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构造地质学  第3版
构造地质学  第3版

构造地质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忠权,刘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6064966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在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基本框架仍保留了原教材的体系,同时,将20年来构造地质学取得的新进展和新认识增补到相关章节中。
《构造地质学 第3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1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1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2

第二节 构造尺度、旋回、世代、序列和构造层次概念 3

一、构造尺度 3

二、构造旋回、构造层、构造世代和构造序列 4

三、构造层次 4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6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6

一、岩层、层面、层理及其识别 6

二、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9

第二节 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12

一、岩层的原始产状 12

二、水平岩层 13

三、倾斜岩层、产状测定及“V”字形法则 14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19

一、整合与不整合 19

二、不整合的类型 19

三、不整合的观察、研究及地质意义 21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27

第一节 应力分析 27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 27

二、应力状态 28

三、二维应力分析 29

四、三维应力分析 34

五、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 35

第二节 变形分析 38

一、物体变形概述 38

二、应变 39

三、岩石变形的阶段 40

四、剪裂角分析 44

五、应变椭球体 47

六、递进变形 49

第三节 地壳岩石圈岩石力学性质 53

一、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54

二、大陆岩石圈的力学性质 58

第四章 褶皱构造 61

第一节 褶皱构造几何学 61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61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 62

三、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62

四、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63

五、褶皱形态描述及分类 64

第二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75

一、褶皱形成的基本类型 76

二、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81

三、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82

第三节 断层相关褶皱 85

一、与逆(冲)断层相关的褶皱 86

二、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 89

第四节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91

一、褶皱形态的研究 91

二、研究褶皱形态的纵深变化 93

三、研究褶皱内部小构造 93

四、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94

第五章 节理 96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及成因 96

一、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96

二、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97

三、压性节理——缝合线构造 101

四、羽饰 102

五、节理脉的扩张和充填作用 103

六、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104

七、节理组和节理系 105

第二节 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106

一、节理的分期 106

二、节理的配套 107

第三节 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108

一、与褶皱有关的节理 109

二、与断层有关的节理 110

三、与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 111

四、节理在分析区域构造中的作用和问题 112

第四节 节理的野外观测 113

一、观察点的选定 113

二、观测内容 113

三、节理的测量和记录 115

第五节 节理测量资料的整理 115

一、基本节理图 116

二、节理资料的计算机处理 117

第六章 断层 118

第一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 118

一、断层面和断层带 118

二、断盘 118

三、位移 119

第二节 断层分类 120

一、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20

二、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20

三、按断层规模分类 122

第三节 断层各论 123

一、正断层及伸展构造 123

二、逆断层及逆冲推覆构造 130

三、平移断层及走向滑动构造 138

四、顺层断层及拆离构造 144

第四节 断层效应 146

一、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 146

二、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146

三、平移正(逆)断层或正(逆)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147

四、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 147

第五节 断层形成机制 149

一、均匀介质中断层形成机制——安德森模式与哈弗奈模式 149

二、非均匀介质中断层形成机制 153

第六节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154

一、断层的识别 154

二、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159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160

四、断层岩 163

五、断层作用的时间性 167

第七节 同沉积断层 168

第八节 韧性剪切带 170

一、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 171

二、韧性剪切带内的变形变质特征 173

三、韧性剪切带剪切运动方向的确定 178

四、韧性剪切带的观测和研究 181

第七章 劈理及线理 183

第一节 劈理 184

一、劈理的结构 184

二、劈理的分类 186

三、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劈理 190

四、劈理的形成机制 193

五、劈理的野外研究 196

第二节 线理 198

一、线理的概念 198

二、线理的分类 198

三、线理的野外研究 205

第八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211

第一节 岩浆岩体的产状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211

一、侵入岩体的产状 211

二、喷出岩体的产状 217

第二节 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219

一、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219

二、喷出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220

第三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221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 221

二、侵入岩体的原生塑变构造 223

三、侵入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 224

四、喷出岩的原生构造 226

第四节 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230

一、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 230

二、岩浆岩体的次生断裂构造 230

第五节 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231

一、岩体产状的恢复 231

二、岩体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233

三、岩体形成时代的确定 235

第九章 变质岩区的构造研究 237

第一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特征 237

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 237

二、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 242

三、变质岩区的叠加褶皱 245

四、变质岩区的构造滑动断裂 250

五、变质岩系间的隐蔽不整合 251

第二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 253

一、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 254

二、构造解析的基础——地质制图 256

三、构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57

四、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259

第十章 新构造及活动构造 262

第一节 新构造及相关概念 262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263

一、褶皱和断裂 263

二、地貌标志 263

三、冲积物标志 264

四、地震 265

五、火山活动 265

六、温泉 267

七、变质作用 267

八、地球物理异常及地形变 267

第三节 新构造类型 268

一、隆起构造 268

二、坳陷构造 268

三、断块构造 269

第四节 活动断层 269

一、活动断层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269

二、活动断层标志 270

三、活动断层分类 273

四、活动断层研究 273

第五节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分区 275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 275

二、中国新构造运动分区 278

参考文献 281

附篇一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286

第一节 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286

第二节 赤平投影网的使用方法 291

第三节 用赤平投影网求解地质构造问题 300

附篇二 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 316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316

实习二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321

实习三 用赤平投影方法换算真倾斜和视倾斜 323

实习四 读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323

实习五 根据已知岩层产状编绘岩层露头界线 325

实习六 构造模拟实验 327

实习七 读褶皱区地质图 329

实习八 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332

实习九 编绘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336

实习十 用赤平投影方法确定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 340

实习十一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花图 340

实习十二 编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 343

实习十三 根据共轭剪节理求主应力轴方位并绘制主应力网络图 347

实习十四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349

实习十五 分析褶皱断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351

实习十六 用赤平投影方法解析断层、节理构造 352

实习十七 分析岩浆岩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352

实习十八 构造标本及薄片观察 354

实习十九 分析变质岩区地质图并作地质构造图 355

实习二十 地质构造立体图解的编制 357

实习二十一—二十四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 360

附录 364

附录Ⅰ常见岩石花纹图例 364

附录Ⅱ常见各类岩石名称与符号 366

附录Ⅲ地质图件上常用符号 367

附录Ⅳ地层代号和色谱 369

附录Ⅴ真倾角、视倾角换算图及三角函数表 37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