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冯友兰文集  第9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册  修订版
冯友兰文集  第9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册  修订版

冯友兰文集 第9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册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长春:长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44546543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套修订版是12卷本的《冯友兰文集》,主要包括“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不包含第七卷))“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还有《三松堂自序》和《人生哲学》。“三史”“六书”,是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学界的学术名著。本书是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主要论述了中国诸子百家及秦朝时期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文集 第9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册 修订版》目录

绪论 1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3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3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6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9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10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13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6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16

第二节《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21

第三节《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22

第四节《老子》的兵法 24

第五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26

第六节《老子》中的宇宙观 29

第七节《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35

第八节《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39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41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41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43

第三节 孟轲论“君子”“小人” 45

第四节 孟轲论“王”“霸” 47

第五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48

第六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50

第七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52

第八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57

第九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60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64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64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69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 72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72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75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81

第四节《庄子》论道、有、无 85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89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91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94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96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96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98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99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101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105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106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108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111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112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115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118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119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122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125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125

第二节《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127

第三节《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129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132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134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134

第二节《管子》中的《水地》篇 135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137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142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145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148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150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 151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159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159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160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162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163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168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171

第一节 关于墨经 171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172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17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175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178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85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187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192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 198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202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202

第二节《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204

第三节《月令》的世界图式 206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211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214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216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219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219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221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224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228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31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233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239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243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 243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244

第三节“法先王”和“法后王” 247

第四节 礼和法 248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50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256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264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269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273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275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278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281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281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283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286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288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290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292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94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296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305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307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311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 311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 315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 317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318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3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