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贝多芬在中国  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
贝多芬在中国  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

贝多芬在中国 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乐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810964975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哲学释义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音乐接受”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贝多芬在中国的被接受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其中,在“绪论”中简要论述了笔者对音乐接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在正文中分别论述了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六个不同历史时期中,中国人对贝多芬接受的概貌、中国人“期待视域”的基本特征,以及接受概貌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在“结论”中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给予整体性总结。
《贝多芬在中国 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有关音乐接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 1

1.近代哲学—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与接受者关系的认识 1

2.“接受”对于音乐作品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4

3.对音乐接受若干核心概念的界定及作曲家个案研究框架的构想 7

4.音乐接受中的多样性与同一性 11

二、有关音乐接受及贝多芬接受的研究现状 15

1.音乐接受的研究状况简述 15

2.贝多芬接受的研究状况简述 20

三、贝多芬在世界的被接受状况简述 22

1.西方社会对贝多芬的接受 22

2.苏联、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贝多芬的接受 27

第一章 大变局中的相遇——20世纪初至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06~1915) 31

第一节 接受概貌 31

一、接受过程 31

1.出版类成果情况 31

2.作品演出情况 35

二、接受特点 37

第二节 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38

一、社会—人文维度 39

1.由“华夏中心观”到“全面学习西方” 39

2.改造国民性思潮 42

3.“保种救国”社会核心需要与“知耻而后勇”的社会心理 44

二、音乐维度 46

1.音乐审美经验的初次扩展 46

2.由“平和恬淡”到“雄壮简明”的音乐审美需要 50

3.由“以礼制乐”到“唤醒国民”的音乐实用需要 52

第三节 接受概貌分析 54

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接受贝多芬的必要条件 54

二、中国人引入贝多芬的主要动因分析 60

第二章 热潮渐涌——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前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15~1937) 65

第一节 接受概貌 65

一、接受过程 65

1.出版类成果情况 65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71

二、接受特点 76

第二节 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77

一、社会—人文维度 77

1.日益开放的文化观念 77

2.追求个人的进一步解放 79

3.“启蒙”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激情和苦闷相交织的社会心理 81

二、音乐维度 84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及音乐知识的进一步丰富 84

2.“丰富表情”的音乐审美需要 87

3.“促进启蒙”的音乐实用需要 89

第三节 接受概貌分析 91

一、中国人开始对贝多芬音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接受 91

二、对内涵阐释与价值评判的成因分析 95

第三章 战火映照下的潜流——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37~1949) 105

第一节 接受概貌 105

一、接受过程 105

1.出版类成果情况 105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110

二、接受特点 113

第二节 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114

一、社会—人文维度 114

1.西化潮流的式微 114

2.“尚力思潮”的回顾及发展 117

3.“实现民族解放”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悲壮坚毅的社会心理 119

二、音乐维度 121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和音乐知识的传播 121

2.“战斗性、大众化”的音乐审美需要 123

3.“服务战争与政治”的音乐实用需要 126

第三节 接受概貌分析 128

一、战争对贝多芬在中国接受进程的影响及成因 128

二、傅雷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精神内涵阐释的成因及意义分析 133

第四章 从巅峰到谷底——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49~1976) 143

第一节 接受概貌 143

一、接受过程 143

1.出版类成果情况 143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150

二、接受特点 156

第二节 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157

一、社会—人文维度 157

1.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徘徊的文化观念 158

2.阶级斗争至上的思维模式 161

3.“快速达成民族崛起”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急迫盲目”的社会心理 162

二、音乐维度 164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和音乐知识传播的新变化 164

2.由“豪迈乐观”到“单一、教条”的音乐审美需要 167

3.由“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到“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音乐实用需要 169

第三节 接受概貌分析 171

一、贝多芬接受态势戏剧性转折的成因分析 171

二、贝多芬接受“政治化”现象的评判与分析 176

第五章 波澜壮阔——文化大革命后至20世纪末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76~1999) 185

第一节 接受概貌 185

一、接受过程 185

1.出版类成果情况 185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196

二、接受特点 205

第二节 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207

一、社会—人文维度 207

1.开放文化观念的回归 208

2.人性复苏与主体解放思潮 210

3.“修复重建”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渴望和失落相交织社会心理 213

二、音乐维度 214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和音乐知识的空前丰富 214

2.“真挚、多元”的音乐审美需要 216

3.“走向全面”的音乐实用需要 218

第三节 接受概貌分析 220

一、这一时期中国贝多芬接受状态的成因分析 220

二、对贝多芬音乐内涵阐释的内在特征及成因分析 225

第六章 贝多芬在21世纪的中国 233

结论 247

一、东西文化交汇中的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 248

二、传统与现代文明更迭中的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 250

三、深刻体现音乐内涵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 252

附录一 中国贝多芬接受大事记(1906~2000) 255

附录二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简介 259

参考文献 2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