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历史地思  马克思哲学新诠
历史地思  马克思哲学新诠

历史地思 马克思哲学新诠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中华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209075480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力求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以期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贡献。其成果将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以往人们的理解偏差,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本真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一个新的解释基础上得以展开。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某些个别结论,而且是解释范式本身。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与时代、与实践对话,与学术研究结合,与时俱进,永葆其生机和活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地思 马克思哲学新诠》目录
标签:哲学 历史

第一章 我们今天如何对待马克思 1

一、辩护方式问题 1

二、看待方式问题 4

三、应有态度问题 6

四、研究范式问题 8

第二章 马克思的本体论重建及其意义 13

一、由古典本体论到现代本体论的嬗变 13

二、马克思哲学对本体论的革命性重建 17

三、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现象学旨趣 23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诠释之谬 33

一、物质本体论遮蔽了马克思本体论重建的革命性意义 33

二、物质本体论混淆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上的异质性 37

三、物质本体论在逻辑上面临的诸种困境 42

四、物质本体论无法担当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 45

第四章 “新唯物主义立脚点”与“从后思索” 50

一、“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究竟何所指? 50

二、“从后思索”决定着“新唯物主义立脚点” 55

第五章 实践本体论被证伪了吗? 62

一、“本体论”的词源学追溯帮不了什么忙 62

二、作为“本体”的实践之原初性是无条件的 68

三、“人”不在场的本体论想象与马克思哲学无关 70

第六章 实践本体论若干问题再探 76

一、是实践从属于对象化,还是相反? 76

二、实践本体论导致哲学的自我封闭吗? 82

三、其余几个问题的申论 88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只能立足于人的在场性 91

一、“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在哲学上没有意义 91

二、感性直观的立场只能导致非批判的姿态 96

三、实践本体论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吗? 100

第八章 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与时间性的来临 106

一、真正的时间性是实践对人的未来可能性的开启 106

二、问题的症结在于混淆了哲学与科学的视野 108

三、设想“整个自然界”以外世界的存在何以虚妄? 114

四、“时间在先”的伪本体论带来一系列难题 117

第九章 究竟能否超越“唯物—唯心”之争 125

一、《终结》的写作动机透露出什么信息? 125

二、费尔巴哈唯物论在历史领域何以失效? 131

三、恩格斯对“两大阵营”的强调及其原因 139

第十章 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 148

一、“哲学基本问题”仅仅是“过去时”的吗? 148

二、“哲学”究竟“终结”于什么? 153

三、恩格斯本身是否超越了“哲学基本问题”? 159

第十一章 是“谬见”,还是真实? 16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同费尔巴哈的关系 162

二、马克思承认并接受了“自然辩证法”吗? 169

三、恩格斯的权威地位不能成为拒绝讨论其思想的理由 173

四、推论方法在研究中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176

五、恩格斯对马克思遗著是否存在某种误读? 177

第十二章 应当怎样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181

一、“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181

二、重视实践并不意味着必然就是一个实践唯物主义者 183

三、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在旧唯物主义范围内无法克服 190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比较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195

第十三章 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广义理解 200

一、古希腊及其哲学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滋润 200

二、浪漫主义思潮对马克思“存在论”转向的启示 207

三、马克思对基督教传统的批判及其实质 211

四、马克思同康德之间思想史联系的重新贞定 215

五、现象学是马克思同黑格尔关系中被忽略的另一面 219

第十四章 《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诠释之商兑 224

一、如何估价“费尔巴哈”章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24

二、如何恰当地理解“消灭(扬弃)分工”? 229

三、“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否符合马克思思想本意? 238

四、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体现的运思方式不是马克思的吗? 242

第十五章 历史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复活 246

一、哲学不过是对人的历史存在的反思性把握 246

二、历史的本真性只能在人的实存中“现身” 248

三、“共产主义”不是思辨活动,而是历史活动 252

第十六章 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255

一、历史与道德双重评价及其合法性限度 257

二、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的冲突及其原因 266

三、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的双重超越 277

第十七章 马克思思想的巨大“历史感” 291

一、马克思“历史地思”之逻辑保障的获得 292

二、“历史地思”不是谈论的对象,而是运思方式 297

三、“历史地思”所固有的批判的和革命的诉求 307

第十八章 从历史维度审视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312

一、关于价值范畴,怎样提出问题才恰当? 312

二、理性与价值的关系之历史维度 314

三、从历史上看,价值理想是一把“双刃剑” 322

第十九章 “平等”问题的历史规定及其超越 328

一、“平等”问题并未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328

二、“平等”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仍有其意义 332

三、“平等”问题是否过时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336

四、马克思在“平等”问题上的运思方式及其启示 340

第二十章 马克思语境中的“自主活动” 344

一、马克思“自主活动”范畴的思想史脉络 344

二、“自主活动”范畴是马克思“历史地思”的产物 349

三、“自主活动”内涵只能在历史的全部丰富性中显现 354

第二十一章 市民社会结构及其现代性特点 358

一、市民社会问题的争论及其折射出来的不同语境 359

二、“横的组织”是市民社会结构的现代性特点 361

三、市民社会结构的现代性特点的历史基础 364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对“美”的历史地领会 368

一、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历史感 368

二、人的异化对审美关系的遮蔽和剥夺 371

三、审美与人的历史解放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