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珠江三角洲研究  城市  区域  发展
珠江三角洲研究  城市  区域  发展

珠江三角洲研究 城市 区域 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学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30389428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理论专著。全书由发表在国内各个核心刊物的学术论文汇集而成,主要内容包括:一、珠三角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动力模式。二、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变。三、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形成与发展。四、珠三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珠江三角洲研究 城市 区域 发展》目录

一、绪论 1

1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和经济地位 1

1.1珠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围 1

1.2珠江三角洲的地域特征 4

1.3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地位 8

2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基础——以顺德县为例 12

2.1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12

2.2影响今后城镇发展的新因素分析 17

2.3实现顺德农村城镇化的建议 22

2.4结论 25

二、对外开放与城镇化 26

3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特征分析 26

3.1城镇发展很快,城镇人口增长由以自然增长为主转为以机械增长为主,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6

3.2城镇职能由“地方中心型”向以工业为主的专门化职能转化 29

3.3城镇空间分布由集中型逐渐向均衡型方向发展 31

4对外开放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初探——以广东四邑为例 33

4.1农村城镇化现状 34

4.2农业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 36

4.3乡镇企业在墟镇的集聚是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39

4.4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农村城镇化 40

4.5结论 42

5对外开放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 43

5.1前言 43

5.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问题 43

5.3弃农经商、务工会否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 44

5.4大量人口进城会否扩大城乡差别的问题 46

5.5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化 47

5.6城市性用地迅速向外延伸的问题 48

5.7结论 49

6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 51

6.1对外开放加速市镇发展 51

6.2对外开放加速市镇职能变化 54

6.3对外开放加速市镇建设 57

6.4对外开放加速市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变化 58

7珠江三角洲外资机构的空间特征、机理与优化策略 61

7.1珠江三角洲外资与外资机构 61

7.2外资机构的空间演化——纵向空间特征 62

7.3外资机构的空间分异——横向空间特征 65

7.4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外资机构发展策略 66

8中国改革开放的典范——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69

8.1成功的标志 69

8.2成功的条件 71

8.3成功的途径 72

8.4问题与前景 73

三、空间模式、城镇群与大都会 75

9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空间模式的转化 75

9.1前言 75

9.2市镇规模分布与城乡人口迁移 76

9.3市镇经济发展与空间分布转化 79

9.4 市镇相互作用和空间模型 80

9.5结论 84

10技术流的动力机制、渠道与模式——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85

10.1技术流的动力机制 85

10.2技术流渠道 88

10.3企业间技术流模式 90

10.4技术流的空间模式 93

10.5结论 94

11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95

11.1问题的提出 95

11.2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EMR)空间结构分析与机制探讨回顾 95

11.3中国典型大都会区与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探讨 96

11.4结论 100

12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 101

12.1大都会区与Desakota区 101

12.2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现状特征 102

12.3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形成的直接原因 103

12.4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形成的理论基础 104

12.5结语 105

13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106

13.1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 106

13.2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08

13.3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及内涵 109

13.4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110

13.5结论 114

1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 115

14.1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116

14.2珠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数据处理 117

14.3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的变化特征 119

14.4城市竞争力与子系统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变化特征 122

14.5城市群个体城市竞争力变化特征 124

14.6结论 126

15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 128

15.1研究方法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129

15.2珠江三角洲的实证分析 129

15.3结论与建议 135

四、人口与产业 136

16 19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136

16.1珠三角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136

16.2珠三角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 137

16.3珠三角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 139

16.4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化 141

17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43

17.1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 143

17.2工业化区位与城市规模结构 145

17.3工业结构与城市职能 146

17.4工业化模式与城市化类型 148

17.5工业化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149

18珠江三角洲镇域乡镇工业发展及其地方经济影响研究——以顺德市北滘镇为例 151

18.1改革开放以来北滘镇乡镇工业的发展 151

18.2乡镇工业对地方农业发展的影响 152

18.3乡镇工业对地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153

18.4结论 155

19珠江三角洲镇域乡镇工业生产组织与发展研究——以民乐、人和、北滘三镇为例 156

19.1起步阶段的镇域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组织 157

19.2中级阶段的镇域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组织 158

19.3高级阶段镇域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组织 159

19.4结论 162

20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 164

20.1产业结构演变基本轨迹 164

20.2城镇发展的时空差异 165

20.3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 170

20.4结论 172

21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兼论广州与深圳区域地位的变化 174

21.1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阶段 174

21.2城镇发展的时空差异 177

21.3广州与深圳区域地位分析 178

21.4结论 181

五、城市化的回顾与前瞻 182

2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回顾与前瞻 182

22.1商品化与城市化 183

22.2非农化与城市化 184

22.3工业化与城市化 185

22.4现代文化与城市化 186

22.5空间转化与城市化 187

22.6结论 188

2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前景:现代化、一体化、国际化 190

23.1现代化 190

23.2一体化 191

23.3国际化 192

24大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回顾与总结 194

24.1城市化的动力结构:内生与外生 194

24.2城市化路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198

24.3发展的空间过程:分散与集聚 200

24.4城市化的空间结构:单中心与多中心 201

24.5城市化的效益:数量与质量 203

24.6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启迪 204

25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206

25.1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动力 206

25.2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空间模式 209

25.3珠江三角洲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211

26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入发展新时期——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几点想法 213

26.1明确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213

26.2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 214

26.3形成珠港澳大都市圈 215

27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开创珠三角发展新局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解读 216

27.1本次规划意义深远——及时的强心剂 216

27.2定位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 217

27.3现代产业体系的一大特征——区域性 217

27.4区域协调新思路——不完全一体化 217

28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 219

28.1 1978年至1980年代末期: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概念与模式的建立 219

28.2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机制的研究 220

28.3 21世纪初至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的深化 223

28.4珠江三角洲城镇化模式的转型 224

六、粤港澳合作初探 226

29粤港合作模式研究——以TCL集团为例 226

29.1 TCL与香港合作模式的演变 226

29.2粤港合作模式评价 229

29.3从TCL看未来粤港合作走向 231

30粤澳合作新范例——横琴岛的定位与发展 233

30.1对于横琴发展,谈几点意见 233

30.2横琴新定位:超国家级的高端产业门户 234

31诸侯经济、一体化经济还是不完全一体化经济——论珠三角区域发展之路 237

31.1珠三角发展历程回顾 237

31.2珠三角发展模式辨析 238

31.3第三条道路:不完全一体化经济 241

31.4结语 242

七、问题与讨论 243

32协调既是编制规划的手段也是规划的目标 243

32.1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协调 243

32.2协调的主要内容 243

32.3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44

33突出重点 创出新意 246

33.1引言 246

33.2规划特点 246

33.3今后任务 248

34防止“建设性破坏” 249

34.1引言 249

34.2讨论 250

34.3结语 250

参考文献 2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