李辉 112

李道传 113

李儒用 113

李燔 113

吴仁杰 113

吴必大 114

吴昶 114

吴柔胜 114

余大雅 114

余元一 115

邹补之 115

邵浩 115

郭浩 115

陈文蔚 115

陈文尉 115

陈守 115

陈均 116

陈定 116

陈易 116

陈淳 116

陈埴 116

张宗说 117

张显父 117

张洽 117

郑可学 117

林子蒙 118

林用中 118

林易简 118

林学蒙 118

林学履 119

林恪 119

林湜 119

林夔孙 119

范士衡 119

范元裕 119

范念德 120

杨方 120

杨至 120

杨复 120

杨道夫 121

杨楫 121

杨履正 121

周介 121

周伯雄 121

周良 121

周谟 121

姜大中 122

胡大时 122

胡泳 122

赵师渊 122

赵师雍 123

赵汝谈 123

赵汝腾 123

赵纶 123

赵善佐 124

赵蕃 124

柴中行 124

高松 124

郭友仁 124

郭磊卿 124

徐侨 125

徐寓 125

曹建 125

黄士毅 125

黄义勇 125

黄卓 126

黄寅 126

黄榦 126

黄灏 126

辅广 127

袭盖卿 127

符叙 127

曾兴宗 127

曾祖道 128

游倪 128

游儆 128

童伯羽 128

董铢 128

傅定 128

程洵 129

程端蒙 129

舒璘 129

窦从周 129

詹仪之 130

詹体仁 130

詹渊 130

廖晋卿 130

廖德明 130

楼钥 131

蔡元定 131

蔡沈 132

蔡沉 132

蔡沆 132

蔡渊 132

潘时举 132

潘柄 133

潘履孙 133

滕璘 133

戴蒙 133

欧阳谦之 133

诸葛千能 133

朱熹后学 134

方来 134

方暹 134

王震 134

叶士龙 134

叶采 134

陈伦 135

吴泳 135

刘子玠 135

刘钦 135

陈光祖 135

陈沂 135

赵必愿 136

徐幾 136

翁泳 136

黄辂 136

黄辅 136

董梦程 136

蔡权 136

蔡杭 137

蔡格 137

蔡模 137

熊刚大 137

熊酉 137

真德秀 138

魏了翁 138

何基 138

饶鲁 139

王柏 139

许衡 139

黄震 139

赵复 140

金履祥 140

刘因 140

吴澄 141

胡炳文 141

陈栎 142

许谦 142

思想体系 145

朱熹政治思想 145

朱熹政治思想 145

天理君权 147

尊君 148

正君心 149

大根本 149

三代 150

封建 151

郡县 152

修德 152

修德感人 153

德礼 154

刑政 155

为政以德 156

为政以刑 156

以德为本 158

三纲五常 158

义利 159

王霸 161

王道 162

霸道 162

功利 163

帝王之学 164

道 165

道统 165

治道 166

政道 167

君道 167

圣人 168

贤人 169

和 169

天下大公 170

公议举人 170

德行 170

克己 171

道艺 172

六艺 172

无为 173

养民 173

爱民 173

仁民爱物 173

法弊 174

时弊 174

人弊 174

心术 175

立法 175

用人 175

重农 176

治兵 176

内修攘外 177

安定 177

朱熹哲学思想 177

朱熹哲学思想 177

理学 179

道学 181

宋学 182

性理学 182

心性之学 182

道德性命之学 182

程朱道学 182

程朱理学 182

理学集大成 182

理体论 183

理气 184

理为太极 185

无极而太极 185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根 186

太极生阴阳 186

物物一太极 187

理生万物 187

万理具于一心 188

一心具万理 188

心包万理 188

理在事先,理在事上 188

理本气末 189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189

理先气后 189

理主气从 190

理寓于气 191

理生气 191

理与气决是二物 192

理一分殊 192

理气同异 193

道体器用 194

心与理一 194

即物穷理 195

格物致知 195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197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198

豁然贯通 198

积累有渐 199

铢分毫析 199

所以然之故 200

所当然之则 200

太极动静论 200

静主动客说 201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202

渐化与顿变 203

顿变 204

物无无对 204

独亦有对 204

贞下起元 205

一分为二 206

知先行后 206

行重知轻 207

致知为先,力行为重 208

知行互发 208

知行常相须 208

致知力行 208

道心人心为二 208

十六字心传 209

气禀有定 210

本然 210

拔本塞源 211

情者心之用 212

性体情用 213

性情皆因心而后见 213

执两端而度量其中 213

中和说 214

经与权 214

理气之辩 215

理欲之辩 215

无极太极之辩 216

朱陈之辩 217

朱陆之辩 218

朱陆之争 219

朱陆异同 219

朱张之辩 219

中和之辩 220

考亭学派 221

紫阳学派 222

新安学派 222

六会李侗 222

南康之会 224

鹅湖之会 224

复兴白鹿洞书院 225

韩愈 226

邵雍 227

周敦颐 228

张载 229

二程 230

《太极图说解》 231

《论孟精义》 231

《论孟要义》 232

《论孟集义》 232

《延平答问》 232

《敬斋箴》 232

朱熹伦理思想 232

朱熹伦理思想 232

性 234

性即理 235

天命之性 236

天理之性 237

气质之性 237

气质 238

变化气质 238

天理 239

人欲 240

私欲 241

明天理,灭人欲 241

心 242

道心与人心 243

人心 244

情 244

心统性情 244

以理制情 245

圣贤气象 246

孔颜乐处 246

穷理尽性 247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47

敬 248

敬义夹持 249

居敬 249

居敬穷理 249

居敬持志 250

存养有察 250

诚 251

信 252

格物 252

致知 253

同理异气 254

当然之则 254

必然之理 255

德性 255

尊德性 255

道问学 256

公 257

私 257

仁 258

义 258

宜 259

利 259

孝 260

悌 260

弟 261

忠 261

忠恕 261

礼 262

中 263

中节 263

中和 264

已发未发 264

明德 265

明明德 265

新民 265

至善 266

止于至善 266

知止 266

正心 267

诚意 267

修身 268

齐家 268

治国 268

平天下 269

立志 269

存心 270

为己 270

三省 271

切己自省 271

心常惺惺 272

当然 273

善 273

恶 274

求放心 274

极高明 275

道中庸 275

仁之方 276

絜矩之道 276

成己成物 276

节 277

廉耻 277

忠信 278

智 278

权 278

安 279

人之性论明暗 279

五伦 280

礼乐同体 280

性是合当做底职事 280

朱熹教育思想 281

朱熹教育思想 281

全人教育 283

教化 284

学以变化气质 285

圣贤气象 287

明人伦为本 288

集大成 289

尽伦尽制 290

人文化成天下 292

学以明道 292

本末兼赅,体用全备 293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294

修德是本 295

入德之门 296

为己之学 297

为人之学 298

克己工夫 298

涵养德性 299

涵养本原 300

切己体验 300

切己体察 301

慎独自省 301

迁善改过 302

持敬行恕 303

真知乐行 304

进德修业 305

参赞化育 306

先立大本 307

先立其大 309

养心存心 309

心为主宰 310

潜心体道 311

心体虚明 312

理义悦心 313

操存舍亡 314

唤醒此心 316

主敬存心 317

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 317

教以五伦 319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320

群者,和而不流 322

爱由亲立、推而及物 324

群之以学校 325

群居藏修游息之地 326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327

立人达人 328

主忠行恕 329

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331

安其所,遂其生 332

博学多识 333

亲历其域 334

着实体验 335

学思相连 335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336

旧学新知 337

聪明睿智 338

深沉潜思 339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40

游艺之学 341

格物游艺之学 342

开发其聪明,成就其德业 342

仁熟为美 343

游于艺 344

乐教 345

乐教亲切 346

乐养人心 347

诗教 348

诗曲尽人情 350

吟咏讽诵,感发善心 351

温柔敦厚之教 352

修辞立诚 353

文质彬彬 354

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355

中和之美 356

小学 357

大学 358

六艺之教 360

四书之教 361

史传之教 362

圣贤之学 364

圣门之学 365

圣人之教 365

世俗之学 365

学贵立志 365

学贵践行 366

学贵自得 367

学有次序 368

下学而上达 370

先博后约 371

博文约礼 371

成德达才 372

授以学之之法 373

朱熹教学法 374

朱熹读书法 376

科举是法弊 377

立朝侍讲 378

寒泉精舍讲学 380

武夷精舍讲学 381

竹林精舍讲学 382

朱张岳麓会讲 384

讲学于闽 385

朱熹门人后学 387

《近思录》 388

《伊洛渊源录》 389

《学校贡举私议》 390

朱熹文学思想 392

朱熹文学思想 392

道文一贯 393

诗之所以作 394

须识得古今体制雅俗向背 394

一以文势决之 396

文气 397

气脉 397

气骨 397

气象 397

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 397

作文须靠实,诗须平易自然 398

古文之用 时文之弊 398

诗序美刺 399

无心冥会 399

诗无工拙 400

真味发溢 401

淫诗说 401

读诗须通悟 402

解(诗)者犹若奴仆 402

沉潜 反复 嗟叹 403

诗情理趣 403

赋比兴 404

风雅颂 405

隔 405

迫切 406

议论正,规模阔大 407

以文人自立 407

文章节行高一世 408

词严理正 409

雄健有余 409

时文与古文为害等尔 410

功夫在读者 411

诗可以兴 411

平淡自然 412

学《选》诗 412

咀嚼滋味 413

法与布置 413

巧拙 414

文三世 414

治世之文 415

衰世之文 415

乱世之文 415

诗三变 415

诗三等 415

开人娱人 415

文学三传 416

《楚辞集注》 416

《韩文考异》 417

《牧斋净稿》 417

《南岳酬唱集》 417

《东归乱稿集》 418

朱熹美学思想 418

朱熹美学思想 418

道之显者谓之文 420

有文明而各得其分 421

文以载道 421

道根文枝 421

善者,美之实 422

恶者,美之变 422

鸢飞鱼跃,道体发见 423

德行之美皆出于自然 423

理心事言,形影相须 424

艺是合有之物 424

素以为质而绚以为文 425

天生成腔子 425

言浅象深 426

感物道情 426

托物兴辞 427

血脉通贯,存神内照 427

风神气韵,妙得天致 428

行云流水,本无定相 428

从容法度 428

气象混成,气象近道 429

玩味本文,通悟自得 429

远游精思 430

观造化之理 430

仁山智水 431

形胜自天成 432

景要吾人共 432

自然触目成佳句 432

物华始信如诗好 433

阳舒阴寒 433

君子不器,才全德备 433

圣人法天,心体浑然 434

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434

心与理一,与物无际 434

孔颜乐处,曾点之乐 435

游者,玩物适情 435

艺为养之助 436

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436

乐能消融渣滓 437

乐以养性情 438

乐处诚实为善 438

外乐如何内乐真 439

迭和相应 439

欢欣鼓舞 440

礼者,履也 440

礼可固人肌肤筋骨 441

坯模工夫 441

涵养践履 441

内入真有 442

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 442

朱熹经学思想 443

朱熹经学思想 443

汉学 445

宋学 446

理学 446

道学 446

宋代新儒学 446

经传相分 447

会通经传 448

唯本文本意是求 448

训话 448

考据 449

考证 449

章句 449

义理 450

汉宋融合 450

五经学 451

四书学 451

朱熹四书学 451

王安石新学 453

苏氏蜀学 454

二程洛学 455

陆氏心学 455

闽学 456

朱子学 456

疑经惑传 456

四书次第 458

以四书发明道统 458

朱熹《易》学 459

《易》本卜筮之书 460

以图解《易》 460

象数派 461

义理派 461

以象数、卜筮求义理 461

伏羲八卦次序图 462

先天八卦次序图 462

伏羲八卦方位图 462

先天八卦方位图 463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463

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 464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464

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 465

朱熹《诗经》学 465

以诗说诗 465

感物道情 466

淫奔之诗 466

讽诵中见义理 466

朱熹《尚书》学 467

黜《孔传》、《孔序》 467

《小序》皆可疑 468

孔安国《书》是假书 468

求圣人之心 469

《书》有两体 469

以义理解《书》 469

朱熹《礼》学 470

《仪礼》本,《礼记》枝叶 470

朱熹《春秋》学 470

《春秋》当史书看 471

左氏是史学,公、穀是经学 471

朱熹《孝经》学 472

以易解难 472

朱陆经学之别 473

通经以求理 473

经学诠释 474

哲学诠释 474

训字索句,意定理明 474

历史还原 475

因时结合 475

直阐本义 476

虚心切己 476

反复?绎 476

阙疑 477

触类可通 477

集宋学之大成 478

孔门传授心法 478

经学理学化 478

仁以理言 479

观圣贤之言以求其意 479

《四书章句集注》 480

《四书集注》 481

《四书或问》 481

《格物致知补传》 481

《周易本义》 482

《易学启蒙》 482

《诗集传》 483

《书集传》 483

《仪礼经传通解》 484

《朱子家礼》 484

《家礼》 484

《增损吕氏乡约》 484

《孝经刊误》 485

朱熹史学思想 485

朱熹史学思想 485

朱熹历史哲学 487

有补于世教 489

史家三长 490

会归一理 490

王霸之辩 491

马班优劣 492

由博反约 493

先经后史 493

良史 494

气节 495

公私论 495

功业 496

重理据实 497

谨于阙疑 497

参互考证,改而正之 498

历史损益论 499

历史可知论 499

理势论 500

正统论 500

鉴戒 501

心术 502

本领 502

经世致用 503

名分 504

通乎理,贵乎简,专家法 504

史料 505

伪书 506

古器物 506

《国语》 507

司马迁 507

班固 508

杜佑 508

司马光 509

苏辙 509

范祖禹 510

郑樵 510

汉高祖 510

汉武帝 511

唐太宗 511

张良 512

曹操 512

诸葛亮 513

党锢之祸 513

浙学 513

《资治通鉴纲目》 514

《八朝名臣言行录》 515

《朱子名臣言行录》 515

《史馆修史例》 515

朱熹经济思想 516

朱熹经济思想 516

恤民 519

足食之本在农 519

财者民之心 520

审富贵而安贫贱 520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 520

利心 521

义中自有利 521

俭奢适中 522

撙节财用 522

权物轻重说 523

正经界 524

社仓制度 524

常平仓 525

五夫社仓 526

屯田 526

交子 527

会子 527

《经济文衡》 528

《井田类说》 528

《劝农文》 529

朱熹法律思想 529

朱熹法律思想 529

义理法律 531

德礼政刑观 533

以义理之所当否知之 533

法者,天下之理 534

平天下 534

天下平 535

公天下 535

明刑弼教 535

社仓法 536

经界法 536

以严为本,以宽济之 537

先王制礼,本缘人情 537

上合法意,下慰民情 538

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 538

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 538

监司者,守令之纲 539

明刑以弼五教,而期于无刑 539

辟以止辟,仁爱之实行乎中 539

因事制宜,以趋一时之变 540

必使发号施令,无一不出乎朝廷 540

明谨用刑而不留狱 541

随其罪之轻重而异其法 541

不以私恩废天下之公法 541

论其罪不论其功 542

行简易之法 542

可私而公,公私两便 543

使民无讼为贵 543

马踏少儿案 543

阿梁谋夫案 544

马辛斗杀案 544

唐仲友案 544

严蕊案 545

潭州治恶 545

同安民田争讼案 545

《戊申延和奏事》 546

《舜典象刑说》 546

《答郑景望》 547

《申严婚礼状》 547

《漳州晓谕词讼榜》 548

《知南康榜文》 548

《州县官牒》 548

《约束榜》 549

《约束粜米及劫掠榜》 549

《约束科差夫法》 550

《晓谕兄弟争财产事》 550

《严别籍异产之令》 550

朱熹心理学思想 551

朱熹心理学思想 551

心 553

寤寐 554

魂魄 555

自得 556

心有体用 556

一心之中自有动静 557

精一 557

天理流行 558

感应 559

神运神蛰 559

有主无主 560

鬼神 560

心物 560

心身 561

形神 561

精气 561

精神 561

虚灵 562

知觉 562

思虑 563

情 563

欲 563

才 564

意 564

志 564

真知 565

中和 565

气禀 565

气质 565

性习 566

体认省察 566

惺惺 566

提撕 567

唤醒 567

慎独 567

谨独 568

静坐 568

夜气 568

朱熹科技思想 569

朱熹科技思想 569

太极只是一个气 570

天地间无非气 571

天以气运 571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572

生而有得乎天之理 572

性与气禀 573

阖辟 573

天地生生之理只是直 574

阴阳有自然之变 575

心平气定;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576

造化之运如磨 576

天之形圆如弹丸 576

土肉肥厚,种禾易长 577

蚕桑之务 577

陂塘之利,农事之本 578

耕农时节,不可迟缓 578

草木亦有理 578

水之极浊便是地 579

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 579

天地统是一个大阴阳 580

阴阳之两端,循环不已 580

月体长圆而无阙 581

朝曰潮,夕曰汐 581

盖天说只是气 582

天包乎地 582

圆则九重 583

极为天枢 583

天左旋,日月亦左旋 584

星随天转 584

万物之一原 585

生底意思是仁 585

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 585

鬼神只是气 586

早觉未损而啬之也 586

终是多服补药不得 587

不敢峻补,只得平补 587

行舒而恭,坐端而直 587

动静无违,表里交正 588

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 588

饮食必节 588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 589

精魄气魂 589

德则能润身 590

朱熹子学思想 590

朱熹子学思想 590

诸子之学 592

诸子百家之学 593

九流十家 593

道家 594

老子 594

庄子 595

法家 596

管子 596

邓析 597

商鞅 597

申不害 597

韩非 598

名家 598

公孙龙 598

惠施 599

兵家 599

孙武 600

杂家 600

《吕氏春秋》 601

杨墨 601

列御寇 602

贾谊 602

黄老之学 603

扬雄 603

《孔子家语》 604

《孔丛子》 604

玄学 605

何晏 606

王弼 606

王通 607

朱熹佛道思想 607

朱熹佛道思想 607

禅 609

无为法 610

无为 610

月印万川 610

看话头 611

看话禅 611

话头 611

真性 611

开悟 612

静坐 613

打坐 613

轮回 613

流转 614

三身 614

四大 614

空 615

六根 616

六识 616

六尘 616

寂灭 616

劫数 616

娑婆世界 617

清规 617

清规戒律 618

定慧圆明 618

入定 618

因缘 618

因果报应 619

无缘慈 619

苦行 620

浮屠 620

布施 620

支道林 620

远法师 621

慧远 621

肇法师 621

僧肇 621

达摩 621

杲老 622

大慧宗杲 622

《四十二章经》 622

《楞严经》 623

《圆觉经》 623

《维摩诘经》 624

《心经》 624

《传灯录》 624

《灯录》 625

《肇论》 625

主静 625

无极而太极 625

丹灶之术 625

黄白之术 626

修养 626

三清 626

三住 627

尸解 627

形化 627

《阴符经》 628

《周易参同契考异》 628

《调息箴》 629

传播与研究 633

近代以前人物与著作 633

近代以前人物 633

方孝孺 633

曹端 633

薛瑄 634

吴与弼 634

王恕 634

胡居仁 634

罗钦顺 635

吕柟 635

陈建 636

孙奇逢 636

陆世仪 636

张履祥 637

吕留良 637

陆陇其 637

熊赐履 638

李光地 638

张伯行 638

王懋竑 639

江永 639

童能灵 639

汪绂 640

陈宏谋 641

阴承方 641

韩梦周 642

方东树 642

张夏 643

李道平 643

近代以前著作 643

《朱文公文集》 643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644

《朱子大全》 644

《晦庵集》 644

《晦庵先生集》 644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644

《朱子语类》 644

《道命录》 644

《朱子读书法》 645

《朱文公易说》 645

《朱子大同集》 646

《周易本义通释》 646

《周易程朱传义衷》 646

《朱子学的》 647

《朱子晚年定论》 647

《程朱阙里志》 647

《诸儒学案》 648

《朱子实纪》 648

《易经蒙引》 648

《闽学源流》 649

《闽南道学源流》 649

《朱子抄释》 649

《理学宗传》 649

《读朱随笔》 650

《朱子礼纂》 650

《朱子全书》 650

《朱子语类辑略》 651

《濂洛关闽书》 651

《朱子晚年全论》 651

《朱子年谱》 652

《闽中理学渊源考》 652

《闽中师友渊源考》 653

《近思录集注》 653

《近思录集注》 653

《考订朱子世家》 653

《朱子语类纂》 654

《致知格物解》 654

《朱子为学考》 654

《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录》 654

《朱子语类评》 655

《朱子圣学考略》 655

《朱子学归》 655

《紫阳大指》 656

《集程朱格物法》 656

《集朱子读书法》 657

《朱子五经语类》 657

《朱子四书语类》 657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657

《朱子遗书》 657

《述朱质疑》 658

《国朝宋学渊源记》 658

《读白鹿洞规大义》 659

现当代研究 659

研究学者 659

熊十力 659

何炳松 660

胡適 660

梁漱溟 661

钱穆 661

冯友兰 662

范寿康 662

周予同 663

朱谦之 663

贺麟 664

侯外庐 664

吴其昌 665

孙叔平 665

蔡尚思 666

白寿彝 666

张岱年 667

邱汉生 667

任继愈 667

邓艾民 668

邹永贤 668

李泽厚 668

陈正夫 669

李学勤 669

潘富恩 670

高令印 670

张立文 670

葛荣晋 671

杨天石 671

陈其芳 672

蒙培元 672

朱瑞熙 672

周桂钿 673

朱杰人 673

束景南 673

李申 674

韩钟文 674

姜广辉 675

吴长庚 675

莫砺锋 675

汤勤福 676

蔡方鹿 676

陈来 676

郭齐 677

方彦寿 677

朱汉民 678

向世陵 678

李振刚 678

徐刚 679

杨国荣 679

吴震 679

何俊 680

邹其昌 680

徐公喜 680

朱人求 681

张君劢 681

方东美 681

徐复观 682

唐君毅 682

牟宗三 683

高明 683

蔡仁厚 684

刘述先 684

张健 684

黄俊杰 685

熊琬 685

林庆彰 685

李明辉 686

李约瑟 686

陈荣捷 686

柳存仁 687

狄培瑞 688

谢康伦 688

余英时 688

成中英 689

杜维明 689

田浩 690

秦家懿 690

安乐哲 690

包弼德 691

余蓓荷 691

高濑武次郎 691

秋月胤继 692

宇野哲人 692

诸桥辙次 692

楠本正继 693

阿部吉雄 693

冈田武彦 693

宇野精一 694

市川安司 694

大槻信良 694

友枝龙太郎 695

荒木见悟 695

岛田虔次 696

山井涌 696

间野潜龙 696

佐藤仁 696

高桥进 697

沟口雄三 697

山田庆儿 697

高畑常信 698

吾妻重二 698

金永植 698

龚道运 699

组织机构 699

中国哲学史学会 699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700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700

福建闽学研究会 700

世界朱氏联合会暨朱子学委员会 700

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 701

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 701

马来西亚朱熹学术研究会 701

四川朱熹研究会 701

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702

中华朱子学会 702

朱子学会 702

研究活动 702

杭州“宋明理学”学术会议 702

夏威夷“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703

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703

武夷山“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703

台北“朱子学”学术会议 703

武夷山“纪念武夷精舍创建810周年暨朱子学术思想研讨会” 704

武夷山“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 704

上饶“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704

上饶“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705

武夷山“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会议 705

上海“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705

台北“朱子学与21世纪”学术会议 705

台北“朱子学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学术会议 706

吉隆坡“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706

婺源“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 706

武夷山“《朱子全书》与朱子学”学术研讨会 706

上饶“纪念朱陆鹅湖之会830周年”研讨会 706

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 707

洛阳“程朱与宋明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707

成都“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707

厦门“朱子学与闽台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学术会议 708

北京“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 708

“朱子经学及其在东亚的流传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708

研究成果 709

《紫阳学术发微》 709

《朱子学派》 709

《朱子》 709

《朱熹》 709

《朱子哲学》 709

《日本的朱子学》 709

《朱子学与阳明学》 710

《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 710

《朱子新学案》 710

《朱子学大系》 711

《四书集注简论》 711

《朱熹思想研究》 712

《朱子门人》 712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712

《朱子及其哲学》 713

《朱子伦理思想研究》 713

《宋明理学史》 713

《朱熹评传》 713

《朱子理学与佛学之探讨》 714

《福建朱子学》 714

《朱熹事迹考》 714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714

《朱子新探索》 715

《朱熹哲学研究》 715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715

《朱熹评传》 715

《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715

《朱熹佚文辑考》 716

《近思录详注集评》 716

《朱子大传》 716

《闽学源流》 716

《朱熹文学思想论》 716

《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 717

《朱熹集》 717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717

《朱熹哲学思想》 718

《朱熹与宋代蜀学》 718

《朱子理学美学》 718

《朱子道德研究》 718

《朱熹与中国文化》 719

《朱熹诗词编年笺注》 719

《朱熹的史学思想》 719

《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 719

《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 720

《朱熹文学研究》 720

《朱熹年谱长编》 720

《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 720

《朱熹的思维世界》 721

《朱子全书》 721

《朱子全书外编》 721

《朱熹与栗谷哲学比较研究》 721

《朱熹的自然哲学》 721

《朱熹的历史世界》 722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722

《朱熹的终极关怀》 722

《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 723

《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研究》 723

《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 724

《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 724

《道德与情感——朱熹中和问题研究》 724

《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朱熹思想研究》 724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725

《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 725

《朱子学通论》 725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附宋版〈家礼〉校勘本》 726

《朱子学刊》 726

《朱子研究》 726

《朱子文化》 726

海外传播 726

朱子学在朝鲜 726

朱子学在日本 728

朱子学在越南 730

朱子学在东南亚 731

朱子学在欧美 732

安珦 735

白颐正 735

禹倬 736

权溥 736

李齐贤 736

李穑 737

郑梦周 737

郑道传 737

权近 738

吉再 739

金时习 739

赵光祖 740

徐敬德 740

李彦迪 741

曹植 742

李滉 743

海东朱子 744

郑之云 744

奇大升 744

李珥 745

成浑 746

金长生 747

宋时烈 747

宋浚吉 748

丁时翰 749

李亨老 749

奇正镇 750

德川光国 750

藤原惺窝 751

林罗山 751

山崎闇斋 752

安东省庵 752

贝原益轩 753

室鸠巢 753

三宅尚斋 753

中井竹山 754

中井履轩 754

柴野栗山 755

尾藤二洲 755

赖春水 756

古贺精里 756

赖杏坪 756

赖山阳 757

安积艮斋 7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