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诚,李兰,刘万青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30386168
- 页数:308 页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 1
一、国外环境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 1
二、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二节 环境考古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4
一、什么是环境考古 4
二、环境考古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6
思考题 10
第二章 环境考古的主要研究方法 11
第一节 野外调查与采样 11
一、野外调查 11
二、考古发掘和地层剖面采样 12
第二节 考古遗址地层和自然沉积地层的断代测年 13
一、考古遗址地层和自然沉积地层的断代 13
二、14C测年 15
三、释光定年 28
四、古地磁断代 30
五、地衣测年 35
第三节 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古生物鉴定 38
一、植物大化石 39
二、孢粉 41
三、植硅石 60
四、有孔虫 62
五、藻类植物 65
第四节 沉积物分析 69
一、粒度 70
二、重矿物 73
三、地球化学 74
四、磁化率 77
五、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 77
六、冰岩芯记录 88
七、石笋记录 93
八、历史文献记录 96
九、人类遗址时空分布研究 102
十、典型考古遗址地层研究 104
十一、遗址分布和遗址地层与自然沉积记录的对比研究 106
思考题 109
第三章 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类和哺乳动物演化过程 110
第一节 冰期-间冰期与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 110
一、地质时代冰期和间冰期的大循环 110
二、米兰柯维奇理论 112
第二节 中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特征 115
一、青藏高原隆起 116
二、季风气候形成 116
三、风尘黄土堆积 117
四、温带沙漠扩展 130
五、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132
第三节 中国第四纪人类和哺乳动物演化过程 134
一、第四纪代表性哺乳动物化石 134
二、第四纪代表性哺乳动物群演变过程 137
三、第四纪人类演化进程 151
思考题 158
第四章 全新世环境与人类活动记录 159
第一节 全新世环境变化基本特征 159
一、气候转暖与环境改善 159
二、人类生产力发展与文明演进 160
三、人地关系紧张问题显现 160
四、环境变化出现周期性波动 161
第二节 中国全新世环境演变进程 164
一、气候变化 165
二、边缘海海面与海洋的响应 172
三、陆地系统的响应 173
第三节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自然格局 174
一、气候格局 174
二、自然带分布格局 175
三、边缘海与海岸线 178
第四节 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179
一、环境变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179
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83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84
第五节 秦岭自然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189
一、第四纪秦岭山地的强烈抬升 190
二、秦岭构造运动的南北差异 190
三、秦岭南北侧自然景观的差异 191
思考题 192
第五章 环境考古研究的案例 193
第一节 古地震等环境考古研究——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 193
一、喇家遗址概况 193
二、史前灾难事件的记录 194
三、史前灾难事件的原因分析 195
四、初步结论 197
第二节 长江三峡库区玉溪遗址古洪水对人类影响的环境考古研究 197
一、玉溪遗址简介 197
二、古洪水层年代和沉积特征研究 199
三、古洪水层与文化层磁化率、Hg及Rb/Sr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209
四、对古洪水层高程的测量结果 213
五、讨论和小结 215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海面变化对人类影响的环境考古研究 216
一、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特征 217
二、长江三角洲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考古地层学和钻孔海相微体古生物分析 221
三、浙江宁绍平原全新世高海面分析 222
四、小结 227
第四节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的环境考古研究 227
一、研究方法 228
二、遗址分布状况 228
三、讨论 234
四、分析与结论 237
第五节 神农架大九湖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与古气候重建 238
一、研究方法 239
二、孢粉特征 241
三、转换函数的建立和大九湖古气候重建 242
四、小结 245
第六节 皖南花山石窟群开凿年代地衣测年及成因研究 246
一、黄绿地图衣用于花山石窟开凿年代测年断代的可行性分析 246
二、黄绿地图衣量测及其生长曲线的建立 247
三、地衣生长曲线揭示花山石窟开凿历史年代的旁证分析 250
四、小结 255
思考题 256
第六章 环境考古研究进展与展望 257
第一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进展 257
第二节 4ka 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 261
第三节 对未来环境考古研究的展望 270
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和明确 270
二、多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 271
三、研究素材更加丰富,研究的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271
四、所采用的新技术手段日益丰富 272
五、对未来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展望 278
思考题 279
参考文献 280
附录一 环境考古英汉词汇对照 301
附录二 中国历代年表 306
索引 308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海绵城市概论》刘娜娜,张婧,王雪琴 2017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考古郑州》任伟,刘彦锋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