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
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

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秀琪著
  • 出 版 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571418625
  • 页数:550 页
图书介绍:
《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目录

第一篇 理论部分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美国与欧陆的传播研究之特色 1

第二节 理论分类 6

第三节 本书结构 32

第二章 理论与理论建构 33

第一节 理论的定义及结构 33

第二节 理论建构的主要名词界定 34

第三节 演绎式理论的建构 38

第四节 归纳式理论的建构 40

第五节 社会科学质的研究的探讨 42

第三章 媒介大效果理论——宣传 47

第一节 源起 47

第二节 宣传的历史背景 48

第三节 宣传的定义 49

第四节 宣传的七种技术 50

第五节 宣传的效果 51

第六节 纳粹宣传的效果 52

第四章 恐慌研究——火星人会再度攻占地球吗? 53

第一节 火星人入侵记 53

第二节 火星人入侵时的社会背景 53

第三节 堪垂尔的研究 54

第四节 堪垂尔的研究发现 55

第五节 易受煽惑的情况 56

第六节 堪垂尔研究的意义 57

第七节 火星人会再度攻占地球吗? 58

第八节 中广童丐事件带来的省思 58

第五章 亲身影响——两级传播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65

第一节 源起 65

第二节 有关人际影响的早期研究 66

第三节 两级传播理论的发展 67

第六章 创新传布 79

第一节 前言 79

第二节 创新传布的模式 80

第三节 新事物传布过程的元素 81

第四节 新事物传布研究的贡献 87

第五节 新事物传布研究的反省批判 87

第七章 耶鲁研究—寻我一串开启人类心灵的钥匙 91

第一节 源起 91

第二节 贺夫兰的耶鲁研究简介 92

第三节 耶鲁研究的特色与研究方法 93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95

第五节 相关研究与后续发展 100

第八章 传播者研究 103

第一节 前言 103

第二节 守门人理论 104

第三节 媒介组织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影响 105

第四节 新闻室的社会控制 107

第五节 新闻价值 108

第六节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研究 110

第七节 假事件与相关效果 113

第八节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主观真实 114

第九节 记者与讯息来源人物 117

第十节 媒介霸权论 119

第九章 阅听人研究 121

第一节 前言 121

第二节 效果研究 122

第三节 文学批评 123

第四节 文化研究 124

第五节 使用与满足研究 126

第六节 接收分析 135

第七节 未来阅听人研究的方向 137

第十章 议题设定理论 139

第一节 源起 139

第二节 议题设定理论的内涵 140

第三节 议题设定理论的研究类型与设计 144

第四节 讨论与批判 147

第五节 结论 147

第十一章 议题建构理论 149

第一节 前言 149

第二节 议题建构理论一些概念上的问题 150

第三节 议题的类别 152

第四节 一九七二年大选:为什么水门事件未能成为重要议题? 153

第五节 水门事件如何成为重要议题的? 155

第六节 事件与饱和报导 155

第七节 媒介环境 156

第八节 议题建构 157

第九节 后续研究 158

第十二章 葛柏纳和他的涵化理论 159

第一节 源起 161

第二节 理论背景探讨 162

第三节对「讯息系统」的分析 163

第四节 涵化分析 169

第五节 最新的研究取向:「主流效果」研究 170

第六节 批评与结论 172

第十三章 瑞典的文化指标研究 175

第一节 罗森袞的文化——社会关系类型说 175

第二节 战后瑞典的一般情况 177

第三节 瑞典文化指标研究的理论背景 177

第四节 瑞典文化指标(CISSS)研究计画的初步结果 180

第五节 结论 181

第十四章 知沟理论 183

第一节 前言 183

第二节 理论背景 183

第三节 实证研究 188

第四节 对知沟研究的批评及检讨 192

第十五章 民意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 195

第一节 诺尔纽曼其人其事 195

第二节「沈默的螺旋理论」源起 197

第三节 理论的架构及内涵 205

第四节「沈默的螺旋理论」的实证研究 209

第五节对「沈默的螺旋理论」的批评 212

第六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213

第七节 结论 213

第十六章 阅听人研究的新趋势——接收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15

第一节 阅听人研究质的与量的传统 215

第二节 解释(interpretive)和批判(critical)的争论 220

第三节 接收分析的三大流派和接收分析的三种型态 222

第四节 接收分析方法上的问题 227

第五节 结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229

第十七章 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对传播研究的贡献——代结语 231

第一节 从一九六一年杜宾根的方法论大辩论谈起 231

第二节 批判理论 234

第三节 批判理论的美国传统 240

第四节 文化研究对当代传播研究的贡献 245

第五节 结论 249

「理论部分」参考书目 251

第二篇 实证与专论部分 287

阅听人研究实例 国小、国中和高中学生的公视收视行为、满意程度和休闲活动区隔化分析 287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价值 287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87

第三节 本研究主要发现及摘述 288

第四节 建议 301

电视与儿童研究实例:专论 从研究取向及方法看「电视与儿童」 303

第一节 前言 303

第二节 四种研究取向 305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简介 315

第四节 研究方法之探讨 320

参考资料 322

传播者研究实例:专论 西德新闻记者的养成教育、工作权及内部新闻自由 329

第一节 新闻法保障个人办报及从事新闻事业之自由 329

第二节 新闻记者进入报社工作之途径 330

第三节 记者同业组织 333

第四节 记者的教育和在职训练 334

第五节 记者的待遇和工作时数 336

第六节 记者与报老板间的关系 336

第七节 报业的内部新闻自由 337

第八节 报业集中及其因应之道 340

第九节 记者的工作权 343

第十节 记者编辑的罢工权 345

参考书目 346

知沟研究实例 知沟模式在台湾地区之初探——以民国七十八年选举期间之选举、股票知识为例 349

摘要 349

第一节 绪论 350

第二节 文献探讨及研究架构 351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66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369

参考书目 383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实例 传播内容与社会价值变迁——以报纸对劳工运动的报导为例 389

第一节 绪论 389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文献探讨 40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28

第四节 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449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481

参考书目 4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