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燕,谢蕊蕊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4138375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区域产业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这一当前亟待破解的重大命题,在综合运用竞争力来源的优势理论、效率理论、集聚理论和创新理论,充分把握国家竞争力模型和产业竞争力模型分析手段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动态循环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竞争力、要素竞争力、效率竞争力、显性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等五个视角,对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 1

二、本书的研究目标 3

三、本书的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5

一、竞争力 5

二、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7

三、产业竞争力 8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 8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 10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10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13

第二章 竞争力来源理论与评价模型 14

第一节 竞争力来源的优势理论 14

一、绝对优势理论 14

二、比较优势理论 16

三、要素禀赋理论 16

四、竞争优势理论 17

第二节 竞争力来源的效率理论 18

一、马克思的生产率理论 18

二、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19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20

四、其他相关效率理论 21

第三节 竞争力来源的集聚理论 22

一、外部经济理论 22

二、最佳集聚规模理论 23

三、规模经济理论 24

四、产业集群理论 25

第四节 竞争力来源的创新理论 26

一、新古典学派的创新理论 26

二、新熊彼特学派的创新理论 27

三、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 28

四、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9

第五节 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 30

一、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 30

二、WEF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 32

三、亚拉威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 33

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竞争力评价模型 35

第六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36

一、波特钻石模型 36

二、芮明杰钻石修正模型 39

三、Dong-Sung Cho的九要素模型 40

四、金碚工业竞争力模型 42

第七节 竞争力来源理论及评价模型述评 43

一、竞争力来源理论述评 43

二、竞争力评价模型述评 44

第三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和累积模型 46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动态循环系统 46

一、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构建思路 46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理论框架 47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主要特点 49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49

一、环境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49

二、要素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51

三、效率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51

四、显性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53

五、持续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53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循环累积模型 56

一、区域产业差异性的来源 56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效应分析 58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累积模型 59

第四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61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61

一、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61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的构成 62

三、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9

第二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AHP方法 71

一、AHP方法简介 71

二、AHP方法计算步骤 71

三、基于AHP方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 72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的ANP方法 76

一、ANP方法计算步骤 76

二、基于ANP方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78

三、基于ANP方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80

第四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GE矩阵评价方法 85

一、GE矩阵简介 85

二、区域产业竞争力发展度—持续度模型 86

三、基于发展度—持续度矩阵的战略导向 88

第五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差异性分析的空间计量方法 89

一、空间计量经济方法概述 89

二、空间效应的来源 90

三、空间效应的测度 90

第五章 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环境与发展特征 93

第一节 我国工业与服务业的政策环境 93

一、我国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93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01

第二节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与动态趋势 107

一、我国工业总体发展现状 107

二、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动态趋势 110

三、我国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113

第三节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动态趋势 117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117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动态趋势 122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127

第六章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31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子系统比较分析 131

一、我国区域工业环境竞争力评价 131

二、我国区域工业要素竞争力评价 133

三、我国区域工业效率竞争力评价 135

四、我国区域工业显性竞争力评价 137

五、我国区域工业持续竞争力评价 139

第二节 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146

一、我国各省工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146

二、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工业综合竞争力比较 148

三、基于动态循环模型的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分类 148

第三节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 150

一、我国各省工业竞争力二维评价分类结果 150

二、我国各省工业竞争力二维矩阵分析 152

第四节 我国区域工业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53

一、我国各省工业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153

二、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 158

第七章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163

第一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子系统比较分析 163

一、我国区域服务业要素竞争力评价 163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效率竞争力评价 165

三、我国区域服务业显性竞争力评价 167

四、我国区域服务业持续竞争力评价 169

第二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171

一、我国各省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其总体分析 171

二、东、中、西三大地带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173

三、基于动态循环模型的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分类分析 174

第三节 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 175

一、区域服务业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矩阵 175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度—持续度二维评价分类 177

第四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77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 177

二、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80

三、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84

四、我国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87

五、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 189

第八章 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分析 192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历程及特点 192

一、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战略 192

二、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的效应分析 194

三、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发展的主要特征 196

第二节 我国区域工业的差异性及其分解 198

一、基于Theil系数的差异性衡量和分解方法 198

二、我国区域工业差异性的描述性分析及其变化趋势 199

三、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子系统竞争力的差异性 203

四、基于Theil系数的我国区域工业差异性的分解 204

第三节 基于ESDA的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空间计量分析 206

一、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06

二、我国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09

第四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差异性分析 213

一、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差异性及分解 214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214

第九章 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协调发展 220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220

一、优化区域工业发展环境 220

二、提高资源吸引和占有能力 221

三、专业化发展战略 221

四、技术创新战略 222

第二节 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工业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 222

一、东部沿海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着力点 222

二、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着力点 225

三、大西北和大西南地区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 228

第三节 我国区域工业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231

一、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提出的原因 231

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特点 233

三、促进我国区域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建议 235

第四节 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对策 239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39

二、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241

三、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 241

参考文献 2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