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论语》哲学
《论语》哲学

《论语》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海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34177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阐发《论语》的现代价值,让其成为当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论语》研究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除了考察《论语》的外围问题,比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时代需要去考察其现代价值以外,从《论语》自身的材料出发阐发其自身的哲学义理的工作,彰显《论语》自身的思想结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揭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哲学的原始内涵,说明孔子在《论语》中所揭示的意义世界的格局,把握孔子在《论语》中的显示出来的哲学思考方式,实现儒家哲学的发展和振兴。
《《论语》哲学》目录
标签:哲学

导论:《论语》之“哲学”研究 1

第一章 天下无道:《论语》之价值反思 13

一 道之有无何谓 15

二“无道”之表现 18

三“有道”和“无道”与“现世”的超越 25

第二章 《论语》之认识论 33

一 学 35

(一)“学”的诸种含义 36

(二)“学”的独立性 45

(三)“学”的基础性 52

(四)“学”建构的哲学世界观 56

二 习 60

(一)“学而时习之”的哲学精神 60

(二)性与习 64

三 教诲 65

四 思 70

五 知 75

(一)“知”的主体性 77

(二)“知”的时间性 78

(三)“知”的辩证性 80

(四)“知”的选择性 81

(五)“知”的特殊性 83

(六)“知”的连续性和创造性 85

(七)“知”的实践性 86

六 耳顺、闻、正名 90

(一)“耳顺”的几种认识论解读 90

(二)“耳顺”与“听”、“闻” 91

(三)“说” 92

(四)正名 96

(五)言顺 98

(六)乐 100

七 从心所欲 101

(一)心 101

(二)志 102

(三)欲 104

(四)心之规矩 107

第三章《论语》之方法论 112

一“攻乎异端”与“叩其两端” 112

(一)解释传统 112

(二)方法论意旨 114

二 中庸 117

(一)中庸 117

(二)过和不及 119

(三)“中”和“用” 120

(四)“同”和“和” 120

三“譬” 121

(一)“譬”的内涵 121

(二)“譬”的功能 124

(三)研究“譬”之意义 127

第四章《论语》之道德论 129

一刑、罪、耻、内省 129

(一)《论语》中的“刑” 134

(二)《论语》中的“罪” 136

(三)《论语》中的“耻” 146

(四)《论语》中的“齐”、“内省”、“内自讼”和“不疚” 148

(五)道和自我 150

二 不忧 152

(一)仁者不忧 153

(二)君子忧道不忧贫 155

(三)小人忧贫 156

三 孝 158

(一)“孝”的可能的解释空间 158

(二)“孝”的伦理认识论 161

(三)孝的伦理内容与行动指令 165

四 忠 170

(一)作为道德教化和学习的“忠” 170

(二)作为“理智德性”的“忠” 173

(三)作为个体品德表现的“忠” 176

(四)作为伦理关系的“忠” 177

(五)“忠于”伦理视野下的“忠” 180

五 恕 186

(一)如何能了解孔子的“恕” 186

(二)“恕”的基本意义及其哲学引申 194

六 仁 196

(一)解释逻辑 196

(二)心理主义的阐释 198

(三)形而上学伦理学阐释方向 202

(四)个体德性论阐释 203

(五)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 205

(六)元德之仁 208

(七)仁与智:仁爱在是非之域的实现 210

(八)为仁由己 213

(九)仁学的现代意义 218

七 义 221

(一)“义”所包含的基本逻辑结构 221

(二)作为至善的义 223

(三)作为从属的善的义 227

(四)至善和从属善的关系 230

(五)孔子之“义” 235

八 礼 237

(一)关于“礼”的多元阐释 237

(二)“礼”的哲学意义 240

(三)《论语》的“礼”哲学 248

九 信 253

(一)信和人的主体性 255

(二)主体的觉悟与“信” 257

(三)信的层次性和超越性 258

十 直 260

(一)事实说 263

(二)家国说 265

(三)德法说 267

(四)“直”的“学”、“知”前提 268

(五)“直”的君子人格归宿 270

第五章 《论语》之天道论 273

一 天 273

二 命 275

(一)作为意义追求的命 279

(二)在功利性与自然性的社会关系中追求意义 281

(三)在与君主和国家的关系中追求意义 282

(四)在与“道”和“天”的关系中承担使命 283

(五)知命 284

三 德 285

(一)“德”的义理结构 285

(二)《论语》之“德” 289

四 道 291

(一)道的诸种含义 291

(二)《论语》中的“道”:宇宙真理或人类真理 292

(三)道:“是什么”和“求什么” 294

(四)道之“行”与“废” 295

(五)道:语言表现和行为表现 296

(六)道:引导力的实现 297

第六章《论语》之人论 300

一 己 300

(一)“己”的主客体阐释的局限 301

(二)“为己之学”精义 311

二 我、身、吾 316

(一)“自”和“我” 316

(二)吾 318

(三)身 320

三 人、民:意义人/事实人假设 321

(一)宗法人伦中的“人” 322

(二)整体中的人 323

(三)私域和公域中的人、阶级人和文化人 325

(四)焦点/场域模式 326

(五)事实人/意义人 327

(六)“民”的事实性和意义性 328

(七)“人”的事实性和意义性 329

四 立:人学存在论 330

五 小人 331

(一)“女子”是中心性的概念吗 332

(二)事实性概念还是意义性概念 334

(三)情境性哲思还是一般性原理 336

(四)命题的性质和解释空间 337

(五)小人 338

六 君子 340

七 圣人 348

第七章 《论语》之政治论 350

一“为政”意旨 351

(一)《论语·为政》二十一篇中的“为政” 351

(二)“正”:《论语》的政治价值论 365

二“为政”之境界 381

(一)“侍坐章”与“为政”四境 381

(二)无为而治 389

(三)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393

第八章 《论语》的价值属于哲学的 397

一《论语》的哲学性 397

(一)文本的哲学通见 397

(二)孔子后学的继承和发展 400

二《论语》的文本诠释 412

(一)范畴诠释与语言假设 413

(二)对话和譬喻 422

三《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基本学术特征 429

(一)启发式儒家 429

(二)开放的儒家 430

(三)意义儒家 431

(四)示范儒家 431

四《论语》成为何种意义上的“哲学” 433

(一)作为“世界观哲学”的《论语》 433

(二)作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的《论语》 435

参考文献 438

后记 4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