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志诚,尉亚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09224544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修订版,分为3篇共25章,附彩图120幅。800千字。其中:第一篇 总论,共4章(即第1-4章);在草原主要毒害草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研究成果;第二篇 各论,共12章(即第5-16章),在棘豆属、黄芪属、栎属、狼毒、芨芨草属等章节中有较大幅度的补充;并增加第15章鹅绒藤属(牛心朴子);第三篇 分析与检验,共8章(即第17-25章),增加第25章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附彩图:增加现代遥感卫星拍照的重要毒草的分布照片,新增加的毒害草的彩色照片。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研究简史 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毒植物学 3

一、古籍中关于有毒植物的记载 3

二、古籍中关于防治有毒植物中毒的记载 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地有毒植物的研究成果 6

一、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6

二、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的研究 7

三、有毒植物的理论研究 9

四、研究机构、组织及国际学术交流 12

第二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及其危害 14

第一节 中国草地的有毒植物 14

一、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 14

二、草地有毒植物的地理分布 14

第二节 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危害 16

一、有毒植物对畜牧业的危害 16

二、“三大毒草灾害”——典型的“生态经济病” 18

三、我国西部天然草地的毒害草灾害 20

第三节 植物毒素及其毒性 23

一、植物毒素 23

二、植物毒素的毒性 24

第三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防除 33

第一节 基本对策 33

一、提高认识,依法防控 33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用结合”的方针 33

三、总结推广毒草防除与利用的新技术 33

四、建立研究机构,组织科技攻关 34

五、培训技术力量,普及防控毒草知识 34

第二节 生态控制 34

一、改善草群结构法 35

二、加快植被演替法 36

三、改变耕作制度法 36

四、畜种限制法 37

五、日粮控制法 37

六、轮牧防控法 38

七、生物脱毒利用法 38

八、药物解毒法 38

第三节 化学防除 38

一、常用除草剂 38

二、除草剂的杀除机理 42

三、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化学防除 44

第四节 机械清除 46

第四章 有毒植物的开发与利用 47

第一节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 47

一、有毒植物资源的利用条件 47

二、生物能的利用 48

三、植物资源的利用 48

四、有毒植物用于灭鼠 49

第二节 有毒植物的工业用途 51

一、蓖麻油的工业用途 51

二、狼毒制作藏纸 52

三、醉马芨芨草用于造纸 53

四、蕨的工业用途 54

第三节 植物毒素的开发利用 54

一、植物毒素的化学进展 54

二、植物毒素的毒理机制研究 55

三、植物毒素的防除 56

四、植物毒素的利用 57

第二篇 各论 63

第五章 棘豆属有毒植物 63

第一节 生物学 63

一、属的特性 63

二、分布 63

三、生活类型 63

四、生长土壤 63

五、优势度 63

六、种群循环和环境影响 64

七、中国棘豆属主要有毒植物 64

第二节 生态学 72

一、棘豆属有毒植物的危害 72

二、中毒的生态因素 73

第三节 毒物学 75

一、有毒成分及毒性 75

二、中毒机理 79

三、症状 80

四、病理变化 81

五、诊断 82

六、治疗 82

第四节 防除 82

第五节 利用 83

一、棘豆的营养成分 83

二、棘豆的药用成分 83

三、利用做饲草 84

四、利用棘豆的经济意义 84

第六章 黄芪属有毒植物 86

第一节 生物学 86

一、属的特性 86

二、分布 86

三、生活类型 86

四、生长土壤 87

五、优势度 87

六、植物种群循环和环境影响 87

七、中国黄芪属有毒植物 87

第二节 生态学 92

一、黄芪属植物的危害 92

二、中毒的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92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 93

第三节 毒物学 93

一、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94

二、聚硒黄芪 95

三、疯草毒素 97

第七章 栎属有毒植物 101

第一节 生物学 101

一、属的特性 101

二、有毒种的检索表 101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02

第二节 生态学 108

一、栎属植物的危害 108

二、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109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 110

第三节 毒物学 114

一、有毒成分 114

二、栎单宁的毒性 115

三、中毒机理 116

四、临床症状 118

五、病理变化 119

六、病程及预后 119

七、诊断 119

八、治疗 120

第四节 防除 122

一、“三不”措施 122

二、日粮控制法 122

三、高锰酸钾法 122

四、改善栎林结构 122

第五节 利用 122

一、饲用价值 122

二、饲用效果 123

三、脱毒利用 124

第八章 萱草属有毒植物 131

第一节 生物学 131

一、属的特性 131

二、有毒种检索表 132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32

第二节 生态学 136

一、发病的地理分布 136

二、病因及发病特点 136

三、萱草属有毒植物的危害 136

第三节 毒物学 137

一、有毒成分 137

二、毒性 138

三、中毒机理 139

四、临床症状 139

五、病理学 139

六、诊断 140

七、治疗 140

第四节 防除 141

第五节 利用 141

一、花蕾与营养丰富的“黄花菜” 141

二、根入药用 141

三、保持水土 142

四、综合利用 142

五、美化环境 142

第九章 紫茎泽兰 145

第一节 生物学 145

一、泽兰类的有毒种 145

二、形态特征 145

第二节 生态学 147

一、地理分布与生态学特点 147

二、危害 147

三、形成“生态灾难”的因素 148

第三节 毒物学 149

一、紫茎泽兰对沼气发酵微生物群的影响 149

二、有毒成分 149

三、动物急性中毒的临床症状 149

四、病理学 150

五、毒理学评价 153

第四节 防除 153

一、生态工程法(替代控制法) 153

二、生物防除法 156

三、化学防除法 157

四、机械防除法 158

第五节 利用 158

一、脱毒方法 158

二、生产沼气 159

三、饲用价值 161

四、其他利用途径 161

第十章 狼毒 163

第一节 生物学 163

一、属的特性 163

二、形态特征 164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65

第二节 生态学 167

一、危害 167

二、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167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 168

第三节 毒物学 168

一、有毒成分 168

二、毒性 169

三、临床症状 170

四、病理学 170

五、治疗 171

第四节 防控 171

一、建立系统的草地管理制度 171

二、替代控制 172

三、生物防治 172

四、机械铲除 172

五、刈割 173

六、化学防控 173

第五节 利用 175

一、生态学方面的利用 175

二、农业方面的利用 175

三、医学方面的应用 177

四、工业应用 178

五、观赏 179

第十一章 杜鹃花属有毒植物 185

第一节 生物学 185

一、属的特性 185

二、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85

第二节 生态学 190

第三节 毒物学 190

一、有毒成分 190

二、毒性 192

三、毒理 192

四、闹羊花中毒的发病规律 193

五、中毒症状 194

六、病理变化 195

七、诊断 196

八、治疗 196

第四节 防除 197

第五节 利用 198

一、杜鹃花的开发利用 198

二、羊踯躅的开发与利用 199

第十二章 芨芨草属有毒植物 201

第一节 生物学 201

一、属的特性 201

二、芨芨草属植物有毒种检索表 203

三、有毒种的生物学特性 203

第二节 生态学 205

一、醉马芨芨草的分布 205

二、醉马芨芨草对牲畜的危害 206

第三节 毒物学 207

一、醉马芨芨草的有毒成分 207

二、醉马芨芨草的毒性 208

三、醉马芨芨草中毒的机理 209

四、中毒临床症状 209

五、病理学 210

六、诊断 210

七、治疗 210

八、预防 210

第四节 醉马芨芨草的防控 211

一、生物防控 211

二、物理防控 211

三、化学防控 212

四、焚烧 212

五、综合防控 212

第十三章 夹竹桃属有毒植物 215

第一节 生物学 215

一、夹竹桃属的形态特征 215

二、黄花夹竹桃属的形态特征 215

第二节 毒物学 216

一、有毒成分 216

二、毒性 217

三、中毒机理 218

四、临床症状 218

五、诊断 219

六、治疗 219

七、预防 220

第三节 利用 220

第十四章 蜡梅属有毒植物 222

第一节 生物学 222

一、生物学特性 222

二、分布 222

第二节 生态学 222

第三节 毒物学 224

一、有毒成分 224

二、毒性 224

三、中毒机理 224

四、临床症状 224

五、病理学 225

六、诊断 225

七、治疗 225

八、预防 226

第四节 利用 226

一、蜡梅花芳香油的利用 226

二、蜡梅花的药用 226

三、蜡梅花的观赏性 226

第十五章 蕨属有毒植物 228

第一节 生物学 228

一、有毒种及其分布 228

二、形态学 230

三、生活周期 232

第二节 生态学 233

一、蕨属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233

二、中毒的生态因素 234

第三节 毒物学 236

一、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 236

二、急性毒性 238

三、慢性毒性 240

第四节 防除 244

一、生物学控制 244

二、物理学控制 245

三、化学控制 245

第五节 利用 246

一、食用 246

二、工业用 246

三、农业用 246

四、蕨的利用与人类健康 247

第十六章 鹅绒藤属有毒植物 248

第一节 生物学 248

一、属的特征 248

二、形态特征 248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249

第二节 生态学 251

一、危害 251

二、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251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 252

第三节 毒物学 252

一、有毒成分 252

二、毒性 254

三、临床症状 254

四、病理学 254

五、治疗 255

第四节 防控 255

一、治理原则 256

二、治理方法 256

第五节 利用 256

一、生态学方面的利用 256

二、农业方面的利用 257

三、医药方面的应用 258

第十七章 其他重要有毒植物 264

第一节 乌头 264

一、形态特征 264

二、有毒成分 266

三、毒性 267

四、中毒原因 267

五、中毒机理 268

六、临床症状 268

七、诊断 268

八、治疗 268

九、利用 269

第二节 藜芦 270

一、形态特征 270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 271

三、中毒机理 272

四、临床症状 272

五、诊断 272

六、治疗 273

七、利用 273

第三节 白苏 274

一、形态与分布 274

二、危害 275

三、中毒原因 275

四、中毒机理 275

五、病理变化 276

六、临床症状 276

七、诊断 276

八、治疗 277

九、预防 277

第四节 假奓包叶 278

一、形态与分布 278

二、危害 279

三、毒理 279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79

五、诊断 280

六、防治 280

第五节 千里光属 280

一、形态 280

二、危害 280

三、毒理 280

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80

五、诊断 282

六、防治 282

第六节 曼陀罗 282

一、形态与分布 282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 282

三、毒理作用 284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84

五、诊断 284

六、治疗 285

七、利用 285

第七节 蓖麻 285

一、分布与形态 285

二、蓖麻的有毒成分及其毒性 286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89

四、诊断 290

五、治疗 290

六、预防及利用 291

第八节 苍耳 292

一、形态与分布 292

二、有毒成分 293

三、毒性 293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94

五、诊断 294

六、防治 294

七、利用 294

第九节 毒芹 294

一、形态 295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 296

三、中毒原因 296

四、中毒机理 296

五、临床症状 296

六、病理变化 297

七、诊断 297

八、防治 297

九、利用 297

第十节 胡芦巴 298

一、形态特征 298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 299

三、临床症状 300

四、防治 300

五、利用 300

第十一节 麻黄 301

一、形态特征 301

二、有毒成分 303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 303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04

五、防治 304

六、防除与利用 304

第十二节 蒙古扁桃 304

一、形态特征 304

二、有毒成分 305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 306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06

五、防除与利用 306

第十三节 无叶假木贼 306

一、形态与分布 307

二、毒物学 307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 309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09

五、防除与利用 310

第十四节 毒麦 312

一、形态特征 312

二、生活习性与分布地区 315

三、有毒成分及毒性 315

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15

五、防治 315

六、利用 316

第三篇 分析与检验 319

第十八章 一般技术与方法 319

第一节 有毒植物分析实验室 319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19

第三节 以毒物学观点做好实验设计 320

第四节 预试验 321

一、预试验检液的制备 321

二、预试方法 322

三、各类成分的检查 322

四、预试结果判断 326

五、预试验报告记录 327

第五节 提取 331

一、一般提取方法 331

二、几种系统提取法 332

三、按有毒成分的理化性质选择提取法 334

四、提取过程的注意事项 335

第六节 分离 338

一、过滤法和离心法 338

二、重结晶法 338

三、升华法 339

四、萃取法 339

五、分配层析 339

六、吸附层析 340

七、气相色谱法 340

第七节 鉴定 341

一、定性试验 342

二、定量分析 342

三、物理常数测定 342

四、分子式的测定 342

五、光谱分析 342

第十九章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 343

第一节 有毒棘豆和有毒黄芪内生真菌检测技术 343

一、内生真菌快速检测技术 344

二、内生真菌显微形态观察 344

三、内生真菌分离培养 345

四、内生真菌种属鉴定 347

五、内生真菌定量检测(Real-time qPCR检测) 349

第二节 转录组测序 351

第二十章 植物中天然产生的无机有毒成分 353

第一节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353

一、一般提取技术 353

二、硝酸盐的定性检验 353

三、硝酸盐的定量分析 354

四、亚硝酸盐的定性检验 355

五、亚硝酸盐的定量分析(偶氮色素法) 357

六、血清与血浆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358

第二节 草酸与草酸盐 358

一、定性检验 358

二、植物中草酸盐的测定 359

第二十一章 生物碱 361

第一节 分类与性质 361

一、分类 361

二、一般性质 362

第二节 提取与分离 363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363

二、生物碱的分离 365

第三节 定性检验 367

一、沉淀反应 367

二、显色反应 369

三、薄层层析 370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 372

第五节 紫外吸收光谱法 373

第六节 样品中生物碱的检验 374

一、植物样品中生物碱的检验 374

二、生物材料中生物碱的检验 375

第七节 小花棘豆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376

一、提取分离 376

二、鉴定 376

第八节 聚合草碱的提取分离 377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377

二、聚合草碱的分离和鉴定 378

第九节 乌头碱的提取分离 379

一、提取与分离 379

二、定性检验 379

三、定量分析 380

第十节 毒芹碱的提取分离 381

第十一节 秋水仙碱的提取分离 382

一、提取方法 382

二、薄层分离法 383

第十二节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提取分离 383

一、提取与分离 383

二、定性检验 383

三、含量测定 384

第十三节 莨菪碱与阿托品的测定 386

一、定性检验 386

二、含量测定 386

第十四节 麦角碱的提取分离 387

一、麦角新碱的提取 388

二、麦角胺的提取和分离 388

第十五节 钩吻碱的提取分离 388

一、提取分离 389

二、定性分析 389

第十六节 蜡梅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390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和分离 390

二、单碱Ⅱ结构鉴定 392

第十七节 藜芦碱的检验 394

第十八节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394

一、提取 394

二、分离 395

三、生物碱单体的结构鉴定 395

第十九节 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 395

一、提取 395

二、分离、纯化与鉴定 396

三、定性分析(薄层色谱分析) 399

四、定量分析(气相色谱分析) 400

第二十二章 有毒苷类 402

第一节 提取 402

一、强心苷的提取 402

二、氰苷的提取 402

三、皂苷的提取 403

第二节 定性检验 404

一、植物样品中苷类的定性检验 404

二、生物材料中有毒苷类的定性检验 405

第三节 夹竹桃苷 406

一、欧夹竹桃苷C 406

二、黄花夹竹桃苷 408

第二十三章 多酚类化合物 411

第一节 栎叶单宁 411

一、栎叶单宁的定性检验与分类鉴定 411

二、栎叶单宁的含量测定 414

三、栎叶单宁的提取、分离、鉴定 420

四、栎叶在试管内发酵产物的检验 421

五、栎叶单宁在活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 422

第二节 萱草根素 428

一、提取 428

二、鉴定 429

第二十四章 有毒蛋白质 432

第一节 蓖麻毒蛋白 432

一、提取分离 432

二、鉴定 434

第二节 小花棘豆中溶血毒素的提取与鉴定 434

一、提取 434

二、鉴定 435

第二十五章 其他植物毒素 436

第一节 山黧豆毒素 436

一、提取 436

二、定性检验——纸层析 436

三、定量分析 437

第二节 木藜芦毒素 438

一、提取 438

二、分离 438

三、薄层层析鉴定 438

四、动物组织中木藜芦毒素的提取鉴定 439

第三节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440

一、定性检验 440

二、含量测定 441

三、分型鉴定 441

四、气相色谱法 442

第四节 蕨毒素 444

一、莽草酸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444

二、1-茚满酮衍生物(蕨毒素B)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444

三、蕨类致癌原(原蕨苷)的分离与鉴定 446

附录1中国有毒植物名录 447

附录2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彩色图谱 4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