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社会性发展  第2版
社会性发展  第2版

社会性发展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国良,辛自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0172606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社会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详细论述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国内外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可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以及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社会性发展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概述 1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1

二、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 3

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4

第二节 发展观与理论问题 5

一、两种发展观 6

二、有关发展的理论问题 6

三、发展思想的演进 11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7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临床取向 17

一、临床取向的渊源 17

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8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21

四、人本主义理论 26

五、临床取向的方法与理论特点 27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相关取向 28

一、相关取向的方法特点 28

二、相关取向的渊源 29

三、人格特质理论 30

四、社会性发展中的相关取向研究 36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实验取向 37

一、实验取向的方法特点 37

二、实验取向的渊源 38

三、行为主义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39

四、社会认知取向 44

五、实验取向的理论特点 47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发展取向 48

一、皮亚杰与发展取向 48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0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51

四、社会认知发展 55

五、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56

六、皮亚杰的贡献与争议 57

第五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生物和文化视角 58

一、生物进化的视角 58

二、文化背景的视角 63

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71

第一节 科学研究概述 71

一、科学研究的本质与任务 71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 73

三、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76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77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79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效度 79

二、研究设计类型 82

三、研究方法 86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96

一、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96

二、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99

三、微观发生法 101

四、横断历史研究 103

第四章 社会认知发展 108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108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 108

二、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观 109

三、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及其原因 111

四、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112

五、社会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113

六、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115

第二节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116

一、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观点 116

二、观点采择理论:结构的观点 120

第三节 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 124

一、印象形成的发展理论 124

二、儿童对社会性概念的理解 125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131

第五章 自我发展 136

第一节 自我研究的理论 136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136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138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139

四、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141

五、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 143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144

一、为什么要研究自我发展 144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 145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147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阶段 149

第三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 152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 152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 154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156

四、自我概念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57

五、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 159

第四节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161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61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161

三、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163

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 164

第五节 自我发展的其他领域 167

一、自尊的发展 167

二、自我效能感 170

三、自我控制 171

四、自我实现 174

第六章 性别角色发展 178

第一节 性别角色和双性化 178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 178

二、性别角色定型 179

三、双性化 181

第二节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84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185

二、性别差异问题 187

三、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188

第三节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192

一、精神分析理论 192

二、社会学习理论 193

三、认知发展理论 195

四、生物学的解释 197

第七章 道德发展 201

第一节 道德认知发展 201

一、道德发展的内容 201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03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06

四、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210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发展 214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道德发展观及其批判 214

二、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216

三、移情的发展 218

四、羞愧感的发展 219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发展 220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 220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 220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24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26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27

二、亲社会行为培养和道德教育 231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237

第一节 攻击行为概述 237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237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 238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239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 241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241

二、动物习性学的观点 241

三、生理学的观点 242

四、挫折—攻击说 243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44

六、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247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发展 249

一、儿童早期攻击行为的发生 249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250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252

第四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253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 253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 255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259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260

第九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264

第一节 同伴关系概述 264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与成因 264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265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67

四、从游戏和小团伙来看同伴关系发展 268

五、同伴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 269

第二节 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 271

一、同伴群体的概念 272

二、同伴群体的形成 272

三、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274

四、同伴群体中的同伴接纳 276

五、同伴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277

第三节 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 278

一、友谊的发展及儿童对友谊的理解 278

二、友谊的功能 280

三、异性友谊 281

第十章 依恋的发展 287

第一节 依恋概述 287

一、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287

二、依恋的特征 289

三、依恋形成的标志 290

四、依恋的测量 291

五、依恋的类型 293

第二节 依恋的理论 294

一、精神分析理论 295

二、行为主义理论 296

三、认知发展理论 296

四、习性学理论 298

第三节 依恋的发展及其意义 299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299

二、有关依恋意义的理论解释 301

三、依恋的现实意义 303

四、依恋的长期影响 304

五、父子依恋及其意义 305

第四节 依恋的影响因素 307

一、亲子早期接触 307

二、婴儿的特点 308

三、教养方式 311

四、母爱剥夺与社会剥夺 313

第十一章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317

第一节 家庭与社会性发展 317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 317

二、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 319

三、家庭系统的观点 323

第二节 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教养行为 325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内涵 325

二、父母教育观念的来源与影响 326

三、教养方式的理论 328

四、教养方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329

五、父母的惩罚 332

六、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 333

第三节 家庭功能及其影响 334

一、家庭功能理论 334

二、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37

第四节 婚姻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340

一、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影响 340

二、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 342

三、对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343

四、以往理论的问题与方向 348

参考文献 3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