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民俗学概论新编
民俗学概论新编

民俗学概论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邢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303194063
  • 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
《民俗学概论新编》目录

结论 3

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地位 3

一、民俗文化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文化 4

二、民俗文化是我国的根脉文化 6

三、民俗文化传递着我国的文化基因 9

第二节 多元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 14

一、“五方之民”与多元的民俗文化 14

二、民俗文化的传播交融与多元一体 20

三、“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意义 22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多种价值 25

一、民俗是民间知识的储藏库 25

二、民俗文化的生态价值、哲学价值、审美价值 29

三、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链接 32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俗学的发展 3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35

二、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缘关系 39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了民俗学科的发展 43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49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的界定 49

一、民俗与风俗辨析 49

二、中外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探讨 50

三、生活文化视域中的“民” 55

第二节 民俗学的生活属性 57

一、民俗学研究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 57

二、民俗是民众意愿、知识和心意的表述 60

三、日常生活世界视阈中的民俗研究 63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特征 70

一、民俗文化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70

二、民俗文化的活态性与模式化 72

三、民俗文化的群体性与个体表演 74

四、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特征 75

五、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与传播特征 79

第二章 民众的物质生活世界 85

第一节 中国多元的生态环境与多元的生计方式 85

一、多元的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的关系 86

二、民众多元的生计方式 87

第二节 农耕民族的物质生活民俗 89

一、中国农业的多种类型 89

二、多个农业民族的衣食住行习俗 97

第三节 草原游牧民族的物质生活民俗 100

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100

二、牧人的生产知识与生产技能 103

三、牧人的衣食住行习俗 104

第四节 采掘、狩猎、鱼捞、养殖的生活民俗 106

一、采集的生活习俗 106

二、狩猎的生活习俗 108

三、捕鱼与养殖的生活民俗 111

第五节 城市民俗学 116

一、城市民俗学的提出 116

二、城市民俗的特征 121

第三章 民众的社会生活世界 130

第一节 生命的礼仪生活 130

一、人生礼仪的文化链 131

二、人生礼仪的“过渡”意义 142

三、人生礼仪的精神价值 146

第二节 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 148

一、民间节日的起源 149

二、民间节日的特征 154

三、节日的价值与民族认同 161

第三节 民众的社会组织 165

一、血缘型社会组织:家族的民俗 165

二、地缘型社会组织:村落的民俗 168

三、跨血缘与地缘的民间社会组织:民间社会习俗 173

第四章 民众的艺术生活世界 183

第一节 民间工艺:民众生活的智慧 183

一、民间工艺:民间的一种生活形态 183

二、民间工艺的特征 187

三、民间工艺的美学观念 191

第二节 民俗舞蹈:民众形体的表述 193

一、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辨析 193

二、民间舞蹈与民众的生活世界 196

三、民俗舞蹈的特征 199

第三节 民间音乐:民众生活的乐曲 201

一、民间音乐概念与分类 201

二、民间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204

三、民间音乐的特征 206

四、民间音乐研究的新动向 210

第五章 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 215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文化定位 215

一、民间信仰的起源 215

二、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 218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定义与结构 223

一、民间信仰的定义 223

二、民间诸神的分类 226

三、民间祭祀仪式 232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236

一、民间信仰的特征 237

二、民间信仰的功能 241

第六章 民间叙事 251

第一节 口头叙事 251

一、口头叙事的定义及分类 252

二、口头叙事的特征 261

三、口头叙事的功能 265

四、中国口头叙事的研究 269

第二节 身体叙事 271

一、身体叙事的定义 271

二、身体叙事的分类及其特征 274

三、身体叙事的功能 279

四、中国身体叙事的研究 283

第三节 民俗图像叙事 285

一、民俗图像叙事的概念及其特征 287

二、民俗图像叙事的分类 288

三、民俗图像叙事模式及意义解读 291

四、民俗图像叙事的功能 296

第七章 民俗传承论 301

第一节 传承与传统 301

一、传承的基本含义 301

二、传统与传承 305

第二节 民俗传承的构成要素 306

一、传承的主体与传承的客体 307

二、民俗传承的“场” 307

第三节 民俗传承的方式 310

一、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文字传承 310

二、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 315

三、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316

第四节 民俗传承人及其重要地位 320

一、何谓民俗传承人 321

二、民俗传承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322

第八章 民俗文化的传播、变迁与融合 329

第一节 民俗文化的传播 329

一、民俗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传播学派 329

二、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 332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变迁 338

一、民俗文化变迁的含义 338

二、民俗文化变迁的机制 339

三、民俗文化的涵化 342

四、当代社会转型与民俗变迁 344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融合 346

一、民俗文化融合的基本内涵 347

二、民俗文化融合的路径 348

三、当代语境下民俗文化的融合 351

第九章 田野民俗志与田野作业 359

第一节 民俗志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359

一、民俗志概念的提出 359

二、传统文献民俗志 361

三、民俗志提出的背景 363

第二节 田野民俗志的概念及特征 366

一、田野民俗志的概念及意义 366

二、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特征 369

第三节 民俗学田野作业及民俗志的撰写 372

一、田野作业前期的准备 373

二、走进田野过程中的工作 377

三、田野作业后期调查报告的撰写 386

第十章 各国民俗学 393

第一节 欧洲民俗学 393

一、民俗学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393

二、古典进化论时期(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 395

三、芬兰历史-地理学派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401

四、结构功能主义时期(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 403

五、反思民俗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407

第二节 美国民俗学 412

一、创业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412

二、附属期或搜集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 413

三、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414

四、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416

五、反思期与重建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419

第三节 日本民俗学 424

一、准备期(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 424

二、形成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 426

三、确立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428

四、反思、转型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432

五、多样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434

第四节 中国民俗学 437

一、中国民俗学的肇始期(1918—1937) 438

二、20世纪中期民俗学研究的开展(1949—1966) 441

三、新时期民俗学学科建设(1976年至今) 444

后记 4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