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后现代与民族文学
后现代与民族文学

后现代与民族文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永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24896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20世纪中期以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范围最为重要的思想潮流之一,它对中国文学逐步发生影响,这种影响又进一步深入到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并使之面临许多新问题。认识、应对这些问题,不仅是当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课题。本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后现代背景、基本范畴、当代形态、主体行为、实践策略和丰富的理论价值,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结论。本书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对现代以来中国精英文学和主流文学忽视多民族文学价值的偏狭观念的反思,从而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观念的完善和多民族文学的繁荣。
《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目录

绪论 1

一、在多重关系中追寻民族文学的意义 2

二、在相关研究中提升民族文学的价值 4

三、在宏观视野下把握民族文学的内涵 11

第一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创作环境变化 18

第一节 必须面对的后现代 18

一、后现代思潮与文化观念的变化 19

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 24

三、文学中的民俗嬗变 28

四、文学转变的主要特征 32

第二节 与后现代文化的差异 34

一、主体观念的差异 35

二、叙事方式的差异 39

三、接受空间的差异 41

第三节 与后现代文化的相容 46

一、多元文化与主体新空间 46

二、文化资本与写作新动力 50

三、文学传播与创作新环境 54

第二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基本范畴界定 58

第一节 地域与族别定义 58

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含义 59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依据 60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后现代含义 61

第二节 丰富的文学实践 63

一、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实绩 64

二、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实绩 68

三、贵州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实绩 72

第三节 潜在的理论意义 75

一、民族国家文学观念的完善 75

二、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启迪 78

三、民族文学发展的文化借鉴 81

第三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当代发展形态 84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形态 84

一、作为铺垫的现代文学历程 85

二、塑造新中国国家形象 87

三、复苏后的选择与现代派影响 89

四、后现代背景下的多样化创作状态 91

第二节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形态 102

一、时代共性的民族书写 102

二、文学民族意识的浮现 106

三、文学民族意识的消解 109

第三节 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形态 113

一、启蒙思想基调与地域特色表现 113

二、融入主流文化与关注民族生活 116

三、民族意识自觉与文学本位回归 119

四、多元文学格局与后现代文化意味 121

第四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创作主体行为 128

第一节 边缘化生存中的文学主体 129

一、边缘化文学主体意识的嬗变 130

二、两种可能的主体倾向 139

三、走向中心:永远“在路上” 143

第二节 文化认同与心灵焦虑 147

一、文化认同中的多重矛盾 147

二、心灵焦虑的文学表现 153

三、理性与非理性文学作为 157

四、身份认同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 166

第三节 非中心化主体表达 169

一、民间立场与地域视野 170

二、民族意识及民族特色 173

三、个人追求与身份隐匿 177

第四节 语言:身份认同的丰富体现 182

一、汉语与少数民族母语 183

二、汉语写作中的民族意识 188

三、有意味的民族文学语言 194

第五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文学实践策略 200

第一节 后现代背景下的新追求 200

一、从民族代言人到人类灵魂承担者 201

二、从皈依国家话语到重返民间话语 207

三、从单一向度到多元多样美学特征 212

第二节 民族文化资本中的民族文学 216

一、民族文化资本的有效运用 216

二、在文化产业中寻找地位 221

三、民族原生态写作价值追寻 226

第三节 他者视野中的智慧存在 230

一、由被看到主动展示 230

二、“自立观念”与“拒绝合作” 235

三、自觉接受后现代指派的角色 239

四、现代性的主动延续 242

第六章 后现代背景下的文论建设价值 246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论的实践沃土 246

一、现当代文学理论观念的偏侧 248

二、民族性与原创性的重要作用 250

三、当代文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 254

第二节 审美价值的丰富蕴藉 261

一、新语境中审美选择的多样取向 262

二、文学状态变化的审美意义 265

三、民族特色的美学意蕴 270

第三节 中华文学繁荣的重要动力 273

一、理论:全球化时代新的文化选择 274

二、贡献:历史的与时代的文学收获 277

三、前景:民族国家文学理论的繁荣 281

参考文献 284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部分)目录 294

后记 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