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10047039
  • 页数:262 页
图书介绍: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目录

第一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2

第一章 地理科学基础知识 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

考点聚焦 2

第一节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2

考点梳理 2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2

(一)区位 2

(二)地理位置 2

(三)区域 3

(四)循环 3

(五)景观 3

(六)网络 3

(七)等级 3

(八)时空耦合 3

(九)机制 3

(十)模型 4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4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4

(二)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4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4

(一)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4

(二)地图法 4

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4

(一)综合性 4

(二)区域性 5

(三)空间性 5

(四)动态性 5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 6

考点梳理 6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6

(一)古代中外人地关系理论 6

(二)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6

(三)现代人地关系理论 6

二、我国人地关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7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8

(一)清洁生产 8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8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9

四、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理论 9

(一)环境决定论 9

(二)适应论 10

(三)生态论 10

(四)环境感知论 10

(五)文化决定论 11

(六)和谐论 11

强化训练 12

第二章 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 1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4

考点聚焦 14

第一节 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14

考点梳理 14

一、地理环境要素概述 14

二、地形与气候 15

三、地形与河流 15

四、地形、河流与聚落 16

五、地形、气候与工业 16

六、地形、气候与交通 16

七、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7

(一)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

(二)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

(三)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7

八、资源与工业 17

第二节 世界地理 18

考点梳理 18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 18

(一)全球海陆分布 18

(二)全球气候 19

二、居民与聚落 22

(一)世界人口 22

(二)世界的人种 23

(三)语言 23

(四)宗教 24

(五)聚落及其类型 24

(六)乡村和城市 25

(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5

(八)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25

三、发展与合作 26

(一)国家和地区概况 26

(二)国家的分类 26

(三)国界与领土 27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8

(五)国际合作 28

(六)重要的国际组织 28

(七)可持续发展 29

四、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29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29

(二)亚洲的面积和地区划分 30

(三)亚洲的地形 30

(四)亚洲的河流和湖泊 30

(五)亚洲的气候 30

(六)人口最多的大洲 32

(七)多样的地域文化 32

(八)经济发展的差异 32

(九)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 33

五、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33

(一)自然地理概况 33

(二)移民国家的居民 35

(三)发达的农业 35

(四)工业强国 35

第三节 中国地理 36

考点梳理 36

一、中国的地形 36

(一)地势 36

(二)地形特点及意义 37

(三)主要山脉 37

(四)主要地形 38

二、中国的气候 39

三、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42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46

(一)基本特征 46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46

(三)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46

(四)矿产资源 47

(五)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48

(六)森林资源 48

(七)草场资源 49

五、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49

(一)中国的位置 49

(二)中国的疆域 49

(三)疆界和邻国 49

(四)我国的行政区划 50

六、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50

(一)中国的人口 50

(二)中国的民族 51

七、中国的农业 51

(一)种植业 51

(二)林业 53

(三)牧业 53

(四)水产业 53

(五)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八、中国的工业 54

九、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55

(一)交通 55

(二)中国的商业 55

(三)中国的旅游业 56

强化训练 56

第三章 地理图表 6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62

考点聚焦 62

第一节 地球仪与地图的应用 62

考点梳理 62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 62

二、地球仪 62

(一)组成要素 62

(二)经纬度与经纬网 63

(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63

(四)经纬网的应用 64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 64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64

(二)比例尺 64

(三)图例和注记 65

(四)等值线图 65

第二节 日照图的判读及解析 67

考点梳理 67

一、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67

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67

三、时间的确定 68

四、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68

五、太阳高度 68

六、昼夜长短 68

第三节 地理图表的绘制 68

考点梳理 68

一、柱状图 69

二、线状图 69

三、扇状图 69

四、饼状图 69

强化训练 70

第四章 自然地理 7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73

考点聚焦 73

第一节 宇宙与地球 73

考点梳理 73

一、宇宙 73

(一)宇宙大爆炸假说 73

(二)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 73

(三)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意义 74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74

(一)太阳的圈层结构 74

(二)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74

三、地球的演化 75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75

(二)板块构造学说 75

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 75

(一)影响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75

(二)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76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 78

考点梳理 78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78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78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79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9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81

(一)地球运动 81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2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83

(四)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 84

(五)有关地理计算 84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85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85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8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86

考点梳理 86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86

(一)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86

(二)三大类岩石 86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86

二、内外力作用 87

(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87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88

(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90

三、大气的基本知识 92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92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92

(三)气温垂直递减率 93

四、风、天气系统和气候 93

(一)风的形成 93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94

(三)天气系统 94

五、水循环 95

(一)过程和主要环节 95

(二)水循环的意义 95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响 96

(一)洋流及其分类 96

(二)全球洋流 96

(三)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96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97

考点梳理 97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97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98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8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98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0

考点梳理 100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00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00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1

(一)全球气候变化 1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2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 102

(一)水资源的组成及其分布 102

(二)水资源与古老文明的诞生 103

(三)水资源与人们的生产活动 103

(四)全球水危机 103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04

(一)地质灾害 104

(二)气象灾害 104

(三)海洋灾害 104

(四)生物灾害 105

(五)人为自然灾害 105

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05

强化训练 105

第五章 人文地理 11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10

考点聚焦 110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 110

考点梳理 110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10

二、人口迁移 111

(一)人口的迁移 111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12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113

(一)城市形态 113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13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14

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14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14

(二)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115

五、城市化及其影响 115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15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1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116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16

考点梳理 116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116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16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17

(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19

二、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 120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20

(二)工业地域 121

三、地域联系 122

(一)交通运输 122

(二)邮电通信 122

(三)商业 123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23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24

考点梳理 124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24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24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 125

(一)可持续发展 125

(二)中国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125

强化训练 125

第六章 区域地理 1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30

考点聚焦 130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30

考点梳理 130

一、区域 130

(一)概念 130

(二)特征 130

(三)划分方法 130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131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32

(一)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132

(二)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132

(三)区域发展阶段 132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133

考点梳理 133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33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33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34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34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34

(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35

三、区域经济发展 136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36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37

第三节 区际联系 139

考点梳理 139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139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39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139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40

(四)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及影响 140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41

(一)概念 141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41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2

强化训练 143

第二部分 教学知识与运用 148

第一章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 14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48

考点聚焦 148

第一节 高中地理课程概述 148

考点梳理 148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148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 148

三、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 150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150

考点梳理 150

一、课时与学分设置 150

二、特点评价 151

第三节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 152

考点梳理 152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52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152

(一)知识与技能 152

(二)过程与方法 153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53

第二章 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材研究 15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54

考点聚焦 154

第一节 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154

考点梳理 154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154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154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154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 155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 156

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57

(一)讲授法 157

(二)谈话法 159

(三)读书指导法 160

(四)板书、笔记法 161

四、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161

(一)演示法 161

(二)参观法 162

五、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 162

(一)地图法 162

(二)“纲要信号”图示法 163

六、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 164

(一)程序教学法 164

(二)自学辅导法 165

(三)发现法 166

(四)“读议讲练”法 167

七、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67

(一)练习法 167

(二)实习法 168

八、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 168

第二节 地理教材研究 168

考点梳理 168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与改革 168

(一)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中学地理教材 169

(二)上世纪20年代至1949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169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7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169

(四)1958年至1966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169

(五)1978年至1991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169

二、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四种版本教材的特色 170

(一)基本呈现方式统计 170

(二)基本内容及编排体系比较 171

强化训练 172

第三章 地理教学基本技能 17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75

考点聚焦 175

第一节 地理课堂导入技能 175

考点梳理 175

一、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175

二、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 176

三、导入的基本类型 177

第二节 地理课堂提问技能 179

考点梳理 179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过程与功能 179

二、提问的基本类型 180

(一)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分类 180

(二)根据问题的内部联系分类 181

三、提问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82

四、提问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 182

第三节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 183

考点梳理 183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功能与要求 183

(一)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 183

(二)地理课堂教学对语言的要求 184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 186

(一)一般教学语言与地理专业语言 186

(二)描述性语言与论述性语言 186

三、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 187

(一)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187

(二)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手段 187

(三)教学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87

(四)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范本 187

四、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 188

(一)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技巧 188

(二)影响教学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克服法 188

五、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的形式及使用技巧 189

(一)表情语 189

(二)目光语 189

(三)身势语 190

(四)手势语 190

六、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使用原则 191

(一)整体协调原则 191

(二)审美性原则 191

(三)可接受性原则 191

(四)最优搭配原则 191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192

考点梳理 192

一、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功能 192

二、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类型 193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95

第五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 196

考点梳理 196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与构成 196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 196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 197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198

(一)管理性组织 198

(二)指导性组织 199

(三)诱导性组织 200

三、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原则 201

第六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 202

考点梳理 202

一、地理板书的功能 202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202

三、地理板图、板画技能 203

(一)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特点与作用 203

(二)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类型 204

(三)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要求 204

四、地理课堂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 205

强化训练 206

第四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20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08

考点聚焦 208

第一节 地理教学媒体 208

考点梳理 208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含义 208

二、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 208

(一)传统地理教学媒体 208

(二)现代地理教学媒体 209

第二节 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209

考点梳理 209

一、地图、图表的使用 209

二、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的使用 210

三、地理图片的使用 211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 212

强化训练 214

第五章 地理教学评价 21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15

考点聚焦 215

第一节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215

考点梳理 215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定义 215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 215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 216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216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教学评价 217

(三)后现代主义与教学评价 218

第二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 218

考点梳理 218

一、发展性原则 218

二、全面性原则 218

三、多样性原则 219

四、多主体性原则 219

五、客观性原则 219

六、指导性原则 219

第三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 219

考点梳理 219

一、按照功能分类 219

二、按照基准分类 220

三、按照目的分类 221

四、按照表达分类 221

第四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222

考点梳理 222

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222

二、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222

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 223

四、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223

第五节 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 224

考点梳理 224

一、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 224

(一)学生学习表现指标 224

(二)教师教学行为指标 224

(三)教师基本素质指标 225

(四)教学特色指标 225

二、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 227

(一)过程评价 227

(二)结果评价 227

强化训练 227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 230

第一章 地理课堂教学 23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30

考点聚焦 230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概述 230

考点梳理 230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230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230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231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231

(一)组织教学 231

(二)检查、复习 232

(三)导入新课 232

(四)学习新教材 232

(五)巩固新教材 232

(六)布置作业 232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 233

(一)新授课 233

(二)绪论课 233

(三)综合课 233

(四)观察课、实验课 233

(五)练习(复习)课 233

(六)检测课 233

第二节 地理教材分析 234

考点梳理 234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认识 234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含义 234

(二)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 234

(三)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 235

二、研究地理教材 236

(一)研究地理教材基本步骤 236

(二)地理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条件 236

(三)研究地理教材的主要方法 237

三、重难点的确定 238

第三节 学情分析 239

考点梳理 239

一、研究学生的基本内容 239

(一)学生的知识情况 239

(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239

(三)学生的生理特点 239

二、研究学生的方法和要求 240

(一)自然观察法 240

(二)谈话法 240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 241

考点梳理 241

一、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241

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 241

(一)地理教学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241

(二)地理教学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 242

(三)地理教学情感领域教学目标 242

三、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 242

(一)“ABCD”模式 242

(二)内外结合 243

强化训练 243

第二章 地理教学的实施 24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46

考点聚焦 246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分析 246

考点梳理 246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 246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 247

第二节 地理教案的撰写 249

考点梳理 249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 249

二、地理教案的编写格式 250

强化训练 250

第三章 教学设计经典范例 252

教学设计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52

教学设计二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255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58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60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2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