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黑龙江省志地理志  第3卷
黑龙江省志地理志  第3卷

黑龙江省志地理志 第3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盛学本卷主编;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7036574
  • 页数:718 页
图书介绍:
《黑龙江省志地理志 第3卷》目录

概述 3

第一篇 疆域 建置 人口 城市 9

第一章 疆域变革 9

第一节 唐代以前的疆域 9

第二节 唐代至明时期的疆域 11

第三节 清代、中华民国和沦陷时期的疆域 12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疆域 13

第二章 建置沿革 1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建置 1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 19

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 34

第一节 人口增长 3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35

第三节 人口结构和素质 36

第四节 民族构成 37

第四章 城市 39

第一节 城市发展 39

第二节 城市地理特征 40

第三节 城市概况 42

第二篇 地理环境 87

第一章 古自然地理环境 87

第一节 地壳运动和自然地理环境 87

第二节 古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 88

第二章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 90

第一节 地理景观 90

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 92

第三篇 地质 99

第一章 地层 99

第一节 上太古界 99

第二节 元古界 101

第三节 早古生界 103

第四节 晚古生界 106

第五节 中生界 109

第六节 新生界 111

第二章 侵入岩 114

第一节 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侵入岩 114

第二节中、晚元古代侵入岩 116

第三节 加里东期侵入岩 117

第四节 华力西期侵入岩 118

第五节 燕山期侵入岩 121

第三章 构造 123

第一节 纬向构造体系 123

第二节 经向构造体系 124

第三节 华夏系构造 126

第四节 新华夏系构造 127

第五节 华夏式构造 128

第六节 其它构造形迹 130

第七节 新构造运动 131

第四篇 地貌 139

第一章 地貌与地势 139

第一节 地貌的基本特征 139

第二节 地貌形成 141

第二章 地貌类型 146

第一节 流水地貌 146

第二节 火山地貌 152

第三节 风成地貌 163

第四节 湖成地貌 165

第五节 冰缘地貌 168

第三章 山地 170

第一节 大兴安岭 171

第二节 小兴安岭 175

第三节 东部山地 179

第四章 平原 186

第一节 三江平原 186

第二节 松嫩平原 198

第五篇 气候 207

第一章 主要气候要素 207

第一节 气温 207

第二节 太阳辐射、云量、日照 226

第三节 降水 232

第四节 湿度、蒸发、湿润系数 238

第五节风 241

第六节 地温和冻土 244

第二章 主要气候灾害 252

第一节 低温 252

第二节 旱涝 256

第三节 暴雨 260

第四节 冰雹 262

第五节 大风 263

第三章 农业气候分区 264

第一节 农业气候区划 265

第二节 分区 269

第六篇 陆 地水 279

第一章 河流 279

第一节 河流特征 279

第二节 主要河流 282

第二章 湖泡和水库 334

第一节 湖泡 335

第二节 水库 342

第三章 沼泽和地下水 347

第一节 沼泽 347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及分区 352

第四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 356

第一节 水资源 356

第二节 开发利用 360

第七篇 土壤 365

第一章 土壤分布与形成条件 365

第一节 土壤分布 365

第二节 土壤形成条件 368

第二章 土壤类型的性状及分类 374

第一节 灰化土 374

第二节 暗棕壤 377

第三节 黑土 381

第四节 黑钙土 386

第五节 栗钙土 392

第六节 草甸土 393

第七节 沼泽土 397

第八节 白浆土 402

第九节 盐碱土 407

第十节 砂土 417

第十一节 火山灰土 422

第十二节 水稻土 425

第三章 土壤分区 430

第一节 土壤分区原则 430

第二节 土壤分区概述 431

第八篇 植物和植被 439

第一章 植被的演化及现状 439

第一节 植被的演化 439

第二节 自然植被种类组成现状 448

第二章 植被类型 456

第一节 主要自然植被类型系统 456

第二节 寒温带针叶林 461

第三节 温带针叶林 465

第四节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466

第五节 温带落叶阔叶林 467

第六节 草原植被 470

第七节 草甸植被 472

第八节 沼泽及水生植被 474

第三章 植被的地理分布 480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 480

第二节 植被的垂直分布 482

第四章 植被分区 483

第一节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483

第二节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487

第三节 松嫩平原草甸草原区域 491

第五章 野生植物资源 494

第一节 可食山野菜、野果 495

第二节 蜜源植物 498

第三节 药用植物 500

第四节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502

第九篇 动物 507

第一章 动物种类及分布 507

第一节 哺乳纲 508

第二节 鸟纲 515

第三节 爬行纲和两栖纲 526

第四节 鱼纲和圆口纲 529

第二章 陆地动物地理分区 534

第一节 大兴安岭亚区 534

第二节 东部山地亚区(长白山区北段) 538

第三节 松嫩平原亚区(松辽平原北段) 542

第三章 珍稀动物和经济动物 545

第一节 珍稀保护动物资源 545

第二节 毛皮动物资源 549

第三节 药用动物资源 552

第四节 肉用动物资源 554

第五节 美化和保护环境动物资源 557

第四章 保护区和狩猎场 559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 559

第二节 狩猎场 570

第十篇 自然地理区 577

第一章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 577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579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586

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589

第二章 三江平源自然地理区 591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591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597

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600

第三章 东部山地自然地理区 603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604

第二节 生态环境演变和垂直带 609

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611

第四章 小兴安岭自然地理区 614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615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618

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619

第五章 大兴安岭自然地理区 620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621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演变 625

第三节 自然地理亚区 626

第十一篇 生产布局 631

第一章 农业生产及其布局 631

第一节 农业生产条件与现状 631

第二节 种植业生产及其地域分布 637

第三节 林业生产及其分布 647

第四节 畜牧业生产及其分布 651

第五节 水产业及其分布 657

第六节 农业分区 661

第二章 工业生产与分布 669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现状特点 669

第二节 能源工业及其分布 674

第三节 冶金工业及其分布 681

第四节 机械工业及其分布 683

第五节 化学工业及其分布 687

第六节 森林工业及其分布 690

第七节 建材工业及其分布 691

第八节 纺织工业及其分布 693

第九节 食品工业及其分布 695

第十节 造纸工业及其分布 699

第三章 交通运输业及其分布 700

第一节 铁路运输及其分布 701

第二节 公路运输及其分布 708

第三节 水路运输及其分布 713

第四节 航空运输 716

第五节 管道运输 7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