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现代跆拳道实用教程
现代跆拳道实用教程

现代跆拳道实用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万友主编;胡良玉,潘绍红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4081447
  • 页数:2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跆拳道的技术、教学、训练和裁判,具体内容包括跆拳道技术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黑带篇、教学篇、训练篇、以及跆拳道比赛的组织和最新裁判法,内容详细、全面。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实训教材,也可作为跆拳道学校(俱乐部)教学的教材和参考书及跆拳道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现代跆拳道实用教程》目录

第1章 跆拳道运动概述 1

1.1跆拳道运动的概念 1

1.2跆拳道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1

1.2.1原始社会时期的跆拳道 1

1.2.2三国时期的跆拳道 1

1.2.3高句丽时期到新罗时期的跆拳道 1

1.2.4高丽时期到朝鲜时期的跆拳道 2

1.2.5近代时期的跆拳道 2

1.2.6现代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2

1.3跆拳道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3

1.4跆拳道运动的内容 4

1.4.1礼仪 4

1.4.2品势技术 5

1.4.3对打 5

1.4.4击破和特技 5

1.4.5自卫术 5

1.4.6跆拳道舞 5

1.4.7竞技比赛 5

1.5跆拳道运动的特点 6

1.5.1以腿法为主,拳脚并用 6

1.5.2技击方法简捷实用,动作刚直相向 6

1.5.3内外兼修,功法独特,功力验水平 6

1.5.4发声扬威,强调气势 6

1.5.5礼始礼终,强调良好道德品质 7

1.5.6跆拳道运动练习者的精神强化作用 7

1.6跆拳道运动的作用 7

1.6.1修身养性,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 7

1.6.2娱乐观赏、陶冶性情 8

1.6.3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8

1.7跆拳道运动的级、段制度 8

1.7.1跆拳道的级、段位标准 8

1.7.2跆拳道腰带颜色象征的意义 8

1.7.3跆拳道运动的晋级考核内容 9

第2章 跆拳道技术初级篇 13

2.1初级篇竞技技术 13

2.1.1实战姿势 13

2.1.2步法 14

2.1.3正踢腿、里合腿、外摆腿 15

2.1.4直拳 16

2.1.5腿法 17

2.2初级篇品势 20

2.2.1品势基本功 20

2.2.2太极一章 23

2.2.3太极二章 28

2.2.4太极三章 33

第3章 跆拳道技术中级篇 42

3.1中级篇步法 42

3.1.1前垫步 42

3.1.2带步 42

3.1.3冲刺步(交叉上步) 42

3.1.4弧形步 42

3.1.5左侧移步 43

3.1.6后转身上步 43

3.2中级篇腿法技术 43

3.2.1侧踢 43

3.2.2勾踢 44

3.2.3双飞踢 44

3.1.4后踢 45

3.3中级篇品势 46

3.3.1品势基本功 46

3.3.2太极四章 49

3.3.3太极五章 56

3.3.4太极六章 64

3.4初级篇跆拳道自卫术 71

3.4.1对付对方掐颈部 71

3.4.2对付衣领被抓 73

第4章 跆拳道技术高级篇 74

4.1高级篇腿法技术 74

4.1.1旋风踢 74

4.1.2后旋踢 74

4.2品势技术高级篇 75

4.2.1品势基本功 75

4.2.2太极七章 78

4.2.3太极八章 87

4.3高级篇自卫术 95

4.3.1对付由前抓头发 95

4.3.2对方由前抓头发 96

4.3.3由后抱腰 96

第5章 黑带品势篇 98

5.1品势基本功 98

5.1.1品势手型 98

5.1.2品势手法 98

5.1.3品势步型 101

5.1.4品势腿法 101

5.2高丽品势 101

5.2.1高丽品势的含义 101

5.2.2高丽品势行进路线 102

5.2.3高丽品势图解 104

5.3金刚品势 111

5.3.1金刚品势的含义 111

5.3.2金刚品势行进路线 111

5.3.3金刚品势图解 113

5.4太白品势 117

5.4.1太白品势的含义 117

5.4.2太白品势行进路线 118

5.4.3太白品势图解 120

5.5平原品势 126

5.5.1平原品势的含义 126

5.5.2平原品势行进路线 126

5.5.3平原品势图解 127

5.6十进品势 132

5.6.1十进品势的含义 132

5.6.2十进品势行进路线 132

5.6.3十进品势图解 134

第6章 跆拳道教学篇 142

6.1跆拳道教学的阶段 142

6.2跆拳道教学的步骤 143

6.2.1跆拳道竞技技术教学的步骤 143

6.2.2跆拳道品势技术教学的步骤 143

6.3跆拳道的教学方法 144

6.3.1直观法 144

6.3.2讲解法 144

6.3.3分解法 145

6.3.4完整法 145

6.3.5模拟比赛场景法 145

6.3.6练习法 145

6.3.7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146

6.4跆拳道教学课的类型和结构 147

6.4.1跆拳道教学课的类型 147

6.4.2跆拳道教学课的结构 147

6.5编写跆拳道课时计划(教案)的要求 147

第7章 竞技跆拳道训练篇 148

7.1跆拳道运动员的选材 148

7.1.1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因素分析 148

7.1.2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因素分析 148

7.1.3跆拳道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149

7.2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149

7.2.1力量训练 149

7.2.2速度素质 149

7.2.3耐力素质 150

7.2.4柔韧素质 150

7.2.5灵敏素质 151

7.2.6平衡素质 151

7.3竞技跆拳道的技术训练 151

7.3.1单个技术训练的模式及原则 151

7.3.2影响技术使用的因素 152

7.4竞技战术训练 156

7.4.1战术训练的方法 156

7.4.2跆拳道竞技战术训练的要求 157

7.4.3战术训练的种类 157

7.5心理训练 160

7.5.1心理训练的内容 160

7.5.2心理训练的方法 161

7.6跆拳道训练计划 162

7.6.1多年训练计划 162

7.6.2年度训练计划 163

7.6.3阶段训练计划 163

7.6.4小周期训练计划 164

7.6.5跆拳道训练课的类型与结构 165

7.7跆拳道运动的常见损伤、预防和恢复 166

7.7.1跆拳道的常见损伤 166

7.7.2跆拳道运动损伤的预防 167

7.7.3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恢复 167

第8章 跆拳道竞赛组织篇 169

8.1竞赛的组织 169

8.1.1制定竞赛计划 169

8.1.2拟定竞赛规程 170

8.1.3组织裁判队伍 172

8.1.4临场裁判员安排 174

8.2竞赛的编排 174

8.2.1编排的步骤 174

8.2.2编排的方法 174

第9章 跆拳道裁判篇 178

9.1竞技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178

9.1.1总则 178

9.1.2适用范围 179

9.1.3比赛区 179

9.1.4运动员和教练员 181

9.1.5体重级别 183

9.1.6比赛的种类和方法 184

9.1.7比赛时间 185

9.1.8技术会议与抽签 185

9.1.9称重 186

9.1.10比赛程序 186

9.1.11允许使用的技术、允许攻击的部位 187

9.1.12得分 188

9.1.13计分和公布 189

9.1.14犯规行为 190

9.1.15 加时赛和优势判定 193

9.1.16获胜方式 194

9.1.17击倒 195

9.1.18“击倒”后的处理程序 195

9.1.19比赛中断的处理程序 196

9.1.20技术官员 198

9.1.21即时录像审议 200

9.1.22制裁与处罚 202

9.1.23本规则未明文规定的情况 202

9.1.24附则 202

9.2品势竞赛规则 202

9.2.1目的 202

9.2.2适用范围 203

9.2.3比赛场地 203

9.2.4其他 203

9.2.5运动员 204

9.2.6比赛的种类 204

9.2.7组别划分 204

9.2.8比赛方式 206

9.2.9比赛指定品势 206

9.2.10比赛时间 207

9.2.11抽签 208

9.2.12犯规行为与处罚 208

9.2.13比赛程序 208

9.2.14主执行员 209

9.2.15判分 209

9.2.16评分方法 209

9.2.17分数显示 210

9.2.18优势判定 210

9.2.19比赛中断的情况处理 211

9.2.20裁判员 211

9.2.21记录员 212

9.2.22裁判员组成及分配 212

9.2.23其他 212

9.2.24仲裁及处罚 212

9.2.25品势裁判员判分标准 212

9.3跆拳道特技与功力击破 229

9.3.1特技简介 229

9.3.2特技比赛裁判员判分标准 229

9.3.3击破简介 229

9.3.4击破裁判员判分标准 230

9.4跆拳道(操)舞比赛判分标准 230

9.4.1跆拳道(操)舞简介 230

9.4.2跆拳道操比赛打分尺度参照和判分表 231

参考文献 2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